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智慧校长专题讲座 | 网师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于红澎 新网师 2022-04-17

网师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各位学友、导师们大家好,我是于红澎,来自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小学,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新、老学员们在这里相聚,我深知网师家人佼佼者众多,所以今天的内容严格意义上来说谈不上是讲座,就是一个分享,分享我在网师的学习经历以及一些深切的感受。

我是2019年2月末正式加入网师团队的,至今刚好周岁,回想起自己刚加入的时候,也是面对众多令人心动的课程难以取舍的纠结着,面对有些繁琐的入门程序手忙脚乱地操作着。日志中,我曾记录到:2月27日,我在新网师的第一天,半夜起来下载一册通,下载各种学习软件,爬楼梯,看看学员们都提了哪些问题,院长、组长们是怎么回答的,基本上我们遇到的问题都雷同,我就不用再单独问了…

翻看日志,感觉刚入网师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可以发现,随着实践的探索、经验的积累,网师的教务管理也越加系统规范,处于不断升级状态,对新学员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考虑得也越来越充分。特别是这个寒假的招生季,为了使一千多名新学员们尽快掌握在网师的学习路径、尽快适应在网师的学习节奏,网师派出了豪华阵容——优秀的榜样学员们,精心选择视角,从各个方面与新学员们进行学习分享,实际也就是全面的答疑解惑。例如马增信老师的《关注公众号,为什么如此重要》,王辉霞老师的《课程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周娟老师的《用好时间,从新出发》,方娇艳老师的《网师学习:我是如何在新网师勇猛精进蜕变为榜样学员的》,何刚老师的《走进新网师,做一个自由人》…,可以说这些精彩的分享内容,不仅是对新学员们大有裨益,我们这些老学员同样受益良多,更还有郝老师的“网师一周观察”、“网师琐思”栏目的文章重磅密集推出,都能起到为新网师学员及时指明路径,指引方向的作用。

其实相较网师十年的过往,我也只是个新人,有时也会懊恼、遗憾,为什么这么晚才遇到网师?那十年自己都干什么去了?但一句话说得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虽有遗憾,至少没有错过,也是幸事。就在这短短一年,我深刻的体会到,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叫新网师,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都叫网师人的,在网师学习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今天就跟老师们交流一下我在新网师的学习经历以及我所感受到的网师的精神,希望对大家在新网师的学习有一些启发。

我的网师学习经历

1.相遇新教育

我是97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那年,才18岁。刚刚走上三尺讲台,作为教育战线的新兵,面对身边优秀的同龄同事们,心里有些恐慌,急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学习的路径就是看教育教学的书籍、报刊杂志。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于是浏览各个跟教育有关的网站,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歪打正着,有一天,一则新奇的保险公司开业的帖子吸引了我——《“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原文大意是:

好消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今天正式开业了!

本公司终旨:确保客户利益,激励客户成功。

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因为教育的成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保期:十年。

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济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用现在的理解去看这则投保启示,实际是很佩服朱永新院长当时的超前思想的,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里提到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每日写文,坚持十年,正好和这最近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理念是相通的。当然当时不懂这么多,只是从这则启示第一次知道有位教育学者叫朱永新,要想成为名师要多写随笔。只惭愧,我这个不诚心的投保者,没有坚持每日笔耕不辍,所以,现在还属于赤贫阶段,离富婆距离还比较大。

几年后,我看到了一本书,是朱教授的《我的阅读观》,他的经典语录又一次震撼了我,“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与品质。”

这些滚烫、深邃的教育箴言,看得年轻的我激情澎湃,我开始了解朱永新教授,开始去了解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开始知道他提出的要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追求,开始对新教育心驰神往。虽然感觉还很遥远,是梦想中的桃花源,但不知不觉中,其实一颗向往新教育的种子已经悄悄种下。

那时候,也知道有一位专家型名师叫李镇西,但傻傻的总是把李镇西、李希贵、李吉林搞不清。后来弄清楚,德高望重的李吉林老师是江苏南通的名师,她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写出了他从山东高密起步,做教育管理者的困惑与突围,现在北京的十一学校被他运作得高端大气、风生水起;而我们的李镇西老师,是个特别特立独行有思想的人,在全国一片办特色教育的热潮中,他的“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武侯实验中学谢绝参观”“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观点尤为打动我,刚看到李老师这些言论时,我还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当时就觉得,这个校长是真正的教育人,不盲从、不迎合,一切从学生出发。

 再后来就是2018年了,邮箱接到一封培训邀请函,看见 “李镇西”这三个字,我毫不犹豫地报上名,带着学校的十多位年轻骨干教师一起去参加。李镇西老师在讲座后,留下了自己的镇西茶馆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大家都扫码加入。于是,每天浏览李老师的公众号,成了习惯。直到某一天,突然一则招生广告吸引了我的眼球,落款是“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新网师,这不就是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吗?李镇西老师竟然是新网师的院长,一时间有些激动得不知所措,错过这么多年,惦记这么多年,总觉有作为旁观者的遗憾,原来新教育还设有公益的网络师范学院在招生呢,这是不是故意在等我,是缘不散啊?没有一分钟的犹疑马上开始动笔写阅读史、投稿,剩下就是忐忑的等待了。当知道自己被新网师录取的那一刹那,我想那种无以言表的兴奋和喜悦,真是不用多说了,想来大家都有共鸣。

2.相融新网师

事实证明,光有热情是不行的,梦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开始在新网师的学习,并没有很快进入理想状态。3月12日,我在日志中写到:“加入新网师半个月了,很明显的感觉到时间不够,跟头把式地跟着,打卡没有什么话可说…”

虽然也在不断地警醒鼓励自己,但在网师第一学期的《数学共读》的课程学习还是差强人意,学校琐事繁多不静心都不是借口,再忙能忙过朱永新教授、李镇西老师?还是自己的态度有问题。

真正让我从思想到行动发生改变的,是2019年5月末的山西太原“构筑理想课堂”的高研班培训之行。在榜样教师的闪电演讲和年度叙事报告中,在到了夜里十点多了还热情踊跃、不肯散去的读书交流会中,我震惊地发现网师真的聚集了一大批相同尺码的人,她们对教育的热忱与虔诚真如朝圣一般,原来网师的榜样不仅比自己优秀百倍,更关键的是这些比你优秀百倍的人还比你努力百倍。

山西归来,我开始老老实实的啃读书本。在时间上,我多数用早晨的时间来看书,凌晨二、三点左右起来看书学习是常态。

最关键的,是我记住了高研班上孙影老师讲座中的一句话,“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输出。”在加入网师之前,我也是每天都阅读学习,但是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学过的内容根本记不住。反思起来,一是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二是没有发扬啃读的精神;三就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特别是语言的输出。

于是,上学期开学,我先借小舟老师、马增信老师假期来给老师们做培训的东风,也给老师们做了一场新教育晨诵的培训,一学期内学校各年级的晨诵开展得如火如荼。首战告捷、一鼓作气,作为网师附属学校,我牵头成立了我们学校的蒲公英读写社,每双周共读一次,我做社长兼领读人,共读的书目就是我在网师的课程,郝老师主讲的《静悄悄的革命》。

每次共读前,我都一字字研读郝老师授课的课程综述、研究榜样学员们的打卡日志,下载学员们的优秀作业,还反复看网上课程推荐的相关阅读材料等等,并搜集平时听课时的典型案例,以便给老师们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剖析,一学期的共读,成长的绝不是我个人,还有学校的教务领导、70多名班主任教师。

 网师平台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深度阅读、什么是深度学习,更让我知道了该带领一群热爱教育的人往哪个方向走,怎么走。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现在我们学校从只有我一人到已经有20名老师加入网师,而且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完全没用任何行政力量去干预,老师们完全是被网师高端课程吸引、被网师精神的感召而主动加入的。

当然,我也会告诉她们,加入网师不等于真正融入网师,网师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提交申请书只是公开的表达了自己的承诺和期许,只是刚刚跨入新的门槛,但要真正融入网师、活出网师精神,只有在艰难跬步中前行,历经一次次地精神蜕皮,才能绽放活泼泼的生命,那么,到底什么是网师精神呢?

我感受到的新网师精神

首先,是啃读的精神,这是对经典而言。作为教师,不去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经典,读了而没有理解,理解了而没有运用,肯定是说不过去的。经典永远向我们打开,我们对它们却不甚理解,是因为我们丧失了阅读经典的敬畏之心,新网师倡导通过阅读经典来改变行动,而具体的路径就是“啃”。

郝老师在《有一种阅读叫啃读》的文章中提到:什么是啃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点一点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但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如此说来,啃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深度学习的精神,是一种告别消遣阅读,拥抱知性阅读;与经典书籍为伴,走出认知舒适区,持续共读共写,形成学用合一,一字一字啃,一次一次读的精神。

网师,以啃读者的精神彰显于教育领域,这是网师的肤色,更是网师的基因。

其次,是认真的精神,这是对于作业而言。认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向高标准、高要求挑战的精神。在网师预习、听课、研讨、做作业或做其他事情,优秀还不是最高的级别,一定是朝向卓越的标准。因为网师的标准高,所以学习与做事显得特别难,难到让人感到苛刻。但正因其难,才方显网师价值,才能在根源处形成持久的专业发展动力和强大的教育教学能力。

郝老师说:网师课程的高端性、学术性,网师精神的纯粹性、理想性,在名目繁多的各种学习共同体中是少之又少的,正因为如此特征,所以被网师吸引参加者众,但无法适应网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淘汰者也甚多。在网师成长提升的关键不在于讲师、不在于课程、不在于书籍,而在于自我。在网师转变多少、成长多少取决于你投入多少,是否有认真扎实的预习,是否改变阅读,能否按时提交预习作业,能否准时参加每次的研讨,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内心对自身生命的“信”(坚信总有一些种子会在岁月深处萌发,并最终向全世界绽放)、以及对教育的虔诚与热爱。

简言之,除了促进你的成长,网师对你无所回报。但也只有你追求极致的苛刻的认真精神,才能让网师真正的馈赠你成长。

第三,是成长的精神,这是对于自己而言。成长是一种精神,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延续着新手-成手-专家-大师的路径。这是内在的判断标准,而不是来自外在的等级判定、待遇标准。网师里大家汇聚在一起,读着很多人都不读的哲学书、教育理论书籍和本专业的核心书籍。要知道,在学校里,老师们即使不读书,也能获得相应的职称,因为职称评定不看你看了多少书,也不看你带学生读了多少书,只看你发表了多少标明刊号的论文、积攒了多少不同的荣誉。这里没有否定职称评定的意思,这是两种不同的成长路径。一个偏外在,一个偏内在。没有对错之分,仅仅是价值观的差异。

网师旗帜鲜明地追求内在成长之路,这意味着你选择了网师,就远离了喧嚣。不管时代多么浮躁、肤浅,都不能阻挡你的心向往着一个安静的世界,并愿意为此投入自己。

正因为网师精神的屹立,所以并不是每一种学习都叫新网师。要真正的融入网师,只有在穿越课程的过程中,把学习当成一种信仰,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将网师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才能向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再出发。

我的分享结束了,感谢大家耐心地聆听,祝愿大家都能在新网师精神的感召下,踏上“英雄之旅”,最终遇到属于自己的隆重盛典。



作者简介

于红澎,女,1979年出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育硕士,哈尔滨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现任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小学校长。

最喜欢的一句话:我的大学在小学。

编辑:杨茜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