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何国彩 | 回不去的故乡--停前镇小溪涧
▲李正阳题
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的五星二(农业)社干部决定办一个林场,他们几个人便在我屋对面的山上举目四望,选定了以我屋场作为场址,并以此为中心从东北至西南用手指点画了一圈,把附近的几山几洼,几坡几埂,几沟几垅圈定为林场的山地。其实面积不是很大,大约有二三千亩圈为五星二社林场。
儿时戏水摸虾的小溪
当时林场以原山林的马尾松,山杉,楠竹及其他杂木为林,只是从此加强了管理,严禁砍伐。山垅梯田种些稻麦粮食,坡地塝田栽植了白术、芍药、泽泻、苍术等药材和生姜。经短短两三年的经营管理就在县、区、社出了大名。五七年成了全国林业先进典型,当时的场长陈国华因此成了全国林业模范并赴北京参加林业会议,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轰动了东北几省的林业系统,五七年至五八年有不少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的林业部门代表来此参观考察,学习办场经验。
一、山林护理得好,严禁砍伐保持绿林一片(新栽的树苗有一些)。
二、土地利用率高,荒山坡和塝田的药材种的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梯级水田以种粮为主。
三、有两位捕兽能人,石佑民,向八仙用竹子作捕逮野兽的弓器捕逮不少的野兽(野猫、猪獾、狗獾、野鸡、果子狸、田棒锤、狐狸等多种。)兽肉改善场员生活,兽皮卖钱(那年代野兽特别多)。这三个特色便成了该场的办场经验,以护林养林为主兼种粮食种药材,捕野兽,抓经济收入,改善场员生活,使场员干劲倍增。
我的故居是一进两幢的连三(间)房屋,中间两幢堂屋,前后排从门口坦分别叠高一米多,门口和里堂屋分别有几步石条台阶。上堂屋有佛龛,有木格子活动门窗作隔墙,下堂屋宽敞空间大,正屋两边各有三间侧屋朝堂。房间多厅堂大,适合多人居住和集体活动。当时的上堂屋墙面贴满了林业参观团写的红纸参观留言。下堂屋墙面贴满了各种(待晾)的兽皮。参观团来参观时还请捕兽能人现场作安张竹弓捕兽器的技术表演,客人们对该场的护林经营模式赞赏有嘉挥笔留言。
那时的我七八岁,随同长我一岁的房叔上小学回家后和周日有时随场员到田地里玩耍,有时跟在参观团屁股后跑的玩,无忧无虑开心快乐。
1959年农村办大食堂,以小生产队为单位小自然村并大村,全村几十户一两百人都要集中到一个大食堂集中吃饭,私户不准生火做饭(私户也没有粮油)。我这两户山村人家也被迫迁移下山到离原屋三里地的腊树窠借屋居住吃大食堂了。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离开了林场。在我两家下山以后这个林场又迁到对面山上的响水涧屋场了,叫“响水涧林场”。我两家的房屋有空又办起了半耕半读的初级中学班了。
这个起初的小溪涧林场随着体制的变革先后成了“五星二社林场”“五星大队林场”“停前区林场”“停前公社林场”“停前镇林场”,小名还是“响水涧林场”。原来茂密的松山竹林有一半山坡变成了现在的油茶山了。
这个故乡的屋场早已是竹木参天了,再没有房屋,淹没了羊肠小道,只有屋后山上的老祖坟在默默地静卧长眠。每当我上老屋场去做清明祭祖坟见到故乡的山水场地都倍感亲切。都说树长天高叶落根,我总想有朝一日回故地建一小农舍在此安享晚年,然而这个愿望不切实际,这片故地已经是回不去的故土。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时隔六十多年之后,还是魂牵梦绕地放不下心中的故乡。唉!人老啦,越老越怀念故乡!
【作者简介】何国彩,山野村夫,停前镇三渠村人;爱好旅游、拍照、唱歌、种养花草,偶尔写篇把文章自娱自乐。
【链接】黄梅东山小镇为祖国庆生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负责人\聂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