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阅读史 | 阅读,从不求甚解开始

200648张晓林 新网师 2024-01-09

阅读,从不求甚解开始

每每写起个人简历或介绍,都会有一栏要填个人兴趣或爱好。我回首三十六载人生,能抓出来勉登大雅之堂的就是读书了。

我的启蒙阅读是从连环画开始。儿童时期家中没有书籍,想要看看其他文字很不容易,印象中识字后总是想找一些带字的纸来看,那时候糊天花板的都是报纸,墙上也有,我就逐个来看。天花板上的读读标题,炕上的挨个读过去。二年级时爸爸给我买了《西游记》的连环画,图下的两行文字,连蒙带猜,读得不亦乐乎。自此我开始四处搜寻连环画,所获通常残缺不全,但仍然如获至宝。

后来家中经济宽裕,爸爸订阅了一份报纸——《生活文摘报》,自此每次放学回家多了一份期盼:报纸到了么?我印象最深的是“史海钩沉”和“海外大观”这两个栏目。从史海钩沉中获取了很多历史轶事,海外大观让我窥见了外面的广阔天地。还有家庭顾问也奠定了我“宅”生的基础,提供了很多菜谱和生活小窍门。还有新闻综合让我知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后来女性沙龙给我在感情和婚姻上指引方向。至今家里仍订阅了一份,闲暇时翻翻也能收获满满。

至此我发现童年时的阅读都是泛泛而读,追求新奇的内容。但这也锻炼了我的阅读速度。我读的很快,一看报纸的标题就猜测内容,快速浏览后就转到其他版面。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报纸和小人书不能满足我的胃口了,我开始搜寻更多的书籍。

家中哥姐很多,他们的课本学完后就被我拿来看,语文,历史和地理是我的最爱。小学时我已将初中高中的课本读完,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文章。再就是小说。我有个哥哥在县城开的书店倒闭,搬回来一大箱子书放在外婆家,我这下发现了宝藏。从中我找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有我最爱的《平凡的世界》。自此,我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些书籍,甚至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恨不得快速看完所有的书。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份礼物——眼镜。 

当时最流行的小说是琼瑶的作品,这书箱里也有不少。我经常边哭边看。还有《隋唐演义》,《书剑恩仇录》这样的武侠或历史小说。我当时沉迷于情节的跌宕起伏,为人物的遭遇或哭或笑。但还是泛泛而读。

上了师范后,图书馆藏书丰富,这下我如鱼得水,每天上完课就在图书馆。在报刊室一呆也是一下午。在报刊室,我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杂志。最初我是奔着《意林》《读者》去的,后来发现《中国国家地理》《科幻世界》这些都很有趣。自此我又有了新的目标:科幻小说。当时学校有历年的科幻小说获奖作品集,我有半年的时间都在看这些。后来我买了凡尔纳的作品集,反复阅读。《海底两万里》中的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神奇的地形特色让我神往。《神秘岛》中团体的分工合作与同伴的生死与共都打动着我。《八十天环游地球》中英国绅士福格的镇定自若和对时间的把握让我敬佩。

进修时我学的专业是英语,英美文学当中介绍的书籍也必不可少,中文版的读得不过瘾,就去找英文的,还去了山大找同学去他们图书馆里借阅。我一度喜欢外国的小说《茶花女》《福尔摩斯探案集》《十日谈》《海底两万里》,囫囵吞枣读了很多书。因此我毕业论文选的是当时最喜欢的作家——海明威来开题。他的《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是我印象最深的的两本书。《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翁的责任感让他失去了生命,可他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久久不能平复。《老人与海》中老人梦中的狮子让我思考了很多天,“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些书奠定了我对生命认识的基础。

工作后,经济宽裕了,我也就不满足于借书。我开始买书了。镇上的书店老板因此对我很优惠,折扣可以到三折。买回来的整套书籍,印象最深的是《荆棘鸟》和《呼啸山庄》,这两本都带有悲剧色彩的书籍让我认识了生命的强大能量。在《荆棘鸟》结尾有这样一句:“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这让我领略了生命的源动力,同时也害怕这样的力量。后来我在选书时总下意识的避开了悲剧类的书籍。

此后很长时间,我选择的书都围绕着轻松,愉快的主题。当时席娟,于晴的言情小说我全部看完,满足于结尾人物的大团圆和心想事成。但小说不同于生活,每次看完后现实生活的情况让我觉得空虚无聊。

这个阶段我也接触了像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推开虚掩的门》《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书。虽然这些书后来被称之为“心灵鸡汤”,但是当时的确为初入职场的我提供了帮助。此外,《穷爸爸,富爸爸》《小狗钱钱》之类功能性书籍帮我也树立了合理的金钱观,助我良多。

随着网络的兴盛,我的阅读转移到了网上,天涯社区是每天必逛,起点中文每天都刷,熬夜当时是家常便饭,只想了解更多的世界。现在想来,只是把当时对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满足投射到了网络,想寻找共鸣和解决之道。

在此期间,我爱人看完电视剧后读《平凡的世界》,他和我讨论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这让我又有重读的想法。再次读完后,我对孙少平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身上那种黄土高原的韧性也让我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有了孩子后,再加上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有些跟不上时代了,于是开始关注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和文章。《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让我认识了另外一个教育世界。这也让我面临一个冲突:追求成绩还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多亏了公众号,我关注了魏老师的“知教师”,进而认识了新教育,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的很多疑惑得到了解答,知道了教育的基础是接纳,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明白了和家长交往的界限。最关键的是我看到了适合自己的书单。卢梭的《爱弥儿》,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斯科特的《少有人走的路》都是这几年反复阅读的书籍。这几本书从思想到实际操作,让我在教育的路途上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从魏老师的知教师,知学生,以及新教育的相关公众号中,我了解到一些阅读方面的理念,其中“深度阅读”让我意识到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我一直在输入而忽略了输出。读书笔记从未写过,阅读只关注情节与人物的命运,对于作者的措辞与行文一掠而过。阅读后的感受只停留在脑袋中,没有进行再加工,因此很多感受很深的书籍很快淡忘了。

此外,我的阅读轨迹都是自己在独行,缺乏引导,在专业阅读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去年在看到魏老师给的书单后,我购买了几本,但是没有专业的引导和解析,我看了几章后难以继续。这两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正面管教》《怎样说话孩子才会听》《孩子:挑战》《少有人走的路》《游戏力》等书籍。其中还有一些是读了一章就放下,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拾起。总之,没有指导的专业阅读是难之又难。

恰逢此时,教育局开始了新教育实验,我们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开始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了解了“书香校园”中师生共读的活动。又迎来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校的报名。我想,这就是我等待的机会,这就是我成长的开始,这就是我蜕变的地方。

在此我也要对自己以后的阅读提出期待和要求:要像备课一样有计划的阅读;读中、读后都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不必长篇大论,勾画圈点都可;好的书籍多读几遍,开始复读经典;将阅读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拓展视野。

2020,我期待着自己进入阅读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张晓林,现就职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二中,是一位爱好文学的英语老师。参加工作二十载,依然在求索的路上,期待成就更好的自我。


编辑:任思颖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