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作业 | 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的理解
【新网师过关作业·《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
提交人:184068东来东往
106153612@qq.com
预习思考题
干国祥老师曾提出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
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的幸福动机。
如果把上面的描述当做是良性循环,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恶性循环,具体看两幅插图。
请认真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三和四章,运用阿德勒关于追求优越的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的理解。
要求尽量详细、条例,有逻辑性,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更好。
2018年9月10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做了如此的解读:
1. 任何人对当前具体的学习/劳动的兴趣,总是以前的学习/劳动的结果,一个具体的儿童面对具体的学习/劳动,总是带着特定的历史经验而进入的,而这次旅程又会成为以后的学习的渴望或者厌恶的因素。
2. 儿童获得学习/劳动成就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又是有所规定的,也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让每一个儿童从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这里的规定指的是主科的学习,而且不能借着其他领域的成功,来替代这些重要领域的失败。
3.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儿童内在的尊严感,责任心、意志力、动机都根源于这种生命内在的感受。如果一个儿童在某些正当的领域获得成就,赢得存在的尊严,那么在其他的领域也不会出现恶劣的情况。
4. 成就感,也就是幸福感和尊严感,是和所克服困难的难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没有困难的学习/劳动,将不能导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也正是如此,娱乐性的领域,虽然为生命的整体感提供了营养,但不能为这一核心——尊严——提供营养。
5. 如果困难过大,没能克服,成为一次“失败”也许只是暂时的,那么失败将产生负面的效应——带来的挫折、沮丧、畏惧的感受。
如果不引入社会和共同体的要求,其他人的利益和评价,那么上述的循环就会被误解成为一个内在的封闭系统,我们要考虑社会的要求,他人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的学习、劳动,纵然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快感,也还是带有一种负疚感,所以他的人格就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为了人格的统一,往往就会要么归属社会,要么归属于自己的快乐。
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认为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一个重要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而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他说追求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基础,这让我想到了,几千万的精子中只有一个或者几个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诞生了生命。
在某些环境中,儿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这些感受刺激了儿童的心理,儿童想要摆脱这种心理状态,就会调高目标,以获得一种优越的感受。阿德勒用了大量的例子来分析这类现象,他进一步的把优越感分为了有益的和无益的优越感,那么如何来评价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呢,标准是什么呢?标准是苏氏一样的:
1.要注重过程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要看到儿童的努力,在苏氏那里表现为自尊,责任心,意志力,而在阿德勒这里表现为勇气,自信。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候面对的勇气,由此我想到了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非连续性的观点,我们遭遇的困难,危机,如果顺利的度过那么就是一笔财富,是一种别的教育方式。在阿德勒这里,详细的分析了“懒惰”这一行为背后产生的原因。
2. 区分有益还是无益的优越感的追求基础是什么,阿德勒和苏氏都提出了社会利益,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追求这种优越感不能只能够带来个人的快感,个人的利益,那样势必会走向反社会,而一个人的优越感,来源于社会的评价,客观事物的表现会对主观对象产生影响。
个人认为干老师提出来的苏氏教育学循环,就好比是一个大的框架,大的结构,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在这个框架内运行。而阿德勒主要分析了是儿童的具体行为背后产生的心理现象,通过这种心理现象,如何通过具体的行为将人这种自卑的心理现象转化成为一种优越的现象,最主要的是阿德勒强调的人都有自卑情结,而且是很正常现象,因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你怎么去看待自卑这种想象,也就是当你面对学习/劳动,个人认为还有生活,感情等的时候,你是怎么去看待,怎么去面对,是以一种结果为目的的追求,还是以一种过程为目的的追求,或者是以一种“懒惰”的行为去面对,而不同的追求方式则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是产生个体差异化的原因,而作为教育者,或者人本身,能够意识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问题,那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方式。
所以 苏氏中提到,怎样步入良性循环呢?
1、开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2、是在所有孩子必须穿越的重要的精神领域,即智力生活中,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克服困难。
3.采取一种成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过程,通过区分知识和人格,从成长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班级学生案例:
我们学校里的同学,形色各异,但是大部分行为习惯都不好,特别是在我们学校有着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下,在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叫做尹江川,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过。父亲忙于工作,工地上做小工的,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另外由于他成绩并不理想,后来进入了我们学校,父亲对他也很失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违反纪律,我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小时候就是全校出了名的“捣蛋鬼”。老师叫家长去学校,其家长经常找借口,也许是真的工作忙,无心去管教他,其实也已经是管教不了他了。
开学第一天,他就表现积极上课,积极做事发言,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老师说了有时候还顶嘴,根本不在乎,导致有些任课老师的课无法正常进行,把我这个班主任累的够呛,谈话谈了很多,材料写了厚厚一叠了,照样三天两头和同学打架、赌博,通过教过他的任课老师谈到他时,都直摇头,都说这个孩子早晚要被开除的。
我不禁自问:难道这个孩子真的无药可救了吗?难道我的付出真的对他毫无作用吗?那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战败的将士,感到灰心丧气,可是教师的责任使我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我坚信还是不要轻易的放弃一个孩子,这可是一个人的前途,于是,我一如既往地在生活上给予他帮助,嘘寒问暖。对错误的宽容与信任,甚至让班级其他同学都不满意了,他在班级的人缘也日益变差,所以有些时候要么独自一人,要么喜欢去别的班级找同学玩。我也只好暗中细心观察他平时表现,抓住点滴进步去燃起他奋进的火花。
我知道家庭的破碎是他心理的阴影,所以我并没有把他拉在身边问“妈妈不在身边是不是很孤单,有问难就来找老师”之类,因为我知道尽管他缺乏爱,但他异常爱面子。我会经常找他聊天,问问他喜欢吃什么,平时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告诉他我觉得他有很多优点:勇敢、执着,有毅力,能吃苦。在这样的感召下,他变了,变得愿意和我沟通了。他通过周记告诉我,他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一度很沮丧,也不想和别人谈这个,但他觉得我把他当成朋友,所以他愿意把秘密告诉我。尽管我早就知道他的情况,但是我充分尊重他,我就当自己是才知道,以满足他倾诉的欲望。
后来,通过类似的一次次接触,他改掉了很多坏习惯。这个良好的契机,让我们的沟通又更进了一步。他也通过这事加强了对自己的控制。他好像对班级的事情也有点上心了,班级同学都说他跑步比较厉害,可每次运动会,他都不愿意参加,我本着自愿为主,绝不多做工作,在高二的时候,他对体育委员说,我今年报名跳远和200米,我后来知道了,心底还是挺高兴的,终于觉得这小子还有救,还是积极向前的。在运动会上200米进了决赛,但没有拿到好名次,得到了第七名,为班级加了3分,但我感觉非常高兴,在运动会结束的第二周班会课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改变。我告诉同学们:“没有一个年轻人不犯错,年轻人犯错就连上帝都能原谅。所以犯错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只要我们懂得改正,不在一个问题上多次犯错,那么什么都不能妨碍我们成为优秀的学生,我们的尹同学,虽然在前面犯了一些错误,但对班集体有着高度的认识,这次积极参加了运动会,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那次班会后,他在QQ里和我谈了自己的感想,他回忆了初中的错误和现在的改变。他说自己尽管还不是很优秀,但比起以前,他真的好多了,他知道去考虑班级的荣誉,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以前他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道:教师确实需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了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从苏氏教育学来看:尹同学一系列的恶习,是走向了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他的生命正在朝着消极方向走,是不道德的。但是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不道德的,但在他的内心,其实还是有一个做“好人”的愿望。所以老师也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没有很快的放弃,通过道德教育途径:恰当的说教,关心,引导,对其执着的信任,也让尹同学对老师产生了一份基本的信任。
在他进行运动会报名后,我认为这是他进行了自我教育后的一个决定,他迫切的希望自我肯定,急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在运动会里展示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幸福感。在运动会,我立即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大力表扬了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让他感觉到他对班集体还是很有用的,一天天的进步,这样,他的道德发展才是可能的。
2018年9月22日
作者简介:
丁胜东,2008年毕业于江苏理工学院,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一直从事数控理论与实训教学,五年班主任工作经历,教学能手,他喜欢教育,喜欢阅读,热爱生活。
十年教学两茫茫,再回首,自难忘。
虽学机械,却爱阅读,当他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孩子的早期阅读课》、《人论》等教育与哲学类的书籍,才发现教育可以如此的美好!
他热爱生活与公益,利用假期推广儿童阅读,给小朋友上阅读绘本课。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