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22)|坏习惯、英雄与备胎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坏习惯、英雄与备胎


上周的“一周观察”,我记录了方娇艳老师啃读钻研、笔耕不辍连续200多天打卡学习的故事,许多老师留言:“精神再次得到洗礼”“生命再次被擦亮、点燃与唤醒”“再次被唤醒”……

我相信有许多老师受触动,但能有多少人真正改变呢?不乐观。生活的真实是:购书如山倒,读书入抽丝,虽惦记着阅读学习却总是将其排在一天中次要的位置。大多数人只是“心动”而不会行动,即使勉强坚持几天,很快就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专业学习是走出舒适区,呆在舒适区是人的本性。人,尤其是成人,其人格基本不可改变。我经常对民办学校的校长朋友说:“不要有改变他人的想法,改变教师不如招募优秀教师。”如果你觉得容易,就先试着改变一下与你朝夕相处的爱人。

认为通过榜样带动,就会改变他人,这是天真的想法。人不可改变,但可以受影响。榜样能影响与之“尺码”相同者,“尺码”相同者遭遇榜样,见贤思齐,受感召,被唤醒,不能再忍受旧我的沉沦,从而效仿追随。榜样不可能改变“尺码”不同者,“尺码”不同者听了榜样故事也会触动,但“热闹是他们的”,与自己无关。有的甚至会启动自我保护模式:自欺、不屑、妒忌,甚至冷嘲热讽。你以为努力成为榜样就会引来羡艳和点赞。错了,在很多时候,你的优秀就是周围人的灾难。人性就是这么复杂。拒绝成为榜样也是许多人保护自己的方式。成为大众固然岌岌无名,但藏在人群中也收获了很重要的安全感。

开启专业学习之所以难,是因常人之行为主要依赖习惯(习俗)而不是理性,能用理性(观念、道理)指导行动的是那些极少数的卓越者。


不善于学习是一种坏习惯,坏习惯塑造差的人生。什么叫积习难改?什么叫积重难返?


连岳说:“坏习惯一旦养成,就有巨大的惯性,迫使人们无意识地一再重复,这重复又壮大坏习惯的力量,增加它的惯性。”

为什么“心灵鸡汤”、励志口号无用?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当下?就是因为坏习惯太强大了。在理性与坏习惯的对抗中,你本以为应该是理性胜出,但事实恰好相反,往往是坏习惯胜过理性,感性胜过理性,情绪胜过理性。

其实,常人在很多影响一生的重大决策上,往往都是非理性的,比如年轻时候的上学、恋爱和择业。匪夷所思的是许多人甚至不惜选择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比如,吃不健康的食品、抽烟、酗酒、不参加运动等。坏习惯对常人的控制是致命性的。

连岳说:“被坏习惯奴役的人,品质只得低一点,而且自己的内心极其痛苦,感觉自己在为自己套上绞索,直到最后认输放弃,判自己的意志力死刑。”

坏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原因固然复杂,但与幼年接受的养成教育有主要关联。心理学家已经形成共识:儿童在六七岁左右就形成了影响一生的基本人格。童年养成的习惯、家庭培养的习惯对人一生影响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虽然人一辈子都可以培养习惯,改变习惯,但童年养成的习惯会影响未来其他习惯的选择。比如,一个有自律习惯者会选择直面挑战,而自我放纵者会选择逃避困难和自我欺骗。一个自我中心思维者更倾向选择听自己认同的道理,要求别人象自己一样行事。

如何改变坏习惯?

改变习惯,本质是重新建构观念的过程,是修改、升级大脑深层认知模式(也称图式、信念、潜意识)的过程。我以为,改变的办法:一是阅读,二是行动。当然很多时候是“行动+阅读”,二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对于通过阅读升级认知,魏智渊老师有一段话分析非常精辟:

“一本有价值的书,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或几个观念,或者一个行动框架,可以用一篇文章,甚至一页纸讲得清清楚楚。例如《习惯的力量》,只讲了一个行动结构: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但把这几个词告诉你没有意义,因为太抽象,没有办法在你的大脑乃至于行动中活起来,化为任何场景下的自动反应。这种自动反应,本质上就是实践智慧,或者说就是智慧,就是能力。

因此,你需要书籍中提供的丰富的语境(案例),来帮你将这个结构扎根在潜意识中,这就是阅读的意义。这个扎根的过程,不只是读这一本书,还包括其他类似主题的书,每本书可能对同一结构有不同的命名,并揭示习惯的不同方面。最终,你会通过阅读和行动,建构起越来越灵活的关于习惯的默会知识。此过程,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一个摆脱概念乃至于书籍,建构观念和行动本能的过程。”

据我多年的经验,要达到魏智渊老师说的这种效果,对阅读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会啃读、慢读、主题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或者是用教的方式来读。未经训练的阅读者一般很难自动领会,对此我有深刻体会。一个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规律,我从首次学习到真正内化,直至成为思考做事时的自动反应,也经历了四五年钻研的时间。当然,能否重塑观念与综合素养高低有直接关系,综合素养高,认知升级就比较快;综合素养低,往往固化、封闭、保守,认知升级就很难。

以上分析了阅读对重塑观念的作用,接下来谈行动。

行动塑造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的观念很难通过听道理、听故事就改变,改变观念,应该先从行为入手。因此,学生通过挑战获得成功才建立自信,而不是先天有自信才选择挑战。前几天我发布了招募下学期讲师的公告,一位老师留言“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所以不敢报名。”这就是理解反了,不是优秀了才开始做,而是通过做才变优秀。不要总想着等强大了再承担更重要的事,而是通过挑战重要的事驱使你变得强大。

解释学认为“限制性条件是转变发生的条件”。

为什么大多数老师很难挣脱“坏习惯”的控制发生“转变”?因为缺乏“限制性条件”,没有遭遇危机。许多老师常年生活在同一环境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应对模式,缺乏触痛内心的挑战和危机,也就难以激发对学习的内在渴求。有的老师虽然在工作中长期遭遇困难,但已经成了“习得性无助”,连自由呼吸的勇气都丧失了,更不要说行动。

英雄都是被迫上路的。不是英雄遇到了危机,而是危机成就了英雄。魏智渊老师曾总结了一个成为英雄的规律被迫上路——遭遇危机——遇到帮助者——成为英雄。

方娇艳就是遵循这个规律而成为新网师中的英雄的。她在2018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至暗时刻”,从一所著名民办学校“自我放逐”到一所生源、校风俱衰的公办学校,被迫上路了。如果不是如此,她现在应该是呆在原来的学校,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幸运的是,在新的学校她还遭遇了危机。新的学校与原来学校相比有天壤之别,新到的学校“学生成绩差、对学习几乎毫无热情,家长对教养更是充耳不闻,连办公室也充斥着松懈、抱怨和应付,大家似乎习惯了学生理所应当的差,也‘看开了’教育的局面,于是有人嗑瓜子,有人刷游戏,有人咒骂孩子,有人体罚学生”。更幸运(bei cui)的是,方老师还教了一个差班。就如《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刚到学校一样,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落差和无助。然而,恰是这种危机让方娇艳老师昔日“遮蔽的生命从昏睡中惊醒,并最终独自面对自己,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真面目”。

“重要帮助者”在方娇艳老师的生命中登场了——她在2018年加入了新网师,新网师成为了她在危机中的“重要帮助者”。后来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一个英雄就此诞生。

所以,要发生转变,要成为英雄,就主动“上路”遭遇危机吧!主动选择攻克一个难题,打开一本难啃的书,换一个陌生的环境,选择一门有难度的课程,接受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

当然,是否能主动“上路”遭遇危机,遭遇到危机是否能战胜,根本处与你固有的认知图式有关系。方娇艳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英雄。曾经高考失利的她,经过四年蛰伏,取得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第一的反转!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

华为也正走在成为“英雄”的伟大旅程中。

这几天,华为公司遭遇危机,遭遇发展中的“至暗时刻”,但华为挽狂澜于既倒,在美国全面封锁的情况下确保战略安全。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华为云淡风轻的季节,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从而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处在云淡风轻中的你,有“备胎”吗?

(2019517日初稿,19日夜定稿与高铁上)


重要链接:

网师一周观察(21)|学习当如方娇艳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