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鄂东明珠黄梅一中的风华百年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黄梅一中校址、校名历史沿革


1912年-1913年 考棚


1913——1940年2月 八角亭


1940年2月——1941年2月 停前镇金家寨


1941年3月——1943年7月 五祖寺




1942年8月-1943年9月 停前镇界岭大发湾

1943年9月-1944年10月 南北山 南山寺


1947年12月-1949年8月 孔垅镇张河天主堂


铜钟

学校大门

图书馆



初中教学楼

高中教学楼

实验楼

校园全景


中心景点

运动场

学生厨房和女生宿舍楼


黄梅一中迁址纪念


  •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创建于一九一二年,一九五六年更名为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尔来九十年矣,桃李满天下。

  • 学校初创,校址无定。或前清考棚,或八角古亭。后日寇入侵,县城沦陷,学校迁徙于金家寨,辗转于五祖寺、南北山。迨抗战胜利,迁回县城东门。旋迁址于孔垅张河。建国前夕,复迁回县城东街,划李祠堂、义门祠、天后宫为校舍,占地六十余亩,自此校有定址。振铎兴庠,质量强校。早赢得鄂东明珠之誉,又荣获示范学校之名。


  • 东街校园,虽规模已具,但为场地所限,已不适应未来教育发展之需要,亦不适应科教强县之要求。一九九九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倾全县之力,迁建黄梅一中。四月,成立一中迁建指挥部,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翟曙光为指挥长,总揽建校大政。新校经多方勘察论证,协调筹划,于黄梅大道之北征地近二百亩为校址,是年八月奠基。校园布局,清华大学为之设计;环境绿化,华中农大、湖北美院为之规划。一座现代化之新校园,历三载而告竣,耸立于鄂东大地。平添明珠之光彩,树起弘扬教化之丰碑。


  • 迁建黄梅一中,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工程之浩,工期之短,是黄梅空前之壮举,在黄冈市亦前所未见。诚赖社会贤达,新老校友,慷慨解囊;干部群众,老师学生,竭诚效力,遂成此功在当代之骏业,惠泽千秋之殊功。能无记乎!


  • 试看今日之校园,依山傍水。门接南浦朝云,窗含东山秀色。楼阁峥嵘,场地开阔。雄踞吴楚,屏障东南。观瞻气象,壮丽辉煌。而过往之行人,无不驻足回眸,叹为观止。凡在一中攻读之学子,或求索于实验基地,或爽心于水榭花坛。星驰俊彩,芳草天涯。


校园大门

国旗台与中心景点

综合楼

教学楼

科技楼

图书馆

后勤服务大楼

实验楼


体育馆

田径运动场


校园网络主控机房

校园夜景

校园雪景

校园雪景



黄梅一中校址、校名历史沿革

起止时间

学 校 名 称

校 址

1912—1913

湖北省黄梅县初级中学

城关镇考棚

1913—1932

湖北省黄梅县八角亭学堂

城关镇八角亭

1932/09—1933/02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城关镇孔圣庙

1933/02—1940/02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城关镇八角亭

1940/02—1941/02

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黄梅分部

停前金家寨

1941/03—1941/08

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黄梅分部

五祖寺

1941/09—1942/07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五祖寺

1942/08—1943/09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停前界岭大发湾

1943/09—1944/10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停前南北山

1944/10—1945/10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停前李家庙

1945/11—1947/12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城关镇东街义门祠

1947/12—1949/08

湖北省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孔垅张河天主堂

1949/08—1953/09

湖北省黄梅县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53/09—1956/07

湖北省黄梅县初级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56/07—1966/06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66/06—1968/3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红卫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68/03—1970/02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70/02—1971/01

湖北省黄梅县城关镇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71/02—1979/08

湖北省黄梅县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79/08—2002/08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城关镇东街

2002/09—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黄梅大道118号



黄梅县中校址的主要几次搬迁

作者:曹荫棠



湖北省黄梅县中学,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走过了坎坷不平的艰难历程。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国家贫弱,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学校在风雨中飘摇,屡迁校址,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共黄梅县委、黄梅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校址才正式在黄梅镇东北隅的一大片土地上确定下来。



八角亭钟声


黄梅县在晚清时期,还没有中学。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制的兴起,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八角亭调梅书院的基础上办起了高等小学。学生两个班,90人,教员6人,职员3人。民国元年(1912年),黄梅人民在辛亥革命思潮的推动下,要求新建立的黄梅县政府创办黄梅县初级中学,以满足黄梅青年学子进入中学深造的要求。当时具有辛亥革命色彩的黄梅县政府答复群众的要求,同意创办黄梅县初级中学。可是经费从哪里来?校舍怎么办?不得已只得以清期举行科举考试的考棚(考秀才的地方)作为校址,只招收两个班,吸收学生80人,聘请教职员工11人,因考棚条件太差,不适宜初中开展教学活动和生活安排,于1913年,迁入八角亭,与黄梅县高等小学堂合署办校。


八角亭,是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邵丰候于县治西南一公里处创建的文昌阁。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调梅书院。此处房屋设施,独具匠心,均系宫殿式的古建筑。除有高三层,约30余米高的主楼八角亭外,还有围绕八角亭周围的奎楼及大厅一号舍。县中迁入后,扩建成以八角亭主楼为中心的平房40余间,可容纳师生200余人。奎楼作教室,大厅为礼堂、饭厅、操场,平房为师生宿舍、办公室。从主楼到教室、宿舍均有长廊连接。周围砌有围墙,只有一个向北的大门出入。学校环境幽静,是专心求学的理想之处。随着中华民国诞生而创办的黄梅县初级中学迁入八角亭之后,师生欢欣鼓舞,心安理得,决心潜心致志,攻读学业,于是八角亭的钟声,敲响了黄梅人民盼望中学教育的心声。



孔圣庙书香


正当黄梅县中师生,在理想的教学环境中,开始了黄梅县中学教育的征程,黄梅人民渴望黄梅县中学发展壮大的时候,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上了大总统,孙中山被迫去日本,中国人民刚刚享受到的一点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又被剥夺了。袁世凯一心想复辟帝制,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以饱私囊,置民众的利益而不顾,不给县里办中学的经费,致使刚刚建立三年的黄梅县中被扼杀在摇篮里,1915年,因办学经费无着,黄梅县中被迫停办,黄梅大众,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大部分学生中途辍学,部分学生转入湖北省启黄中学读书。黄梅县中停办,竞达17年之久。这对黄梅人民是极大的损失!


1923年,在上海、南京、武汉读书的黄梅籍学生宛希俨、吴致民、李子芬回黄梅开展革命活动,运用平民教育的形式,宣传民众、组织民众,平民教育,遍地开花,黄梅当时有“小莫斯科”之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失败,黄梅革命运动几起几落,1931年以后,一度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黄梅人民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想黄梅振兴,必须提高文化水平。于是想到重新创办中学,1932年,许多有志之士,纷纷酝酿在黄梅继续创办中学,许多人自愿筹资,计划办一所私立中学,并定名为“鄂东初级中学”、正拟成立鄂东初级中学董事会,具办筹备手续。发起者经再三斟酌,接受第一次创办县中学中途停办的教训,于是向黄梅县政府提出要求,呈请将拟办的私立鄂东初级中学改为县立初级中学,经费由县里呈请省里解决。县长黄丹初鉴于群众的热情,形势的发展,接受这一请求,并提交黄梅县党政军学商联席会议议决办理。具文向省呈报,旋即筹措经费,聘请原在省立高级中学任职的廖秩道为临时校长,主持筹办事项,一面着手修理孔圣庙(文庙)的房屋,(现在看守所所在地)作为校舍,一面布告招生,立即有385名青年报考,经过考试,录取123名,分两组(即两个班)教学,聘请教职员28人,10月开始上课。


孔圣庙有庙堂一栋,内有孔子塑像,周围有房屋40余间,砌有围墙,一进大门有两株大槐树,向前有一半月形的泮水池,池上有一小桥,桥上有一座门,终日紧闭,传说这座桥名状元桥,只有中了状元,才能打开状元门,从桥上通过,到庙堂拜孔子。可惜黄梅历史上只有帅承赢中过探花,所以此门一直没有开过,人们从泮水池两边通过。这里比较安静,教室、宿舍、饭堂、礼堂都有,是专心求学的好地方。开学后,县长黄丹初两次呈报湖北省教育厅备案,并呈请省教育厅转报民国政府中央教育部立案。1933年,为了更好地办好学校、县政府决定:黄梅县立初级中学与黄梅县高等小学互换校舍,将县中由孔圣庙迁到八角亭,原设在八角亭的高等小学迁到孔圣庙。因为当时的高等小学,只向黄梅县城及上半县招生,孔垄文昌阁已建立第二高等小学,特别是中学课程比小学复杂,八角亭更适宜中学教育。1934年,继任县长吴德槐荐请湖北省政府委任廖秩道为正式校长。1935年6月,民国政府中央教育部复文批准立案。从此,黄梅县中虽然几迁校址,但在孔圣庙重新创造的初级中学,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坚持办了下去。所以,孔圣庙的书香,永溢黄梅。



东山寺抗战


“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黄梅县师生潜心开展中学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日本侵略者疯狂至极。1938年秋,八角亭在日本强盗飞机的轰炸下,只剩下主楼八角亭仍然巨人般地屹立在中央,藐视日本侵略者,其余奎楼、教室、宿舍、礼堂、饭厅统统变成一片焦土,断瓦残垣,无法安身,幸好县中师生听到飞机警报,立即疏散,免遭劫难,学校被迫停办,师生分散避难。直至1940年2月,在师生的要求下,学校组织师生在停前金家寨小学校址上复学,将金家寨小学迁到停前,把校址让给县中,当时校舍是借用祠堂、民房,共计30余间,设备极为简陋,课桌课凳,用简单的木板做成,开办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学生168人,开学不久,学校遵命改为“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黄梅分部”。分部设正、付主任,正主任由当时县长陈宗猷担任,付主任由原校长熊惕非担任,负责主持学校工作。1941年春,学校根据下年招收新生,金家寨的校舍无法扩大的情况,决定将校址从金家寨迁到东山五祖寺,在五祖寺开设三上、二上、一下甲、乙四个班,学生241人,教职员工14人。五祖寺的房屋比较多,有祖师殿、麻城殿、祖母殿、观音堂、长春庵、松柏堂、钟鼓楼、天王殿,共计150余间。教室、礼堂、宿舍、饭厅都比较宽裕,学校将天王殿作礼堂,用五祖寺的大锅装水,用竹子将泉水引入锅内,供学生饮用,办学条件较好。1941年秋,发展到六个班,校长熊惕非,老师有著名作家冯文炳(废名)、留日的廖居仁、徐安石、还有冯力生、程道衡、王占松、余节绥等等。当时师生在抗战救国的枪炮声中,艰苦办校,奋发图强。没有桌凳自己做,没有教材自己编,公民、语文、历史、地理等科教材,多为宣传抗战的内容。如冯文炳先生,在这期间就自编了不少乡土教材。师生对日寇侵略中国,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学生立志、学好知识、抗战到底!当时,刘西尧、张体学、赵辛初领导的鄂皖豫挺进纵队东进,黄梅县成立了新四军黄梅独立第四营,后发展为独立第二团,他们的力量深入到县中,六届学生石中确、七届学生桂仙筹、吴达、朱建业、杨泽先、徐省三、龚灼明、梅浩然、聂记生、蔡建群、鲁伦、程利生、李正安等人分别通过单线联系,秘密地在长春庵举手宣誓,参加革命。并把枪藏在花桥的石头洞内、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县长陈宗猷闻讯、惊恐万状,亲自派一个中队的兵力将五祖寺团团围住,命令全体学生集中到天王殿,由国民党黄梅县党部书记周坤主持全体学生填表,集体宣誓参加国民党以笼络学生,不让学生参加革命队伍。朱建业、龚灼明、杨泽先等学生影响较大,国民党准备下手拘捕他们,他们闻讯,便跑到桂林栖家中直接参加新四军,邹一清派人把他们接到戢冲参加独立第四营。1942年,日寇第二次占据黄梅县城,得知黄梅县中设在五祖寺,成为抗日的重要宣传阵地,于是不断地用飞机向五祖寺进行轰炸,松柏堂、钟鼓楼、长春庵等被炸成一片焦土,面对日寇的残暴行为,师生无不切齿愤恨。程道衡老师以《劫后的东山》为题作文章,来唤起学生抗日的激情,许多学生在作文中,慷慨呈辞,愤怒控诉日寇的罪行。学校仍然在五祖寺正常上课,日寇无法,经常出击,向五祖寺开炮。为了维护师生安全,暂时停办,师生疏散,可是抗日战争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许多人投笔从戎,直接参加抗日斗争。蔡琼、杨鼎等后来都成为黄梅革命活动的骨干。



南北山苦斗


1943年春,国民党黄梅县政府迁到停前界岭附近的大发湾,黄梅分部副主任冯力生随同县政府一道转移到大发湾,根据县中师生的要求,在大发湾借用民房20多间,组织学生复课,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多种办法通知学生到校。但只召回三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75名,其余学生没有到校。这一年县中学又由“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黄梅分部”改为“黄梅县初级中学”,由冯力生任校长。第八届学生在这里毕业,全国著名作家冯文炳先生为第八届毕业生同学录写了《序言》。1943年秋季,学校计划招收两个班的新生,大发湾再也借不到民房,于是到处寻找房屋,结果在人烟稀少,悬崖绝壁,海拔420米高的南北山山顶上找到了南山寺和北山寺。南山灵峰寺,在古角山南,隔县城30公里,为园证祖师道场,有唐白居易撰碑及宋张商英《轮藏记》,有房屋10多间,北山宝相寺,在古角山北,离县城35公里,为无迹祖师道场,有房屋20多间,两寺相隔五公里,中间为古角山峰,两座古刹均为唐长庆元年修建。虽经多次修缮,仍然破旧不堪,学校决定稍事维修,作为校舍之用。于是将学校由大发湾迁往南山寺和北山寺,经过多方努力,除招回各年级老生外,并招收两个班的新生。在南山寺开设二上、二下两个班,北山寺开设一下和一上甲、乙两个班,全校共计五个班,有学生232人。教师职工仍为14人,师生在南北山头艰苦奋斗,教室和宿舍易常简陋,教学设备相当艰苦,用木板钉成简单的桌凳,吃用非常困难,油、盐、菜、米都从山下往山上背,有时没有菜吃,就用盐水拌饭吃,日寇对食盐控制很紧,沦陷区按户口供应,有时连盐都买不到,只得吃白饭,晚上学生自习、学生把吃饭的碗倒过来放在桌上,将食油放在碗底里点灯照明自习,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格外艰苦。教材全由教师自己编写,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学生的笔记本子都是用毛边纸自己装成的,师生每天风餐露宿,跋山踄坡,可是师生在抗战烽烟中,热情高涨、情绪饱满、苦心攻读、力图上进。语文教师程道衡先生在第十一届毕业生同学录序言中写道:“夫南北山悬崖绝壑、人迹罕至,然诸生跋涉长途,拾级而上,未尝有难色,可谓有志于学矣!”有一学生写了一道歌词:“从南山、到北山、书声伴着笑声欢;翻峻岭、越丛山,悬崖绝壁只等闲;糙米饭、露天餐、茹苦含辛不知难;勤攻读、苦登攀、潜心跃上智慧山。”可以说是当时师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李家庙烽火


南北山头人烟稀少,是新四军打游击的好地方。在南北山上,经常有新四军在活动,国民党黄梅县政府恐惧万分,认为南北山崇山峻岭,新四军活动频繁,师生易受新四军的影响。1945年春,责令学校迁移到北山下平畈上的李家庙、李家新屋,以摆脱新四年的影响。校长冯力生对此不以为然,虽然据理力争,但毫无办法,只得遵命,将学校由南北山迁到山下的李家庙、李家新屋。李家庙在距停前不远的山冲内,现被古角水库淹没,有房屋30多间,拾级而上,隔河相对的李家新屋,有民房20多间,学校本部设在李家庙,开三个班,分部设在李新屋,开两个班,秋季毕业一个班,招收两个班的新生,共计六个班,有学生325人。我是这一年考入黄梅县中的第十四届学生。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县政府9月份返回黄梅县城,接受驻地黄梅日军的投降事宜,县中仍然留在李家庙上课。9月初,我们到李家庙报到上课,本部四个班,分部两个班,我们一、二年级四个班在李家庙。李家庙傍山修建,三层房屋、每层10余间,每层之间,隔有天井,上几步台阶,课桌是用长板钉成,每张桌子坐四个人,课凳也是坐四个人的长凳子。上课前,首先是照着黑板抄写教材,再就是教师根据自编的教材进行讲解,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英语、语文、数学定义等等内容,都要求学生背熟。每天早上,上完早操之后,学生就在山上树林中朗读课文,整个山中,书声琅琅,响彻云霄。学生怀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致力求学,学好本领、建设祖国,以防外国侵略者再度卷土重来,免受沦陷之苦,学习热情前所未有。10月份,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纵队,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大别山,准备与在广东坚持打游击的东江纵队取得联系,摆开解放战争的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实现中心开花的战略,以挫败蒋介石妄想围剿消灭共产党的企图。王震的部队来到黄梅山区,行动迅速,头天晚上,校长廖秩道和国民党派到县中开展军事训练的教官闻讯,惊惶失措、战战兢兢,连夜跑出学校,逃到黄梅县城。其他师生都不知道,上午继续上课,南下纵队来到县中,下课时,师生都围着部队询问情况,他们和颜悦色和师生谈笑,叫师生继续上课,不要害怕,我们保护你们安全学习,学好本领,将来好参加革命。我记得在中午休息时间,有一个同志拿着解放区的报纸,向师生们宣传抗战胜利后的大好革命形势、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解放区的迅速发展概况。并指出国民党妄想围剿我们,把我们一口吃掉,那是白日做梦,不要好长时间,我们就要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师生听后很受鼓舞。王震同志南下纵队在李家庙点起了革命的烽火,许多学生思想激荡,准备中途辍学,投入革命队伍中去,李家庙的烽火,大有燎原之势。国民党县政府闻讯,急命师生撤离李家庙,疏散回家,听候通知,否则要追究责任,因抗日战争几度停办的黄梅县中,在抗战取得彻底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又一次停办,全体师生深为叹惜!



义门祠争夺


1945年12月,国民党黄梅县政府在县城内,选定东街的义门祠、李家祠、天后宫、三义殿、天主堂(日寇占领黄梅的所在地)以及桂竞秋的房屋共60多间作校舍,将县中从李家庙迁回县城,并通知学生第二年春到县城复课,将李家庙的桌凳全部搬回县城。义门祠为校政厅、李家祠、天后宫、桂竞秋的房屋作教室和宿舍,三义殿作厨房。1946年春开始上课,由于位置分散,房屋条件很差,不适宜于教学,许多热心黄梅县中的同仁,积极动议重修八角亭作为县中的校舍,因为八角亭主楼仍然屹立云天,只需在周围修起奎楼和平房,即可复课,当时已经撰写了《重修校舍(八角亭)募捐启》,准备在各界募捐修建八角亭校舍,文中写道:“此地当双流会合,恰成一半岛形,两旁逝者如斯,不分昼夜。其尤者,距城不即不离,在乡又远鄙远俗。故莘莘学子,藏息其间,潜心学术,优游涵泳,树立学问事业之良好基础而有所成就。”《重修校舍(八角亭)募捐启》散发各界,各界积极响应,后因国民党黄梅县政府支持不力而告吹。学校只得克服困难,在义门祠,天后宫等地坚持上课。这一年,蒋介石破坏重庆谈判协议,全面内战爆发,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支持解放战争,因而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县中学开展了急烈的争夺战。教务主任黄守先热爱学生,深入学生,循循善诱,与学生促膝谈心,向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讲述革命道理和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深得学生的爱戴,学生都愿意同他接近,和他交换意见,他在学生中威信最高。训导主任陈××,军阀作风,对学生粗暴凶残,对上早操迟到的学生,当场用竹板子毒打手心,他亲自动手毒打学生,直至学生满手鲜血淋漓,还不放手。下操后,如不马上对被打学生的手心,用酒和黄表取出淤血,双手就会残废。因此,学生对他恨之入骨,称他为“陈牛”,两个主任在学生中有两种绝然不同的影响。一次,因为“双十节”,比赛篮球,“杂八队”与县中队发生冲突,国民党当局借故说学生中有异党活动,警察局长带军警抓走了几个学生,并指名说黄守先行为不轨,要学校负责看守,不要让他跑掉,因抓不到把柄,对黄也没有办法扣留,最后黄守先被迫离开了学校。学生敢怒而不敢言。以后听说黄是地下工作者。国民党为了控制学生,采取了多种手段:在县中学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区队部”,各年级设立分队部,拉拢个别学生参加“三青团”,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以便向国民党县党部及时报告;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成绩竞赛,举行政治、语文、数学、理化、英语等优秀成绩测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出榜排名次表扬,吸引学生死读书,不问政治;在开展作文竞赛时,县长雷鸣震亲自到竞赛考场在黑板上书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试题,并亲自监试。尽管采取诸多措施,但是,学生中倾向革命的思想,还是非常活跃。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势如破竹。一天,我们正在三义殿吃午饭,国民党县政府教育科长项海波慌忙跑来,亲自向学生宣布:刘邓大军很快逼近县城,责令师生立即从小南门撤退,并说其他各门都已封锁。我们丢下午饭不吃,从小南门逃出。到达张家店农村,住了几天。在我们出城的当天晚上,国民党军政人员全部逃光,只剩下一座空城,当时刘邓大军在蕲春高山铺大获全胜,从黄梅过境,沿途书写:“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千军万马下江南,全国解放在眼前”等大幅标语。在黄梅县城只是路过,没有暂驻。夜晚进入黄梅县城,露宿街头,没有进入民房,惊动居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国民党害怕刘邓大军再度重来,没有让学生返回学校,在张家店宣布学校暂时停办,师生回家,听候通知。



张家河风云


国民党黄梅县政府,为了使县中不受共产党的影响,从长计议,决定将学校迁往平原地区张家河的天主堂。因为平原地区,共产党不容易开展活动;再则离九江较近,考虑到国民党可能退到江南凭借长江天堑,划江而治,保持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为县中迁往江南作好准备。1947年底,学校迁到张家河天主堂。天主堂是黄梅最大的教堂,有大教堂一座,大教堂西边有30多间房屋,四周砌有围墙,中间有一片很大的空地,四边都是房屋,一个门出入。在天主堂大院东面,有一栋女教堂,共两层楼房,楼上楼下都可以做教室和宿舍,整个房屋可以容纳400人,当时学校开六个班,每年级分两个班,没有桌凳,每个学生发一个长一尺五寸、宽一尺的小木板和一个小凳子,把木板放在膝盖上当桌子用,做笔记、做练习,都在小木板上。1948年8月,我们十四届毕业生就在那里毕业,接着又招了两个班新生,共计6个班,学生319人,教职工30人。1949年春,在黄梅解放前夕,国民党黄梅县政府由县城迁往孔垄,指望蒋介石扼长江要塞,抗拒解放,形成半壁江南天下,打算逃往江南负隅顽抗,妄图东山再起,并严令黄梅县中搬到江南立校,把全部师生挟持到江南去,全体师生坚决反对。掀起了护校风云,全力保护师生安全,看护学校一切财产,原地坚持上课,迎接解放,斗争相当激烈,当时校长胡簋,上受国民党的压力,逼迫搬校,下遭师生的坚决反对,群怒难犯,迫不得已,借故向国民党县政府告假离校。教师们坚守岗位,自己主持学校工作,学校照常上课,秩序井然,以完好的学校迎接共产党的解放。5月,孔垄解放,国民党黄梅县长胡天铎逃跑,代县长桂仙筹带领国民党黄梅县政府全体成员向共产党投诚,黄梅县人民政府县长蔡琼,亲临县中看望师生。校长胡簋组织全校师生,欢迎人民政府接管县中。蔡琼县长对师生全力保护学校,迎接解放的精神,给予很高评价,向师生宣传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讲明共产党对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晓谕师生安心教学,为国家更好地培育英才,以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从此,黄梅县初级中学投入人民怀抱,久旱逢甘霖,在共产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获得了新生。



黄梅镇开花


不久,黄梅县人民政府决定县中学由张家河迁回县城,校址仍在义门祠、天后宫、李家祠、天主堂等原来县中作过校舍的地方。秋季开学时,县长蔡琼、副县长王守愚共同写信给小池私立胜利中学校长徐衍仁,令胜利中学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合并后,定名为黄梅县中学。接着县人民政府委派在县中和胜利中学任教多年、深得群望的留日老教师廖居仁为校长,黄梅县中学开始了新的征程。1953年,校长廖居仁因年迈辞去校长职务,中共黄梅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委派中共党员、县人民政府秘书张泊如同志(县中八届毕业生)到县中担任校长。1955年,县中学单独建立了党支部。1956年秋,因县政府决定在孔垄镇建一所中学,故黄梅县中学定名为:“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并列为湖北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1958年增设高中班,发展为三三制的完全中学。从此,黄梅一中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自1987年以来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黄冈地 区之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黄梅一中在历史上作过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成绩尤为突出。时值八十周年校庆之际,校友们欢聚一堂,畅叙友情、交流经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出谋献计、共展宏图。共同祝愿黄梅一中在未来的征途中,发扬成绩、乘胜前进,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大好形势下,把学校办得好上加好,为振兴黄梅、报效祖国、面向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让“鄂东明珠”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更加光彩夺目!


《黄梅县中校址的主要几次搬迁》作者曹荫棠介绍:1948年毕业于黄梅县中,曾任文教局长、县政协常委、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等职。

来源:黄梅一中


相关链接:

王唤柳│黄梅一中的沧桑巨变

建议您将文章分享给身边每一个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声明:

1、欢迎转载,请联系主编授权;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4、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在微信公众平台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平台(“家在钦州”“老家黄梅”)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投稿后,请关注本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平台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订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内:阅读量达到2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量达到3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量达到4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量达到5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量超过1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

请关注公众号“家在钦州”或“老家黄梅”联系小编,以便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长按关注“老家黄梅”


长按关注“家在钦州”


我们乐意成人之美,可 免费 为广大读者发布家教、婚恋等信息,有意者请关注“家在钦州”或“老家黄梅”,联系小编。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