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小溪村-家的变迁(一)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家是梦中的牵挂。


每个人都有家,或农村,或城镇;或简陋,或豪华;或温暖如春,或心存芥蒂。凡此种种,不一而尽。


(一)故乡的家


我出生在黄梅北部一个小山村,儿时听老人们讲,我们村大约有300余年历史。


记忆中的村庄,都是高墙深院,房屋底层用石条磊起约一米高,结实防水又防震。每幢房子前面的山墙斗拱飞檐,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青砖灰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属于徽派建筑风格。古朴中不失大气,恢弘中不乏精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呈现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互相辉映。

▲小溪村村委会

我们村全部都是一个姓氏,祖上分为六个房族,每一房族分别有一个祖堂屋,为木制结构,呈四合院状设计,推开厚重的两扇木质大门,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地面由麻石条铺就,上面是祖堂,两边是厢房,中间一个两丈见方的天井。


祖堂屋内雕梁画栋,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地金边的大牌匾,上有行书“婺焕九秋”四个金色大字,笔法遒劲有力,肃穆庄重,尽管油漆已经斑驳,失去光泽,但仍然古色古香,它向后人昭示着历史的沧桑。据说这个牌匾是为祖上一位老人九秩寿诞制作的,两边的小字显示不清,在那种历史条件下,能活到90岁实属罕见!


村子前面青砖外墙上,有用白色石灰水写的“赶英超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大跃进时期的标语 ,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仿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氛围。生活捉襟见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久远时光。曾经有人调侃说,当时人民公社大食堂的粥,米粒很少,飘在水上,像“小小竹排江中游”。

▲小溪村鄢家畈

每一房族的子祠都在堂屋周围居住,每一房还分别有一块空地,约两间房屋面积大小,用作晒柴火和夏天乘凉的坦子。


我家就住在祖屋西侧,有上中下三间, 皆为九具头房子,宽不足一丈,长两丈左右。每间中间隔断(留一个小门出入),中间为自家堂屋和灶台厨房,在堂屋的山墙上,钉着两个大竹签,搁置一块木板,木板上有请来的伟人石膏像,旁边排列红宝书,两边用红纸写着“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的对联。


上面是两个卧室,下面一间有一个扇柜,还有一架用来磨辣酱、磨豆腐、磨豆粑的石磨。再就是堆放柴草和锄头铁釟、镰刀弯刀、连枷,阁楼上放着犁耙水车等农具。墙上挂着竹编的用于晾晒农作物的晒筐、簸箕栲、斗栲等篾匠师傅的手工艺术品,猪栏鸡舍亦在其中。

▲小溪村一组

家具极其简陋,一张吃饭的八仙桌,一个放置开水瓶及杂物的条几,四条长板凳,一张带抽屉的桌子作妆台,两张床,一个床前踏板,两个木柜(厨房的碗柜、卧室的衣柜),两个圆面椅子,这就是全部家具,几乎看不到油漆,不知道已经用过几代人。后来父亲自己做了一个小火桌。


村子东南有一个直径约10米的露天石碾,那是由几根月牙型带有凹槽的石条组成的圆形的物件。在没有轧米机之前,农户需要把谷子碾成米,使谷壳与米粒分离,然后用簸箕把米和糠彻底分开。每当有人家碾米的时候,小孩子们都喜欢坐在安装一前一后两个石轮的木架上面,手拿小竹竿,赶着牛一圈又一圈地欢快地奔跑,像赶着马车似的兴奋不已。


村东北有一间土砖建的茅草顶小屋,山墙上开一个小窗,那里有两个碓臼,利用碓咀对碓臼的冲击力,捣碎大米、高粱(方言叫榴粟liu xiu)等粮食,最后通过加工做成米粑。也有把晒干的苕藤、苕饼粉碎做猪饲料的。

▲鄢家畈全貌

还记得当时村里的大妈大婶们在河边洗衣服,把从树上摘下来的皂荚当肥皂使用。后来才慢慢用上了洗衣服的臭肥皂、洗澡的香肥皂。


那时候只有煤油灯照明,依稀记得在童年时还点过青(菜)油灯,就是用竹子制成架子,上面放一个小铁盏,铁盏内放上一根通草,倒入菜油,待通草浸透后用洋火(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铁皮叫洋铁,白市布叫洋布)点燃,灯火如豆,微微跳动,照明度低,静谧幽暗,如果同进入远古时代。


燃烧时发出很微弱的“嗤嗤”的声响,还要时不时地把灯草往外面扒拉,睡觉时都要把灯吹熄,以节约用油。自从有了煤油(当时煤油价格0.36元一市斤,而且还要凭煤油票购买),相当于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分值。煤油灯是父亲用玻璃瓶自制的,后来才买了带玻璃罩的台灯,比青油灯进了一大步。这就是我经历的照明工具三部曲,成语“挑灯夜读”“青灯黄卷”即是真实写照。电灯照明那还是后来的事。

▲小溪村鄢家畈

1968年,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上面提倡建设新农村,我们村也响应号召,用了3年时间,把老建筑全部撤除,夷为平地。然后重新规划,按照房族及人口分地,重新统一规划,新建了五排12栋平房,我家就是三间连房,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是父亲自己用黄泥搭的土砖,大队窑场买的灰瓦,不过面积比以前大点,使用也方便一些。房子盖起来后,又打了几件家具,居居条件比以前有所改善。


据说我们村早年曾经是周围松竹掩映,空中大树掩映,门前小河流淌,山清水秀,背靠大山,左右两条山埂,如双手拥抱,似青龙白虎,双神护佑,庇护着我们全村百姓黎民。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秀美山川交相辉映。经过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开山造地运动 ,把历史的痕迹一一磨平,使原有的风貌毁之殆尽。


就是在这个家里,我生活了20年,经历了从幼年、童年到成年的人生阶段,吃过糠粑野菜,喝过稀粥苕糊,干着脏累农活,穿着破旧衣裳。虽然条件是那么艰苦,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父老及亲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由于人多地少,死守一亩三分地,无其他生计。

▲小溪村鄢家畈

尽管勤扒苦作,仍然饥肠辘辘食不果腹,节衣缩食也衣不蔽体。他们用最真挚、最朴素的方式和最无私的爱,养育了我,直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地工作。


不过,最近十几年来,老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马路边的农家“别墅”小院一排排,门口停放着一辆辆小车,水泥路面光洁如新,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休闲广场正在建设,网络进入了每个家庭,“新农村建设”使乡亲们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虽然离开老家50多年了,这里仍然是我魂牵梦绕的故土,有我思念的父老乡亲。(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鄢建君,网名小溪清流,黄梅县小溪村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医师;行医40余载,业余爱好写作 。

【链接👇】太白湖

鄢家畈往事

小溪村东柳大屋

随意的代价

湖北黄梅: 灵山秀水话永安

月满中秋共今宵

浩淼灵源: 鄂东卓锡泉

一尖二尖, 伸手摸天

我与黄梅佬的故事(五)

那年 那女孩 那粽子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