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观察 | 让打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让打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郝晓东

——新网师一周观察(1)

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后,一般第一件事就是用十多分钟阅读学员在小打卡上的学习心得,对感触深的点评几句,对精彩的内容进行置顶。老师们在小打卡上书写的内容整体越来越精彩。起初大部分是摘抄,后来逐渐有了自己的阅读所思和课后心得。在小打卡上进行书写已经成为许多老师一种生活方式,正如网名叫晴空的老师所言:


“是每天的打卡提醒我要读书,每天忙忙碌碌很难静下心来读书,是打卡任务提醒我早早起床,先读几页书,一天的心情沉静下来,安安稳稳的静心处理一天的事务。晚上再读几页,祛除一天的烦躁。”

有的老师在课后将我讲的内容重修进行了整理,比如下面是网名叫有味的老师在小打卡上的总结,就非常详细。


#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三次授课心得

今天,再次聆听郝晓东老师《儿童的人格教育》的第三次授课,和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能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了,对所讲授的内容也听得更明白了,我想这除了郝老师能够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也得益于老师课前布置了思维导图和案例分析的原因。看来思维导图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理解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的工具。郝老师把第五、六章总结为五个点来讲解。


一、什么是自卑?什么是自卑情结?

我在阅读老师们打卡内容的时候发现在使用标题时有的老师用“自卑感”,有的老师用 “自卑情结”,而我购买的书本里没有出现“自卑情结”这个词,就对这两个词语产生了疑问,通过郝老师讲解才知道有关于自卑有自卑性、自卑感、自卑情结三个概念,自卑性是引起自卑的事实,如对面貌、身体不满意,个子矮等;自卑感是一种别人认为你不错,但自己感觉不满意的感觉;自卑情结是过度的自卑感。但有自卑性一般会有自卑感,有自卑感感不一定自卑性,有时候自卑性可能不存在了,但是自卑感依然留了下来,这就是自卑情结。


二、有自卑感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自卑感没有好坏之分,所以我认为人都是有自卑感的,重要的是如何消除自卑感。郝老师说有自卑情结表现主要是逃避、懦弱、虚弱、逞强。如何消除一个人的自卑感,那就是让他自信。


 三、哪些因素可以引发自卑情结?

 能引发自卑情结的主要有器官劣势、童年没有安全感、父母的影响、成人的评价、失败。儿童在童年时期越得到母爱,就越有勇气和胆量,母性之爱带来安全感,父性之爱带来的是方向感,所以小学阶段重母性之爱,初中阶段重父性之爱,但在每一个阶段也要注意分寸感。对儿童的评价也很考验大人和老师,现在的学校不是人格培养优先,二是智力培养优先,所以不能简单的看成绩和排名,成绩考多少固然重要,但是成绩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更重要。


  四、自卑的补偿

  自卑的补偿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一个自卑的孩子正确的补偿方法应该是让他获得成功,获得信心,这种补偿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如盲人听觉好,梅花鹿瘦弱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壳坚硬等都是自卑补偿方式。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所以教育要依照人性,不要打击人性,逆人性而流。但正确的补偿方式也会导致失败,这样会使儿童失去勇气,产生恐惧,就会导致错误的补偿方式出现,如逃避、懒惰、奇装异服、行为怪异、口吃、作弊等,都是错误的补偿方式。


五、如何应对自卑情结

大人应对自卑情结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应对方法是鼓励、建立友好关系、帮助获得成就、自立。错误的方法是羞辱、打击、贬损。阿德勒说“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通过贬损或羞辱来真正改变儿童的行为, 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通过老师的讲解,对阿德勒这些话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但郝老师说“听课结束应该是学习的开始”,我一定做到“常读常新”,更好的领悟课程内容,并做到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有味)

课后这样的总结非常必要,我在授课中曾说,按照浪漫—精确—综合认知规律,课前的预习作业属于浪漫阶段,课堂学习是精确阶段,而课后的总结和再学习是综合阶段,综合阶段的总结是重要的内化过程。而且,我多次强调,不要把课堂学习当做学习的终点,恰恰相反,应该是重新学习的起点。所以,我建议,在讲师授课后,老师们应该再一次重新阅读。


网名方小伦老师甚至在听课的过程中,顺便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也引发了其他学员的惊叹和赞赏。

 


今天早晨,我在阅读小打卡时,发现一个更值得称赞的现象,即许多老师把课程中的理论与自己教室里的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用理论来思考、指导实践。


网名南山的老师写下了如此的心得:


“这几天一个学生要辍学,每天母亲把他送进教室,自己坐在办公室里以泪洗面,很是可怜。各位老师都给他做了思想工作,可就是不起作用。我问他,想干什么?打工。具体工作?不知道。为什么打工?反正比学习轻松。你学的懂吗?数学英语学不会。老师可以帮你,他沉默起来。接连几天妈妈送来,今天未到校,母亲流着泪又来了回去。


想起阿德勒理论,他就是典型的逃避型补偿心理,他以辍学来获得一种无学习压力的轻松状态,他对打工其实一无所知。他选择错误的方式来获得心理优越感。我几次询问他爸爸为什么不来,他妈总是说忙。可能这个孩子还缺少父性之爱,导致人生缺少方向感。今天碰到一个在外打工的毕业学生,刚好和他一个村,我让他给做工作,讲讲外面工作的不容易。晚些时候,这位打工的学生回复说,劝说失败。


其实辍学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这个学生内在的人格问题。突然觉得自己面对这样的学生好无能。”

网名夕阳西夏的老师这样写道:


今天家访了一个孩子。因为中午母亲接放学迟到了一会,孩子就回家大哭大闹,责备母亲,并与母亲发生激烈争吵,她的妈妈一怒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他气的说,你最好打死我,我就是一个烂没用的人,我不想念书了。想起昨晚听郝老师分析的自卑情结,我想这孩子就是得了,他这一系列的爆发并不是因为母亲的迟到,而是以此为契机,在宣泄他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长期的压力下形成的,学习成绩不好,母亲从小到大非打即骂,左邻右舍嘲讽讥笑,个人性格胆小内向,以至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获得过成就感,进而产生了错误的补偿。很心塞,孩子的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看到他这样痛苦,真是万分难受。好在最终在我的关心和鼓励下,他渐渐平息了怨气,也答应了明天会去上学,今晚的夜空,没有星星璀璨,有的只是飘飞的细雨,孩子见我要回去,便说要送我,我感动不已,也觉得从中获得了职业的幸福感,伟煌同学,希望你能好好的,重新开始,重新找回自信。

这样的书写和思考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学贵在用,学而不用,就成了屠龙之技;学了而不会用,等于没学,等于不懂;而且,运用也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当然,在阅读小打卡中也发现一些这样的不足。


有的老师把小打卡当成了朋友圈,发一些风景照或心灵鸡汤;有的所发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系;有的仅仅是写学习的痕迹,如“已学习”“今天阅读了”“加油”,而无实质内容,只是写“阅读了”但我们看不到阅读所得;有的是一些空泛的感慨,“一面学习,一面成长,一面收获”“跟着陶老师学习,很有收获”等内容,只是写“收获了”但收获了什么?却没有记录下来;还有的是凌空而来的只言片语,如“教育要静下来:慢”“静海静谧,浅水喧哗”“课堂上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这些话都有道理,但你是如何思考的,与自己的实践有什么关系?这些更有价值的内容却没有写出来。


当然,以上不论是我表扬的,还是提出不足的老师,都还是在小打卡上能书写的。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静静地“潜在海底”,连痕迹都没有。今天,我收到小打卡自动发送的昨日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的打卡统计:



192人,实际打卡66人,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访问85人,也就是说有近20人只浏览,而未记录。


选择了课程学习,而不投入行动,那么选择的意义是什么呢?高高兴兴入群,马马虎虎学习,敷衍的是学习,也是自己的人生。


还是回到打卡的话题,打卡有什么作用呢?


与线下的学习共同体相比,新网师的一个不足是:学员之间,讲师之间,学员与讲师之间,都不熟悉。仅仅依靠半月一次的授课,不足以建立起彼此间的认同感。而这这种情况,影响了新网师的授课与学习品质。过去网师通过论坛,后来运用微博发挥了彼此熟悉了解沟通的平台,现在用小打卡就是想弥补这一不足,也是为了真正达到新教育倡导的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学员郭小琴老师有有一段说得很好:


“坚持打卡是为了什么?


练思维!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思考和不思考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思考又是确定事情趋向的基础,练!当然是往好的方面去练了。


练写作!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改变思考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想好的内容,在提笔往下写的时候,边写边走样,最后出来的东西会比想着写的东西完善许多。”

窗外,正是空气清凉,金风玉露,黄叶满树、爬山虎怒红的深秋。


秋天,是大自然收获的季节。


而那些在新网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师们,收获的季节在什么时候呢?

2018年10月11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