欢迎投稿: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transtju
● 文章信息:
Conghui Qiu, Sha Bai, Wenjing Cao, Ling Tan, Junyan Liu, Yufei Zhao, Yu-Fei Song. Tunable Syngas Synthesis from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by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Trans Tianjin Univ,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2209-020-00265-5
● 文章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09-020-00265-5
「长按二维码查看全文」
采用廉价二维金属氢氧化物-水滑石和MoS2异质结构,实现了在可见光驱动下,CO2高效还原制备合成气(H2、CO),合成气比例可以实现大范围内调控(1:1至9:1)。
比例可调的合成气(H2和CO)(例如1:1至3:1)是费-托合成生产碳氢化合物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如何可控合成不同比例的合成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静电自组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异质结构的水滑石基LDH/MoS2层状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其界面进行调控,在可见光照射下(λ > 400 nm),通过CO2还原反应,可将合成气比例(H2:CO)从1:1精确调节到9:1的范围。甚至可在高波段(λ > 500 nm)光源照射下,异质结构的LDH / MoS2仍表现出优越的CO2光还原性能,CO产生率高达2970 μmol/(h·g)。这项工作为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并为工业中目标合成气的供应创造了一条绿色途径。
方案1 CO2光还原采用负载不同量MoS2 (LDH/MoS2-x, x=0.10, 0.20, 0.30)的CoAl-LDH/MoS2纳米复合材料,合成不同比例合成气示意图(反应条件:以Ru(bpy)3]Cl2·6H2O为光敏剂,λ>400 nm)图1 合成的U-MoS2、U-CoAl-LDH和LDH/MoS2-x纳米复合材料的(a)XRD图谱和(b)拉曼光谱图2 (a,b) 超薄CoAl-LDH和(c, d) 超薄MoS2的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图。(e) LDH/MoS2-x,(f) LDH/MoS2-0.10,(g) LDH/MoS2-0.20和(h, i) LDH/MoS2-0.30的示意模型
图3 (a) U-CoAl-LDH、U-MoS2和LDH/MoS2-x的UV-vis光谱。(b) LDH/MoS2-x与CO2PR反应体系中CO和H2的产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合成气比例。(c) 同位素实验中12CO和13CO的GC-MS结果。(d) 不同反应条件(λ>400nm)下,LDH/MoS2-0.10的对照实验结果。这里,没有催化剂意味着反应体系中只含有Ru络合物和TEOA,不含LDH/MoS2-0.10。在CO2PR和(e) LDH+MoS2混合物、LDH/MoS2-0.30(λ>400 nm)或(f) 回收的LDH/MoS2-0.20反应体系中,CO和H2的产率及合成气的比例(反应条件:4×10−6 mol Ru(bpy)3Cl2•6H2O,光催化剂浓度0.3 mg/mL,10 mL含CH3CN、TEOA、H2O(3:1:1)的溶剂,在λ>400 nm的光照下照射1 h)
图4 U-MoS2、U-CoAl-LDH和LDH/MoS2-x的(a) XPS测量、(b) C 1s、(c) Co 2p和(d) Mo 3d光谱。(e) 4×10−6mol Ru(bpy)3Cl2•6H2O溶液中合成的光催化剂的稳态PL光谱。(f) CoAl-LDH和LDH/MoS2-x的EIS光谱图5 (a) MSO (001)和(b) LDH (001)面的计算静电势。(c) LDH/MSO的电荷密度差切片。蓝色和红色区域分别表示电子损耗和积累的区域。(d) 计算得到的LDHs/MSO的总态密度和部分态密度
通讯作者
赵宇飞
2007年于山西大学获得应用化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段雪院士。2011-2012年在牛津大学Dermot O'Hare教授的实验室做访问学者,随后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技术研究所(TIPC),并在张铁锐教授的实验室工作。2018年,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资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层状双氢氧化物-水滑石纳米结构光(电)催化剂。
通讯作者
宋宇飞
2002年于山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荷兰莱顿大学、2004-2005年在德国马Max-Planck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所和2005-2008年在英国Glasgow大学博士后研究后,于2008年9月加入北京化工大学任教授,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资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新型分子组装体和多功能材料。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主编:巩金龙
副主编:张强/Rafael Luque/张铁锐
电话 : 022-27400281
邮箱:trans_tju@tju.edu.cn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