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rans Tianjin Univ |合理调控铜表面中间体促进CO2电还原为多碳产物

英文版编辑部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2023-03-02


PART01

文章信息


Guangyi Jiang, Daliang Han, Zishan Han, Jiachen Gao, Xinyu Wang, Zhe Weng, Quan-Hong Yang. Rational Manipulation of Intermediates on Copper for CO2Electroreduction toward Multicarbon Products, Trans. Tianjin Univ.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2209-022-00330-1

Received: 12May 2022 / Revised: 14 June 2022 / Accepted: 29 June 2022 /

扫描二维码 可直接下载本文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09-022-00330-1



PART02

本文亮点


1.讨论了调控铜基催化剂表面中间体吸附状态的策略,促进CO2高效电还原为多碳产物。

2.概述了用于阐明C−C耦合机理的原位表征技术,为优化催化剂设计提供指导。

3.展望了CO2电还原为多碳产物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PART03

背景及意义


过量的二氧化碳(CO2)排放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将CO2电化学还原(CO2RR)为有价值的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环境友好的方案。铜(Cu)作为一种可将CO2电还原为高附加值多碳(C2+)产物的金属电催化剂,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C2+产物的生成涉及复杂的C−C耦合步骤,因此对中间体的调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在Cu基催化剂上CO2还原生成C2+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深层机理仍不清楚,CO2RR的工业应用仍然具有挑战性。

在这篇综述中,讨论了通过中间体调控来提高CO2RR对C2+产物选择性的策略,概述了几种用于阐明C−C耦合机理的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展望了CO2电还原为C2+产物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后的研究应重点关注:(1)结合先进的原位表征和准确的理论模拟,对CO2RR的机理进行深入探索;(2)优化电解槽设计,提高CO2RR的长期稳定性;(3)拓展CO2进料模式,降低原料纯化成本和产物分离成本,推进CO2RR的工业化应用进程。



PART04

图文导读


图1 CO2电化学还原反应(CO2RR)生成多碳产物的中间体调控策略

图2 电化学CO2RR生成多碳产物的可能反应路径

图3  晶面取向提高C2+产物选择性。a铜八面体(Cuoh)、铜立方体(Cucub)和铜球(Cusph)的X射线衍射图。b不同晶面暴露Cu对CO2RR产物的选择性。经参考文献[64]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 C2+/CH4相对于Cu 不同晶面的变化。经参考文献[42]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03 Elsevier。d 不同催化剂生产C2H4的法拉第效率(FE)。经参考文献[68]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e存在CO2RR或析氢反应(HER)中间体时的Cu簇Wulff构型。经参考文献[80]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Springer Nature。f电沉积Cu在含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A)电解液中电解后的TEM照片。插图为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g在不同电解液中电催化前后的多晶铜电极的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图。经参考文献[3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2 Springer Nature

图4 不饱和配位原子提高C2+产物选择性。a各种低配位数(CN)Cu位点的示意图,不同数量的Cu吸附原子(AD)添加到不同Cu晶面上。b *CO的吸附能。c *CO二聚反应的反应能。经参考文献[83]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8 Springer Nature。d理论计算得到的电抛光铜表面(左)和Ar等离子体轰击后表面(右)的图像。e预测的CO吸附能分布。经参考文献[86]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 C2H4的FE(FEC2H4)和C2H4的偏电流密度(jC2H4)与微晶尺寸之间的关系。g CO吸附峰电荷与FEC2H4jC2H4之间的关系。经参考文献 [88]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h粒径与具有特定CN的表面原子数量函数关系。经参考文献[8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图5晶界对C2+产物选择性的提升。 a多晶铜和b 500℃氧化衍生铜(OD-Cu-500)的CO程序升温脱附曲线。经参考文献[35]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5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0.5 Vvs. RHE电位下CO还原的比活性与晶界(GB)表面密度的关系。经参考文献[93]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含GBs样品的电子背散射衍射取向图。图中路径表示催化活性线扫的位置。e在1 atmAr或CO2 条件下,通过GB的恒电位电解线扫描。经参考文献[36]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7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f计时电流扫描观察到的CO振动频率(νCO)变化。经参考文献[102]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g最佳C1和C2位点的物理接近有利于通过C1–C2途径生成C3产物。经参考文献[103]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9 Springer Nature。h −0.9 Vvs. RHE下的FE与原子尺度间隙(atomic-dS)大小的关系。经参考文献[48]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Wiley–VCH

图6  空位对中间体吸附的调控。a不同结构Cu的原子模型。b原始Cu、c含Cu空位的Cu和d含Cu空位和亚表面S的Cu的*C2H3O制乙烯和乙醇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图。e不同催化剂的醇和烯烃FE,其中V表示空位。经参考文献[104]许可转载。版权所2018 Springer Nature。f具有双硫空位(CuS-DSV)的催化剂生成正丙醇的机理。G不同催化剂的FEn-PrOH和FEn-PrOH/FEC1+C2+C3之比。经参考文献[21]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1Springer Nature

图7 通过掺杂调节中间体吸附。a以Cu的氧化态为函数的CO吸附能。b不同氧化态的B掺杂铜(Cu(B))的C2和C1产物的FE。c Cu(B)-2、氧化纳米铜(Cu(C))和原始铜(Cu(H))在不同电位的C2产物部分电流密度。经参考文献[37]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8 Springer Nature。d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金属掺杂Cu系统的C1–C1和C1–C2耦合反应势垒。经参考文献[5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9 Springer Nature。e不同表面上的水分解反应能和氢吸附能。f不同氢氧化物/氧化物掺杂的Cu/PTFE电极的产物分布及相应的C2H5OH/C2H4比率。经参考文献[1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9 Springer Nature

图8 Cu基合金对中间体吸附的调节。a CO2RR过程中的Operando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SR-FTIR)光谱。经参考文献[120]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b −0.8 Vvs.RHE下不同电催化剂的FE。经参考文献[121]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1 Wiley–VCH。c CO2RR活性的二维火山图。d CO2RR选择性的二维火山图。经参考文献[123]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Springer Nature

图9 通过化学价态效应提高C2+产物选择性。a不同的CO2还原时间后OD-Cu催化剂中的18O残余量。经参考文献[125]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8 Wiley–VCH。b CO2RR 1小时后HQ-Cu横截面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和电子能量损失光谱(EELS)。经参考文献[126]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不同催化剂的operando扩展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d等离子体处理铜电极的CO2RR活性。经参考文献[12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6 Springer Nature。Cu0/Cu+复合催化剂催化CO二聚或CO加氢生成CHO的反应能垒。经参考文献[132]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7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图10 通过电场效应提高C2+效应选择性。a铜纳米针(NN)阵列单个尖端上C2产物生成的示意图。经参考文献[137]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b原始Cu NN(左)和具有99% PTFE覆盖率的Cu NN(Cu-PTFE NN)(右)的电场分布。c不同催化剂的产物分布和相应的FE。经参考文献[138]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图11 提高C2+产物选择性的载体效应。a N掺杂纳米金刚石(N-ND)/Cu复合材料的制备示意图。CO耦合的自由能图。c N-ND/Cu电极上含碳产物的FE值。经参考文献[142]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Springer Nature。d无负载Cu纳米立方体(U-NC)和C负载纳米立方体(S-NC)在−300 mA/cm2下测试40小时的FE。经参考文献[145]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0 Wiley–VCH

图12 通过限域效应提高C2+产物选择性。空腔限域结构中CO(左)、C2(中)和C3(右)的浓度(色标,以mmol为单位)和通量分布(箭头)。b不同催化剂的代表性SEM照片。c实验和有限元模拟中获得的不同催化剂C3/C2产物选择性。经参考文献[14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8 Springer Nature。d Ag核/多孔Cu壳颗粒的示意和组成表征。经参考文献[153]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1Wiley–VCH。e在400 mA/cm2下不同平均孔径的Ag@Cu催化剂的C2+/C1产物选择性。经参考文献[154]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图13 局部微环境对中间体吸附的影响。a 1 mol/L KHCO3中HCO3、CO32−、CO2 (aq)和OH的拟合浓度和b pH值与GDE表面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经参考文献[15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 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 H原子从*MPA转移到Cu (110)和H原子从H2O转移到*MPA-H的动能图。经参考文献[39]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2 Springer Nature。d Cu (100)在不同电位下的乙烯部分电流密度与电解质金属阳离子的函数关系。经参考文献[162]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7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e在含或不含Cs+的1 mmol/L H2SO4中CO2RR后的Cu电极在Ar和CO2气氛中的循环伏安曲线。f 阳离子与带负电荷的CO2中间体相互作用的示意图。经参考文献[40]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1Springer Nature

图14 中间体原位表征技术。a峰解卷积后的*CO和*H带的时间分辨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SEIRA)积分峰面积,报道为最大*H峰的百分比。在*H饱和的Cu表面上引入CO(左),在*CO饱和铜表面上的*H积累(右)。经参考文献[56]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b不同电位还原过程中稳态拉曼光谱的比较。经参考文献[101]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21 Wiley–VCH。c 13CO 和12CO2混合物还原的示意图。经参考文献[172]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9Springer Nature。d, e Cu上产生的液相产物相对丰度的质谱信号。实线表示使用传统H型电解池时体相电解液中液相产物的相对丰度。经参考文献[61]许可转载。版权所有2018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ART05

通讯作者简介


 翁哲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海外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储能(多价金属离子电池)和电催化资源转化与利用(二氧化碳/氮气/硝酸盐电还原)。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主编:巩金龙

副主编:张铁锐/Rafael Luque/张强

电话 : 022-27400281
邮箱:trans_tju@tju.edu.cn

欢迎投稿: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transtju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天津大学主办的学术性英文期刊,被EI、Scopus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2018年改版为专业刊,重点刊登能源材料、能源化学与化工领域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太阳能利用、产氢与储氢、二氧化碳捕获和转化、燃料电池、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催化、煤炭和石油的清洁利用、生物燃料、能源政策等主题。本刊与Springer合作出版,在SpringerLink上全文在线,做到了快速审稿和出版。2016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2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欢迎大家关注和投稿!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微信

网站

微博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