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的人格教育-作业(二)| 沿着自己的那束光去前行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朝颜晗月 Author 吴钊

吴钊,现任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七年,担任班主任六年。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爱孩子,爱教育,爱吟诵,爱读书。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做眼里有人的教育,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有生命力的教育,做有爱的教育。


 预习思考题:干国祥老师曾提出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如果把上面的描述当做是良性循环,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恶性循环。具体看两幅插图。请认真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三和四章,运用阿德勒关于追求优越的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的理解。要求尽量详细、条例,有逻辑性,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更好。


        答:我看完干国祥老师所制作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图”后有如下几点想法:

        第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困难,但他们面对困难的不同态度,解决困难的不同方法,直接导致了他们产生不同的自我认知,做出不同的生活选择,从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直面困难,如何去克服困难,而不单单是成为记忆知识的机器。孩子们在学校应该学到除书本知识以外的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孩子应该学会生活。“困难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害怕。”

        第三,以抽象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体系或评价标准的教育,是非常片面化而且不人性的。在竞争性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不断地被成绩打败,如果没有得到更好的指导,这些被成绩所打败的孩子就会变得沮丧,畏惧,厌学,他们将会以错误的方法去追求优越感,以得到自己心灵的补偿。

        第四,“短板教育”是挫伤性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总是盯着自己不足去成长,并且在竞争性的选拔中,正是由于这种不足而限制或阻碍了孩子去追寻自己的天赋的路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

        第五,教育的走向是否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以“长板教育”去培育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以激发孩子以正确和合适的方法去追求优越。

        第六,教育,是为了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发现“我可以”。而太多的时候我们却提供的是相反的机会,让孩子认为“我不行”。

        第七,想要帮助那些被困难打败的儿童,老师或教育者需要友好地去启发,去增强这些孩子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人的本性是忍受不了长期的低下和屈从的。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的目标的愿望,以获得心灵的补偿。所以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因此,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而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

         在结合阿德勒的追求优越理论的基础上,我对干国祥老师所制作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图”理解如下:

        首先是教育学的恶性循环图—— 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充满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在遭遇困难的第一时刻,孩子是处于弱势的状态,所以,根据阿德勒的追求优越理论,孩子就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然而,在以抽象的学业成绩为评价的教育环境中,成绩排在后面那部分的孩子,几乎总是深陷在班级的末尾,于是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对孩子的认知就是——学困生,或者说他们是学校中的差生。

        仔细对比不难发现,这些学困生的家庭情况大多类似——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不高,收入不高,还有一部分会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所以,不难想象这些学困孩子从小是就很难接受到有益的教育。

        他们或是在父母的打骂下成长,或是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之下成长,或是在一种没有边界的宠溺中成长。当他们和那些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并重视或懂得一定教育方法的孩子一起成为同学时,他们很快就被推入了自卑的漩涡里面。



        他们无法很快地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当另外一部分孩子举手回答问题并因此而得到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内心感受到的是深深的自卑。

        很多父母常常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其实,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当这一部分孩子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处处碰壁的时候,为了追求优越感,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去引起老师或者同学们的注意。这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懒惰、口吃、逃学、调皮等孩子的问题行为的来源。

        举个真实的例子:

        上周四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交流谈心。  在交流会上,小男孩G被小女孩H指定为太过调皮。于是男孩子站起来对全班同学说出了下面这些话——其实我之所以这么调皮,都是为了让大家注意到我,在乎我。以前在我还没有转到这个班来的时候,我读一年级,在那里我没有任何一个朋友,并且大家都欺负我。所以我才变成了调皮的样子。来到这里之后,S和M成为了我的朋友,我感觉好很多。但是我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调皮……

        当时我的心被震撼了。因为正是由于我正在学这门课程,所以我能立马读懂了孩子所说的话。如果不是参与了“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我想我肯定会说,诸如调皮是不对的等等给孩子下判定的说辞。但是那天我没有。我首先是理解了这个孩子内心深处由于自卑所以想追求卓越的需要。然后我请全班同学来说一说这个同学的优点。当他听到同学们对他成绩的认可,对他上课爱发言的认可,他的几个好朋友对他为人的认可后,他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而更为值得深思的事情是,在前段时间,他因为调皮把同学撞伤,我请家长来学校帮忙解决问题的时候,他的妈妈向我表达说,他们家其实挺有钱的,但是她从来不炫耀,也没有和别人比。可是虽然是有钱,在班上却觉得自己是自卑的。因为没有文化。 觉得自己说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平时在家对孩子犯错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打骂。因为她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她认为自己的家规是很严的。可是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该怎么去解决,她说她除了打孩子之后进行语言教育,想不到别的更好的办法。然后是哭着陈述她在有了第三个孩子之后,一个人在家全职带三个孩子的痛苦,并控诉孩子的父亲不管孩子,不听她当初的决定才会导致现在是生活困境。孩子的父亲坐在一旁很是尴尬。

        我之所以要提到这个案例是因为我觉得,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成果。当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好的教育的同时,到学校相应的他也会遭遇学校里包括考试、交往等的挫败。这些挫败会加剧他的沮丧和畏惧。孩子无论表现出来什么样子的行为,其实都是渴望自己被重视,渴望自己获得优越感和成就感,渴望自己的价值感被认可。当孩子以错误的方式去获得优越感时,他势必就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何如改变?这就到了第二幅图——教育学的良性循环图。

        当家庭教育暂时作为不可变量的时候,作为教师,我认为我应该努力去创建一个更适合于孩子们心灵的成长的班级环境。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是肯定会遭遇和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如果孩子能成功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他就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于是,他就会充满信心地去生活,他热爱生活,并且渴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孩子渴望去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的过程,就是阿德勒理的追求优越的理论。

        他的责任感和意志力会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被强化锻炼,他的自信心、自尊心也会在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就时被肯定。这将有利于他继续用正确有益的方式去追求卓越。去把自己塑造为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


          然而,这样的班集体该如何创建呢?这其实也是我一直等疑惑。

        我现在执教的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我们班叫海洋之家。因为知识就像广袤的海洋,而我们都是徜徉在其中的小鱼,在不断汲取知识的途中渐渐长大。我们班的成绩一开始是处于年级末尾,到中段的时候,进步到年级的中上。然后去年,我们班转来一个转学生,这个孩子目睹了学校另外一个孩子企图跳楼的行为之后,因为无法完成作业告诉她母亲自己也有想跳楼的想法。

        其实我们班的作业并不多,在年级属于偏少的位置。但是这个孩子由于是从县城转到省城的一类小学,她之前在县城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家长和学校老师是亲戚关系,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几乎是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的。

        县城的学校除了语文和数学几乎没有其他课程。所以孩子们可以在学校里完成所有的作业再回家,且那个时候是中低年段,学习考试的内容相对高年级容易掌握。转到这里之后,她的进校英语考试是0分。这给了她莫大的打击。于是家里开始给她报英语学习班补习功课。而在学校,在我的班级,孩子们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所以,她的家庭几乎都是要和同学们一样带回家完成。而她之前几乎没有回家完成作业的习惯,于是问题产生了。

        她常常回家先玩耍,父母问到作业就说已经完成,父母之前没有认真关注过学习,所以也不检查是否真的已经完成作业。于是她只能在自己回到卧室睡觉的时候开始赶作业。长期这样之后,她不堪重负,在一个深夜告诉她的母亲她也好想跳楼,这样就再也不用做作业了。

        随后我和她母亲进行了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在家里,母亲会花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弟弟。弟弟已经上三年级,母亲每天还会给弟弟穿衣服,背书包。这在她看来就是一种不公平。她认为母亲偏爱弟弟胜过自己。

        但是为什么转学到我们班之前她和弟弟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这么严重呢?

        因为弟弟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好。而在县城的时候,她是成绩优异的姐姐,所以在心理上她有绝对的优越感去战胜弟弟。成绩的优越使得她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在家里妈妈也总会以姐姐的成绩好来和弟弟做对比,她就更加有优势。然而现在,她的成绩在班级一直是中游,她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她以此为优越感去战胜弟弟的法宝不见了。而妈妈依然是那样的宠爱弟弟,这把她迅速击垮。

        再有,她在班上与同学交往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之前因为她有过担任班长的经验,个头也比较高,所以我让她担任了班上的小组长。可是她担任小组长的过程也让她非常沮丧。因为在之前的班级,她担任班长去管理班级的方式是用吼同学,打同学,告诉老师,老师处理不听话同学这样的方法。而在我们班,她这样的方法遭到了组员们的强烈的排斥。因为我们班孩子从小是在一种合作的氛围中来学习的。小组长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通常是劝告、鼓励和谈心。小组长是组织、帮助小组员去完成学习活动的人,而不是命令组员去完成学习活动的人。所以她在工作中也被打败。

        而我在学习“儿童的人格教育”之前,并不懂得这一切,我之前其实并没有从那些谈话中了解,她其实是处在一个极度缺乏自信的,极度沮丧和畏惧的状态。然后适时地去给予她更多有效的帮助。

        和她相反的是,我们班原班的那些后进生。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选用以自己超越自己的成绩为评价的评价方式,这样一来,孩子就不是像以前一样和全班的孩子纵向比较,而是和原来的自己去考量。并且在长时间的观察中,不断去找到该生的优点,通过全班同学的推选,让他们在班级里担任一定的工作。当他们在成绩上得到认可,在工作中也得到认可的时候,渐渐地,这个孩子就不再是课堂之外的局外人,他们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尽管有些时候他们分享的想法会立马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但是我仍然会肯定他们勇于分享,参与课堂的勇气,于是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孩子为追求优越而努力去提出下一个问题。

        就在上周的语文课上。我们班的Y同学非常踊跃地在每次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就举手示意要反馈,只是因为在他第一次举手的时候,我向全班表扬说Y同学已经第一个完成了任务。

        所以,我从我们班学困生的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注意积极引导的重要性。

        英国诗人惠特曼说,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地方就成为孩子记忆里的一部分。每个孩子最初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庭,他们来到学校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的人格。可是教育的力量仍然是重要的。因为在一个温暖的群里中去得到爱,被爱滋润,这是完全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这对孩子重塑自己的部分人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一旦你唤醒了一个生命,他就会沿着自己的那束光去前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可能要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拯救自己,超越自己。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朝颜晗月」,搜索「bala83054508」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