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倔强的父亲(下)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父亲勤劳善良,由于长期负重,积劳成疾。常年犯腰痛病,腰背部经常贴着伤湿止痛膏,尤其是患上痔疮,经常出血不止,脸上没有血色,人也十分虚弱,偶尔休息一两天,也是在家里做手工活,仍然没有停止他的劳作。


由于他做事认真,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不打马虎眼,1974年参加“三线建设”,在襄渝铁路建设工程中表现突出,拿回一张奖状,被评为“襄渝铁路工程优秀建设者”。同时也万分庆幸在那里手术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痔疮病。

父亲是一个很爱整洁干净的人,像患了“强迫综合征”似的。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养的鸡到处拉屎,他最反感,一边骂一边拿起竹条驱赶,弄得鸡飞猪跑,恨不得立马宰了吃肉炖汤。


我们家的田地他都做得十分整齐,每一墒之间都横平竖直,沟里有一棵草都不行,插秧、种菜都像队列一样,连柴火没有堆整齐都会挨骂。村里人都说他太讲究了。当过两年生产队会计,把账目做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他这种做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的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父亲做事很严谨,对人很严苛,性格耿直爽快,眼里揉不得沙子,不管对谁有意见,谁做了他认为不对的事,他都直接训斥。当面直说,从不背后议论。他说话有点“拄棍擢棒”的,不会见风使舵、察言观色,有时本来是出于好心,却无意中得罪了别人。按照现在的流行语就是“情商”不高,这一点也遗传给了我。


但他却也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大人打架,就站在弱者一方,为其鸣不平,看到小孩摔倒,他会立马跑过去扶起。并把身上的泥土拍打干净,送他回家,告诉家长注意看管。

他虽然很严肃,对孩子们的爱,不是挂在脸上,而是藏在心里。我有姊妹五人(一个姐姐,三个妹妹),母亲个子小,身体不好,在那个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年代,全靠他一个人辛苦劳作、勤俭节约支撑着全家的生活,把我们抚养成人。


妹妹出嫁以后,谁家农活多,他都会主动去帮忙,哪家条件差一些,他就心疼谁多一点,帮助也就多一点。


姐姐是家里的老大,没有读书,很小就参加劳动,不怕吃苦,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参加出差,重活累活干得最多,是父母亲的得力帮手,倾心尽力,从无怨言。

小妹因为老公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就经常拉着板车去住在那里,帮着干活,干完活为了节约点路费,又拖着板车步行回家,当时完是全可以搭三轮车的。有一次我为此事与他发脾气,如果再这样您就不要来城关了,家里的事我以后也不管了,他才接受了我的建议 。其实我的心里也疼,父亲就是这样为了我们才不辞劳苦、勤俭节约的。


我们过年给父母亲的压岁钱,过完年后他们都原封不动的还给我们了,他希望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美好 。

父亲虽然只读过三个月私塾,他写的正楷毛笔字,笔画工整,字体娟秀,赏心悦目。为此,他经常手把手教我书写的姿势,握笔的方法,怎么蘸墨、运笔,但我最终没有如心所愿,辜负了他的期望。


他还有点小聪明,尽管没有学过木匠,但是能做桌椅板凳之类的简单家具。1979年分田到户之后,他还亲手打了一个小扇柜,虽然做工有点粗糙,不那么精致,但不影响正常使用,至今仍然放在老家的阁楼上。


父亲尽管有倔强的一面,又没有什么文化,但头脑灵活,经常搞一点小发明,比如:在那个没有电风扇的年代,他用两根木棍固定在麻袋的两边,又用木头做个架子,里面安一个带凹槽的轮子,安装在楼板的落方上,把一根绳子从凹槽中穿过,一头系在麻袋下面的棍子上,我们把竹床放在正下面,只要轻轻地拉扯绳子,就能达到扇风的目的。尽显原始风格,但很实用。村里人见了都觉得很新奇。

一般人家的大门,门栓都是在里面,我家除了里面的门栓外,还能在从外面栓门,而且门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装置。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晚上外出的人回家时,不需要家里人起来打门,而且具有防盗功能。


六七十年代,农村家的房子没有水管,更别谈卫生间了,家里用过的脏水都要从大门往外倒掉,父亲就在灶台间的角落里砌一个小池子,用一根竹筒从墙里穿过,脏水就可以直接从那里往屋外排放。这些都是别人家没有的。


他还会制作打老鼠、抓黄鼠狼的小物件。家里晃动的躺椅、坐椅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八十年代初,我从龙感湖粮油加工厂买回一些棉籽壳,本想是用来当柴火烧饭,他看到当时很多人种蘑菇,他就买了一本小册子学习,成功种出了好多蘑菇,一部分送给亲戚朋友,一部分拿到外村去卖。

他对我们的教育也很严格,要求读书、学习要勤奋用功,不能敷衍了事。只要我们在看书学习做作业,他从不打扰。学校里拿回奖状他很高兴,吃饭的时候会把好一点的菜才往你碗里夹,吃完后残汤剩菜都是由他承包。


当时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是“糠菜半年粮”,我们村则是以红苕、洋芋作主粮,除了过年,很少吃上纯白米饭。一到冬天,由于昼短夜长 ,睡觉可以减少能量消耗,晚上吃的基本是煮红薯或红薯糊,有时干脆不吃。因为生产队分的油每人每年只有半斤,尽管土豆多,很少炒土豆丝做菜。所以至今我仍然不喜欢吃红薯,但是炒土豆丝吃不厌。


去武汉上学前几天,为了要将户口转成商品粮,父亲把家里仅存的几袋谷子,全部用车推到公社粮管所去卖了, 虽然是个大好事,但我不知道家里其他人还吃什么?顿时眼含热泪,心里很不是滋味。至于当时按规定需要卖多少,具体情况已经记不清了。

听村里人讲,就在父亲患重病之前半个月,他还去红花寨扛了100多斤竹子回家,准备继续做他的手工产品。做到了“生命不息,劳作不止”!


在他病情严重的时候,作为做医生的儿子,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千方百计地尽可能减轻他的痛苦,以安慰自己。这时我们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他本来可以享受更好的晚年生活,可是……每念及此,禁不住心里发酸,泪眼模糊。


父爱如山!这份大爱,这份恩情,将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田!

作者简介

鄢建君,网名小溪清流,黄梅县小溪村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医师;行医四十余载,偶尔码点文字 。

【链接👇】太白湖黄冈市黄梅县某村村民的联名信
鄢家畈往事
小溪村东柳大屋
随意的代价
湖北黄梅: 灵山秀水话永安
月满中秋共今宵
浩淼灵源: 鄂东卓锡泉
一尖二尖, 伸手摸天
我与黄梅佬的故事(五)
那年 那女孩 那粽子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