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编委会将视情况择优结集出书。投稿后,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读者留言2条及2条以上: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7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9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20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5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荐稿和爆料!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前文请见:余建新/《故乡遗情录》连载之七)
八、多事之秋
“过了七月半,一天短一寸'',白天渐渐变短,天气也渐渐变凉,早秋过了大半,我们也正好开学,奇怪的是,每年这个时候,父亲都要挑选健壮的青年和他去庐山采挖药材,今年到现在还没有一点动静,这倒有点出人意料,我觉得肯定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心里也是疙疙瘩瘩的,却又不敢贸然去问。
虽然那一年还真是个丰收年,夏粮和秋粮都如愿足额上交了,剩下来的应该能够按正常计划予以分配了,可还是要求发扬风格,继续征粮,救济全国其他受灾或者歉收省份,共渡难关,与公粮无关,那时是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是政治任务,是县革委会领导亲自主抓下达的任务,落实到我们村,还要低购贡献三十万斤粮食,以解其他地方的燃眉之急,说是今后我们缺吃的了,也可以订购返销粮的,公社和大队部领导们高姿态,当场拍了板,到了小队,队委们也只有唯唯诺诺,没有人敢出来说半个“不''字。
具体到各家各户,三十多户的小队意味着每家要拿出将近千斤粮食奉献出来。这可是真是要命的数字,我们家真正的主劳力只有父母,一个月的口粮才四十斤,爷爷和祖奶奶每月都是三十二斤,我哥仨是学生,一个月也就二十八斤,两个妹妹还是儿童,二十斤,一家九口人一个月的口粮还不足两百七十斤,而劳动粮只有爷爷和父母亲有,劳动粮是按照工分计的,一个劳动力十分工,满勤一天的劳动粮是一斤,妇女一个劳动力是八分工,一天的劳动粮是八两。以此类推,不出勤的没有,爷爷那时只能挣六分工,而我们暑期挣的小工分也不多,折算不了多少工分值,一大家子,母亲大早要做饭、喂猪、洗衣服,通常只是在上午才能出勤,实际上算不得一个八分工的主劳力。
真正正常分配到手的全年还不足三千八百斤,其次就是有点杂粮,但因为劳动力的不足,杂粮也没有预想的多,一旦超支,钱粮款项还必须从劳动粮或者口粮中扣除,虽然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糖票、甚至火柴票等等还是按人头照例发放,但是没有钱去购买,同样是空头支票。所有的大钱小钱全靠粮食去换,有的家庭偷偷养几只鸡,也只能从鸡屁股里抠点油盐钱,还要这提防那提防的,稍不留意就会当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割了。
九口之家,人均粮食每天不足一斤的量,爷爷和母亲还要参加集体高强度的劳作,我们几个又正在长身体,父亲是个医生,缺乏锻炼,没有做惯集体农活,体质也很是一般,面对这样的局面和境况,已经是力不从心了,现在又要多征购三万斤粮食,细算起来我们家要多出七八百斤,那还不是雨中夹雪,雪上加霜了。
大气候下,逼不得已的,个人的违逆只怕会招来更大的帽子,除了吃的,令人担忧,眼看着天气转凉,儿女们的御寒衣服还没有着落,父母亲的胆子越来越重,额上的皱纹也越积越深,父亲竟然还抽取了爷爷晒干的烟叶卷好的''喇叭筒'',这是我见到父亲的第一次抽烟。
所以父亲就和母亲商量,不去采挖中、草药了,而是要去参加三线工作。国家要备战备荒,三线作业已经十年多了,家庭也要备战备荒,而去参加三线建设,除了在集体靠工外,作为特别贡献,鼓励性质的,每个月可以多分得十余斤粮食,因此父亲就动了这分心思,老人在,孩子多,又没有别的出产,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却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夜静更深时,总能听见父母亲小声的争吵,原本喝酒的父亲,酒瘾更大了,劣质散装米酒,除了正餐外,晚上也会偷偷的抿几口。
在母亲看来,父亲就是个医生,应该算是个文职人员,且不说三线能否作为文职人员对待,或者工作是否需要,就说三线的劳动强度,以父亲的文质彬彬的身体,未必能受得了,但是三线又是国家重点工程,涉及到每个县每个公社甚至每个人,都是马虎不得的,而且去时容易,只需要申请审批即可,但是要回来,就不是申请审批就能顺利回家的,毕竟那是国家大事,层层管控,牵一发动全身的,不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的,万一不适应,远离家门,又没有几个互相帮衬的,到时候不能回南可就惨了,不是觉悟高低,父亲本就不是干体力活的营生。
见母亲说的也不无道理,父亲也只好放下坚强,不再理论。
恰巧这年计划生育阵风般地掠过了黄梅县境,一日之间,“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计划生育,利国利民”、“一人超生,全村结扎”、“一人结扎,全家光荣”“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等等计划生育好的大字标语就贴满了村头显眼的位置,还有用石灰水在土砖墙上刷下的各种关于计划生育宣传口号,父亲是村医,当然要全力配合县人民医院和公社卫生所,做好计划生育的前期工作,着手人员编排,上门造册,做好动员,精心准备。逢巧不巧,造化弄人,母亲也在结扎之列,大队三百多户人家就都盯上了父母亲,于是父亲母亲毫无疑问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没有征兆的成了令人瞩目的人物。
也没有任何征兆,那天正好是礼拜天,晌午时分,我们在为生产队里褥田除草,挣点小工分,母亲也是在稻田里除草,就被工作组叫上了埂边,通知立即去大队部,我们虽然惊讶,但是没有想到来的这么快,母亲去的时候很从容,没有半点抵触情绪,还望了望田间劳动的我们,穿上破烂不堪的布拖鞋,回到家中,换洗干净,带上些简单的被褥,义无反顾的去了大队部。
听父亲说,就是在大队部的大礼堂里,母亲当天就做了节育手术,等到小脚的外婆和年长几岁的大姨知晓,带着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一只老母鸡和节省下来的少得可怜的鸡蛋,半斤红糖,两斤蜜枣来探望母亲的时候,已经是结扎手术后的第三天。虚弱的母亲已经可以下地自理了。两个远嫁的姑姑,也不知道怎么得到的消息,也起了个大早,买了些在当时看来非常奢侈的礼品,风风火火的赶来探看时,母亲已经彻底恢复了,母亲就拉着两个姑姑转圈圈,一个劲的傻笑,两个姑姑见母亲与常人无异,欣喜不已,立刻将母亲团团抱住,相拥入怀,瞬间,亲情就在贫穷而坚强、乐观的家庭里弥漫开来。
无须宣传,母亲朴实的行为,就是最好的鼓动,也是最好的说辞,半个月后,本大队适龄节育的妇女,基本上响应了祖国的号召,完成了本大队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计划生育。而刚强的母亲仅仅十天就可以参加集体劳动了。父亲虽然没有去成三线建设,一俟计划生育完成后,还是挑选了两个壮实的劳动力,象往年一样,去了庐山,采摘些中、草药,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简介:余建新,微信名野渡舟横 ,湖北黄梅小池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