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梅的道教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自东晋传入黄梅以来,道教对黄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据《黄梅县志)史料记载,晋孝武帝时,江西广昌人罗致福来黄梅传道,大兴土木,创建泰源观于今县城之东,成为鄂东地区最早的一”座道教活动场所。罗善医术,晋元康(292- 299)中, 惠帝疾旭几绝,遍索名医。罗被召往,剂药即愈,赐金银官爵不受。敕号真人,遣使送归泰源观。福建汀州人宋飞仙,曾为番禺县令,后改刺睦州,因不满朝庭腐败,辞官不做,遍游名山,访仙学道。后来到黄梅,在考田的黄龙洞修炼,并创建大洋庙。

据清顺治<黄梅县志>载:宋元嘉末,大旱,县尹刘弼率乡老同往求祷,不料果应,故称其为水神。此后乡人每年八月二十日设香戏大会(名日:雨会)酬之。自唐至明,累有封爵,谥为昭王福主真仙。隋、唐、北宋时期,不少帝王崇尚道教,在朝廷官府的扶持下,黄梅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唐时有江西龙虎山门徒王月航道土前来黄梅独山创建紫虚观。方士姜通在多云山顶石壁旁修炼,至今乡民呼石壁为石道士。鄂东邻县前来泰源观烧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此后全县修建宫观庙宇达50多座。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儒、释道兼容的全真道,王的徒弟邱处机见重 于元太祖而盛极一一时。 南北天师道为与新起的全真道相抗衡,与上清、灵宝、净明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为正一道。于是道教正式分为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教派。当时,全真道在黄梅影响很大。元末战乱,许 多道教宫观毁坏严重,道教徒被迫还俗,流落他乡。

明朝,大祖朱元璋下诏请高道赴京供职,参与朝政。以后明成祖也效伤、并造他和封神号,使道教又得到发展。黄梅的道教也得到很好的恢复。元末遭兵火破 你的宫观又得到修建,并有所发展。全县有宫观约60座、全真派道士300多人,正一派道众1000多人。明中叶后,道教逐渐转衰。

清代,朝延实行重佛抑道政策,使道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走下坡路。咸丰年间看兵火,全县100多座宫观大部分被毁,几百名全真源道土流亡隐匠。

民国期间,由于军阀混陆战,日本飞机轰炸,使清代剩下的部分宫观又遭到破坏。残留下来的宫观又大多数改为佛教庙字,如纯阳宫、天后宫、普济宫、斗母庵、火琪洞等。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道教宫观只存38座,常住全真道士100多人,正一道众3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摆脱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利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贤彻执行,道教徒的政治觉悟显著提高。他们真正享受 到公民的民主权利。居住农村的道士在土改中与农民一样分得了 土地,居住城镇的道士与市民同等得到了就业的权利和机会。部分道士自觉自愿地脱下道袍,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因此,有的宫观因无人管理,长期失修面倒塌,有的因建设需要而改建。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各地道教协会亦相继成立,黄梅先后修复了一批道教宫观,发展了一批道教徒,使道教走上 了正轨。1965 年底,全县存道教宫观11座,全真道士26人,其中女道16人,火居道士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宗教政策被践踏,全县道教活动基本停止,道教徒被迫还俗,或外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许多道教徒又陆续返回宫观,重整道场。如周家洞陈诚明道长回洞后,在1983年前后,主持修复2栋殿堂,新塑神像5尊,香火很旺。大河观音寨也重修2栋殿堂,新塑3尊神像,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吸引了邻县很多道教信徒前来烧香礼拜,最多时达800人。

明、清时期,黄梅设有道会司,主管全县道教事务,由道教徒充任。民国军阀混战,黄梅道教无主管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至1959 年,黄梅的道教工作由县委统战部兼管。1984 年,成立黄梅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道教工作又由宗教局主管。黄梅道教活动繁多,每年各宫观都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举行隆重三元法会,请天神赐福于人间。正月二十五举行三清法会,纪念太上老君诞生。正月十九举行长春法会,庆祝全真派诞生。四月十四举行吕仙法会,纪念吕洞宾诞生。特别是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各地大小宫观都举行盛大的观音法会,纪念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度化人间,吸引了很多信徒烧香礼拜,成为黄梅民间信教群众的一个重要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