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奋进中的李英

黄梅文哲 2022-1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黄梅文史哲 Author 本编委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本微信公众号是在市作协指导下,由一群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主办,以发表原创作品为主的公益性平台,长期面向全球征集各类文章、书画、摄影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不限题材和体裁,文责自负。 投稿时请将文章、配图(如有)、作者简介(可附相片)等在同一封邮件内发送。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视作作者独家授权本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处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发表、出版等);如被其他媒体采用,该媒体应给作者相应稿费。编委会将视情况择优结集出书。投稿后,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添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沟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如无特殊情况,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读者留言2条及2条以上: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7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9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20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5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荐稿和爆料!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5、本微信公众号已入驻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网易号、大鱼号 等平台,您的原创文章将全网发布。 


文\黄洪雨

辛丑年正月十六,春意盎然,在黄梅文史哲公众平台李滨先生的邀请和组织下,我们采风组一行十余人,带着浓浓的春意参观了座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吴头楚尾,素有渔米之乡的蔡山镇境内的李英村。

从县城出发,经过一小时的车程,便到达了李英村。走进村口,便见在一马平川的土地上,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几层楼的民居和一幢幢十层楼的商品房呈现在眼前,村庄中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生活硬件设施应有尽有。村庄商店林立,村庄中间的公路上车水马龙……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远处的稻田里,金黄色的油菜花百花齐放,争芳斗艳,油菜在春风的吹动下,此起彼伏,金浪翻滚。此情此景,又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

李英村历史悠久。村名由李姓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之后裔英公而命名,李姓先祖在明朝隆庆年间迁居至老村址开荒拓土,刀耕火种。周、何、项、胡、干等姓先祖也先后迁居至此,各姓祖先和睦相处,邻里共存,经数代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安居乐业,李英村现有八姓氏共同居住,已是一个有2200余人的大村落。李英村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清朝道光年间的乡试秀才李仕良勤奋好学、满腹经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和乐于助人、敢于担当,为村民排忧解难的事迹虽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洗礼仍被村民代代相传;民国时期的武术师李耀清青少年时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在武汉和不可一世的日本人打擂台,把趾高气扬的日本人打得垂头丧气、一败涂地……大革命时期,李先喜,项秀书等九位革命先烈为了解救于水深火热的穷苦百姓,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荡气回肠……抗日战争时期李岁先、李子华、李金梅等同志为了民族解放,祖国统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建国后,李英自然村人继往开来为祖国建设和人类发展培养了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有建造师,工程师,设计师……胸怀大志、发奋图强的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200余名,这里诞生了李双洲、李行两位共和国当代大校,九零后青年才俊李根博士……这里走出了企业家李志、李灿亮……李英村不但重文而且尚武,后起之秀的武术传承人李锋办起了武馆,开馆授徒为传承中华武术尽心尽力……

李英村老址座落在长江边畔,土地肥沃,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建国前因烽火连天、兵荒马乱,村庄只有两家商行,村民在村庄只可买到简单的油盐酱醋……建国后,人民政府在李英村建起了粮管所,食品所,棉花采购站,供销社,码头等……李支书李火生同志身先士卒,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六十年代便在全县率先创为了小型火力电厂结束了村民数百年来用油灯照明的历史,为起了面粉厂等小企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李英村时,李英村的商业,企业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地,大小超市,商店20余家,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一些农民企业家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养鱼场。原李英村现蔡山镇八号脚村二组民营企业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退役老兵周向春先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办起了种养家庭农场,正在兴办百亩果李桃园,让村民在家就业;李军友先生办起了黄梅县农友粮食烘干农民专业合作社;李正坤先生办起了黄梅三和制衣厂……44户特困户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的收入由八十年代的人均500元,到2007年人均收入已达到4000…… 2002年李英人为了保障长江江水汛期畅通无阻,积极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留守在故土的村民豪无怨言地放弃了祖祖辈辈居住数百年的家园,全体搬迁到如今的新址上。从李英村走出去的各行各业社会精英为了建设新农村,重建美好家园,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焕然一新的李英村已是黄梅县八个美丽乡村中的一员。黄梅文史哲采风组与蔡山镇泼墨诗社领导于周向春家庭农场后面采风

【作者简介】黄洪雨,男,黄梅县新开镇人,自由职业,爱好写作。【链接】黄梅文史哲赴李英村采风孙文平 | 印象聂西塆鲁绍友 | 李英映象
黄梅童谣
那年 那女孩 那粽子五祖聂西塆
黄冈与黄石
弘度 | 方阁老山传奇(三)
桂刚 | 黄梅年鉴人物:郭振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