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黄梅五七中学求学记(二)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前文:👉黄梅五七中学求学记(一)上回简单介绍了一下入学时的学校环境,有同学指出似有点出入,但基本属实。因时间久远,作者记忆模糊,错漏在所难免,亦无碍大局。
我还是用白描的方法,力求真实地还原那些值得回味而又十分有趣的故事和情节。
因为我们是首届学生,全校共240多人,包括从“黄梅一中”转来的少数学生,分为五个班级,入校时是按两个公社的为一个班,我们油铺公社和苦竹公社的在一个班,每个班级50人左右。第二年有了新生,我们高二年级就重新进行了分班。

图文无关

“五七中学”是县教育局按照毛主席指示作为试点的重点学校,办学理念是:以学文为主,兼要学工、学农、学军。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当时黄梅县实行教育改革的重点示范学校,县教育局领导陈是迩,城关区教育组负责人王国全等经常到学校视察、指导、了解办学情况,给予“城关区五七中学”大力支持。
当时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劳动、体育、音乐,尽管当时突出政治很重要,但是好像没有专门的政治课教材。
前五门课有正规的省级统编教材,白皮红字,朴素大方,每本书的扉页上都有毛主席语录。不像现在的书籍那样色彩鲜艳、装帧华丽、用纸考究。好像没有收学杂费、住宿费、教材费,基本属于免费教育。其他的没有教科书,更没有教辅书籍。我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备课的。
由于开始没有单独的教室和桌椅板凳,我们就坐在“床上”,用各人自带的木箱当桌子,没有讲台,老师也只好委屈地站在黑板前教学。就是在这设施十分简陋、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我们这批绝大多数是农家子弟的学生,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需求、对老师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 ,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的营养,老师们也是诲人不倦地认真教学。
当时也没有重点班、普通班和文科、理科之分,尽管有一部分干部子女,也没有什么特殊化的享受,老师也不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都毫无差异地接受同质教育。
此时电灯还没有普及,煤油灯是主要的照明工具,我们晚上开始用的是蜡烛或煤油灯,照明度低,由于煤油含碳量很高,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极其细小的固体颗粒,冒出黑烟,导致鼻腔里面都熏得黑黑的。
后来用上了气灯,就是用手打气的那种,灯光暗下来的时候,就要补充打气,否则会熄灯。挂在教室上方,有点像个大马灯,灯泡呈网状结构,燃起来咝咝作响,能够发出比煤油灯更亮的耀眼白光,顿时整个教室光芒四射,如同白昼。而且又没有油烟污染。工业基础课程里包括物理、化学。 后来学校有了一台柴油发动机,成为我们了解柴油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的教学实验机器 。就是当时农村扎米用的机器,发动之前,必须要使很大力气手摇20转以上才能启动。
机声隆隆,分贝极高,震耳欲聋,在场的人说话,声音必须提高八度。化学课还教我们如何制作肥皂,化学是我认为最难的一门课,每次考试分数基本都在及格线左右徘徊。
英语是我们的班主任程先进老师教的,第一课是“ long live  chairman  mao !”开始学的时候,都是用汉字读音做标注,有红色有蓝色两种墨水,划的密密麻麻,色彩斑斓。现在忘记得一干二净,多少年来基本没用过,感觉很对不起老师了。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班主任程先进老师,因为当时我个子比较小,给予了特殊关照,有些重体力劳动没有安排我参加,比如到龙感湖农场薅草。印象深刻的还有数学老师朱元珊,虽然个子不高,但讲课时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喜欢连续使用成语表达。记得我有一次迟到,在教室门口喊了一声“报告!”然后推门进屋。
朱老师看了一眼,也不直接批评,只是连用了四个成语“拖鞋sa袜、拖泥带水、拖三拉四、拖须摆柳”弄得我尴尬得简直无地自容,同学们也是面面相觑、掩嘴微笑。
音乐课当时名称就很直白的叫“唱歌”,没有教学器材,至于钢琴、手风琴这些高档乐器,五线谱那个时代听都没有听说过。老师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写上曲谱歌词,挂在黑板上,手里拿着一根削得很光滑、细小的木棍,权做教鞭使用。教的是怎么识谱、唱歌。从此我才知道“多瑞咪发嗦啦系”,还有2/4、4/4拍,高音、低音、滑音、颤音等最初级的音乐知识。
那个女老师好像是武汉人,年轻漂亮活泼,教学态度认真,说话声音甜美,唱歌也悦耳动听。虽然我五音不全,也跟着一句一句地哼唱。欣赏老师的美妙歌声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可能是祖辈没有遗传音乐细胞,不具备唱歌天赋,抑或是天生愚钝,至今都不敢去卡拉OK。因此也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门才艺,这令我耿耿于怀。对于那些嗓音优美、唱歌动听的人,仍然羡慕不已。
政治课主要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讲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和时事政治等内容。
体育课有两位老师,一个是专业的体育老师,一个是复员退伍军人,分别教我们的体育和军训知识。

网络配图

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学习游泳,场地是学校西北边的那口水塘,老师把我们一群学生带到塘边,先讲了一些游泳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然后活动活动身体,自己先下水做个示范。
然后我们就像下饺子一样纷纷跳进水塘,开始在岸边比较浅的地方嬉戏,一个个的扑棱着,双手打着水花,时不时地深吸一口气,闭着嘴巴眼睛,捏着鼻子,把整个头浸入水中,看谁坚持时间最长。会游泳的同学一开始就在水塘中间游。
玩了一会儿,自觉不过瘾,便向深水区走去,不料脚下一滑,瞬间人全部没入水中,被呛得了喝了好几口水,也不敢呼吸,不停地招手求救,老师同学立即把我拉上岸边。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学游泳了。那一年暑假,我们村就有一个小伙伴在村边的水塘里玩水溺亡,也在我心里留下来阴影。所以后来一直没有学习游泳,至今是个旱鸭子。令我最难忘的是语文课,教过我的有殷继寨老师、王维仁老师、熊安余老师、石锦霞老师。正是这些老师的文学水平、教学风格深深地吸引着我,用诲人不倦的精神,指导培育了我爱好文学及喜欢写作的基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并受益终生。(殷继寨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了,在此表示深深地怀念!)
到现在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还有《木兰辞》《劝学篇》《石钟山记》《捕蛇者说》……我仍然记忆犹新!
学校经常开展作文比赛,要求每人一篇,自由选题,体裁不拘, 由各班语文老师从中选出几篇比较好的文章,再由学校统一再次遴选,作为示范,优秀作文还附有老师评语。
用毛笔抄写,张贴在“四合院”那里由石砖水泥做成的宣传栏上,供大家阅读欣赏。有诗歌,有记叙文,也有不少“正能量”’或忆苦思甜的文章。记得我也曾经两次有幸被选中,其中一篇内容大概是写一位农民大伯如何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事。当时受文革影响,诗歌大多带有政治色彩或夸大成分,有一首比较著名的打油诗“一个南瓜如地球,架在五岳山顶头,把它推到太平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好像是出于那个年代。
我们还多次为学校搬运建筑材料,步行20多公里,走那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大古岭驮树、砍柴,树用做校舍桁木,柴火用于烧饭;到二里半新华窑场挑砖、搬瓦;去龙坪水库搬床和桌椅板凳;在学校西南方向的马路边,开垦了几亩农田,挖出了一口用于灌溉农作物的水塘,当年就种上了水稻并获得丰收。
在学校附近的黄土坡上,我们种了很多南瓜。最后修建了新教室、新厕所,为建设学校,改善教学、住宿、生活条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流下了辛勤的汗水。
虽然很苦很累,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都是心甘情愿,毫无怨言!(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鄢建君,网名小溪清流,黄梅县苦竹乡小溪村人;高中毕业于城关区五七中学,大学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曾任黄梅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链接👇】太白湖

那盏被遗忘的煤油灯

小溪清流 | 乱弹: 鄢家畈往事

从黄梅山里走出的中医博士

月满中秋共今宵

我爱的两个人走了

黄梅戏究竟起源于哪里? 欢迎来辩!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