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师作业 | 学习三部曲——《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一次课程作业

199493赵玲 新网师 2022-04-17


《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一次课程作业

学习三部曲

——超越,贯通,实践  

作业

要求

1.认真阅读第一章画出思维导图。

2.新学习科学与旧学习科学相比,主要有哪些差异?请简述。

3.请运用本章有关教学、教学环境的理论谈一谈你对疫情期间教师在线直播网课的认识。(关键是运用理论)。

4.请将佐藤学三重对话理论与本章关于教学的三个原则打通,分析。(新学员可以不做)





正文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具备了学习的本能,在后天的系列学习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多种技能。那么,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直以来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谜。为此,一代代科学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当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异常丰富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对大脑和心理及学习过程的研究,以求探究学习发生的全方位的奥妙。

学习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19世纪至今,学习科学主要出现了三大流派,因其发展特征不同而分设成两个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基于神学和哲学的内心反思思维和基于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流派被称之为旧学科学习;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基于多学科视角的认知科学等流派被称之为新学习科学,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习的研究朝着更广泛、更深入、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新、旧学习科学间的差异

新旧学习科学其出现的时间、实验的工具、方法及假设理论的方法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科研的形式不同

旧学习科学主要是科学家凭借先哲的经验或以自己的认知、理念为主,研究者的工作是远离课堂的,缺乏来自一线的真实反馈,因此,理论与实践有脱节。而新学习科学的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与教师合作,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检验和改进他们的理论,因为只有在教室里,他们才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情景和不同的课堂互动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的。他们把工作做到如此的目的,一是为了变革教学,二是为了验证研究的科学性。作为日本名牌大学教授的佐藤学先生,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他还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亲密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教师同呼吸。我们可以这样说,未来的教师角色可能会发生一些转变,教师除了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更要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2.研究的内容不同

从最早人们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心理开始,心理一直是哲学和神学的研究领地,“内省法”要求知觉主体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试图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这个流派主张“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需要对人的思维进行精确的分析,主观性太大,很难辨别究竟有多大成分的科学性。“意识”既不可定义,也非实用,它只是远古时期“心灵”的代名词。旧心理学因而被一种微妙的宗教哲学所控制,故不被行为主义学派所认可。作为对内省法中内在主观性的回应,行为主义者主张对心理的科学研究必须限制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能加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行为或活动,把学习的概念定义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主要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使。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发生简化为刺激和反应,忽略了学习者更复杂的过程(思维、情感等),也很难去研究诸如理解、推理和思考这些对教育来说极其重要的现象。以上两个学习科学的流派在研究内容上都太片面化,要么注重人的意识,要么重视人的行为,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领域——认知科学的诞生。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认知科学就从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涉及到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科等方面。新的实验工具、方法论和假设理论的方法使科学家开始对心理功能进行认真研究:检验他们的理论,而不只是对思维和学习进行猜测,换言之,认知科学试图在对思维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检验、追踪和有效干预,以向全面、高效发展。

3.教育重点的体现不同

在20世纪初期,教育的重点放在文化技能的获得上,培养学生简单的读、写、计算能力,教育体系的普遍准则并不是去培训人们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清晰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解决科学和数学中复杂的问题。如中国古代的私塾、日本的寺子屋,其教学内容是以阅读、书写、计算为主,也一直侧重于选拔人才,而非培养人才。在20世纪末期,由于组织机构和劳动者需要不断应对工作环境带来的竞争压力,因此对工作的技能要求大大提高,人人都需要掌握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等高级素养。“识知”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人们也更多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需的认知(智力)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富有成效地思考有关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对学科知识的基本理解包括如何制定和提出有关各学科领域的有意义问题,这有助于个体形成对学习原理更本质的理解,并帮助他们成为自我维护的终身学习者。

新学习科学用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关学习主题的各种观点,补充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传统。与旧学习科学相比,新学习科学突出了它的优点和特色,为人类学习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方向。在具体的学习研究上,新、旧学学习科学,主要有以下差异:

(1)识记与理解

旧学习科学中的很多课程总是强调记忆,而不是理解。教科书充满了要求学生记住的事实,通过考试来选拔学习优秀者,谁刻苦,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突出,谁就是优秀的学生,但是要求这样的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情景中,真正把知识学活起来的能力可能就稍逊色一些了。

新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专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依赖于有关学科领域的大量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同于一连串无联系的事实。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而联系和组织起来的;它“有条件地”指明了知识可使用的环境;它支持理解和迁移(到其他情境),而不仅仅是记忆能力。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学习提倡真正把知识学透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中,我们怎样判断学生是不是真正达到理解的程度。比如在做选择题、判断题时,我们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还能由这个题目联想到其它类似的题,或者还能够知晓出题者的出题意图,那可能只有在理解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样。

(2)白板说与前拥理解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心理学家都接受传统的观点,即新生儿的大脑是一块白板(空白的心灵状态),经验的记录逐渐被刻录在上面。这样的看法把学习者当成是一样容器,知识就像水一样慢慢注入容器,渐渐积累、增加,教师教什么就是什么,后来的知识叠加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之上。“白板说”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可以说,它关注更多的是认知的结果。

新学习科学关注认知的过程,人类被看作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的行动者,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的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反过来,这些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现代学习观就是人们利用他们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忽略学习者已有知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是一种记诵,而不是建构。

(3)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被当成是一个容器的话,教师要做的就是往里面灌输知识,学生要做的是通通接收,把教师准备好的知识内容记住,以应付考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占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存在着一些控制,希望学生像牵线木偶一样,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师生之间的对话存在缺失,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新学习学科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既然理解受到重视,那么人们就必须学会把握理解和获取更多信息的时机。这时候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捕捉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学习过程中,预测自己在任务中的表现以及对目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监控,书中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元认知”。在学习的“元认知”方法的实践中,学生主动关注“我学到了什么?”“我是否有提升?”以及“自我评价如何?”等。在这个自我监控和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新事件的程度得到增强。最终,学生能够在没有老师的支持下,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查找资料等,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理解程度。而教师也需反思,新学科学习要求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生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

专家学习理论的“共通”

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构建知识的过程。那么,人的知识是怎么建构起来的?读了此书,我理解的学习就是人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等过程,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建构。这个过程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这让我想起了佐藤学先生的关于学习的三重对话理论。佐藤学先生认为学习发生的本质就是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我与自身的对话。这与《人是如何学习的》书中关于教学的三个原则有共通之处:它们都认为学习不只是单独的个体利用自己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而不借助任何媒介就可完成的行为,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共享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活动。

现在,根据我的理解和感悟,具体阐述三个原则与三重对话的共通之处:

1.前概念与思维假定

第一项原则“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不是作为一张白纸进入课堂,他们根据自己的成长背景与经历,有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但这些理解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不正确的。有一个故事:一只青蛙给鱼讲外面的世界,而在鱼的头脑中的各种物体都跟鱼的外形差不多,牛是四条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终究是鱼,这提醒着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参与探究学习,学生的已知知识结构我们怎么发现,那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让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可视化,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同伴的互助,建构新知。这也是佐藤学的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前概念是一种思维假定,我们通过倾听、对话,发现各自的思维假定,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达成意义共享。这样建构的知识是深刻的,能长期影响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幼稚理解呈现出来,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缺陷与错误,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才更加方便我们进行纠正。

2.事实性知识与文本知识

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

(a)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

(b)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

(c)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我对这句话有更简单的理解,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知识真正学进去、学透,让那些死板的、机械的知识能够活起来,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且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加以运用。这又与佐藤学与知识本身发生对话相印证,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从哪里来,就是通过大量知识材料输入,知识材料从文本中获得,这些知识和自身已有知识结构、概念发生“对话”。这种对话过程就是基于通过前概念理解产生或同化、或顺应的理解概念框架,直至平衡内化为内隐知识,最终通过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也是学习的过程之一。  

3.“元认知”技能与自我对话

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随时预测、监控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那就需要与自我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问自己:我学到了什么?我是否有提升?对自我的评价如何?学生对自己具体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如果老师教会学生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够通过与自我的对话的形式,找到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能力。

课堂犹如一方舞台,教师与学生协作参与其中,各自承担角色任务。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点燃学生的思维光芒。学习的过程,一是学生不断深入文本,由表及里,挖掘知识,深化思维的过程;二是教师锤炼提问技巧,挖掘问题深度,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并适时提供辅助引导,于汇报交流时,给予积极评价;三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注重培养其学习和迁移能力,让学生采用内部对话的方式独立学习,方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他们用智慧火花的碰撞,用表达的准确生动,铸造出课堂的精彩,学习也就真正发生了。

疫情直播教学中的行与思

当开学季受到疫情的影响,多省市教育厅都以国家大局为重,配合国家政策,实行了“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做法,全国各地纷纷要求教师立刻开始录制网课或在线直播,顿时,掀起了新一轮的学习“热潮”。为了不耽搁孩子们的学习,各种在线教育软件被寄予了很大期望。从教育部多次发文规范要求,保障师生权益,到有关网课话题屡屡登上各大热搜,在线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发展得太快了,科学技术已经让大规模的居家在线学习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已经能够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优质网上教学资源。此次疫情中,大规模开展网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一次全新尝试与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学校没有要求教师必须在线直播授课,所以对网课的印象只能凭借自己在网上对学生推送优秀录播课程的经历和旁听了一年级侄儿的一节英语课,然后对其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结合《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有关教学、教学环境的理论,从学习需要培育的四个学习环境的相关属性出发,浅谈在线直播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1.课堂必须是学习者中心。网课有录播课和在线直播课,也可以把两种结合起来上。对于教师来说,不论是课前准备还是教学设计都无异于平常,只是上课的地点发生了变化,教师还要熟悉网上直播的系列操作。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每节课设计的有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密切关注学生带入课堂中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课堂中,教师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来进行讲解,并设计适当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有讲有练,符合以学习者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足之处:教师要想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兴趣,我觉得还是面对面的观察更好。如果在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倾听学生的需要,从他们的表情、语言或动作中感知学生是否对课堂教学感兴趣,知识点是否真正理解掌握。在线直播,学生只能看见教师,而教师并不能把每个学生尽收眼底,观察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了解学生上课前的有关学科知识的前概念,教师也只能依据大多数学生年龄、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大众化的预估,而个体差异则不容易体现出来。

2.课堂以知识为中心。大多数教师选择开始讲授下学期的新课,关于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理解)和学生掌握什么能力等方面,都有设计,每个老师心中有数。教师传授事实性的知识,然后通过测验来检验学生的收获。这样的话,也能让学生明确近期的学习目标,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

不足之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理解性学习的能力。但理解性学习往往比简单记忆更难取得成功,而且它更费时。网络授课教师可能更注重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透,让学生听懂,并以考试为核心去设计教学,体现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核心素养。知识中心环境提供了研究的必要深度,评估学生的理解而不是事实性记忆,教师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目前网络在线直播在这方面还不太成熟,老师还是以讲授为主,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

3.课堂以评价为中心。形成性评价——设计用来将学生的思维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持续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它们让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理解学生在从非正式到正式思维的“发展性通道”中所处的位置并相应设计教学。在评价中心的课堂环境中,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监控学习过程。以我观摩侄儿的一堂英语课为例: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上,展示了先教后练、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师点名抽到一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后,教师会表扬小朋友或者对发音不够标准的小朋友又进行纠正,点名一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的过程在网络上操作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侄儿想参与回答问题,需要先申请,但是申请了几次,老师也没有点到她,小家伙明显开始有点注意力不集中了。由于在网络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限,特别是有效评价这一块明显涉及面不广,在平常的低段英语课上,可以设计不同的小游戏,如开火车、“我大你小”等,让孩子全面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生成评价。但由于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生生“各自为阵”,要把这些游戏玩起来很难,大多数教师只能点对点地接收学生的反馈并进行评价,老师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

4.构建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中,不仅学生们互相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我们把这样的学习模式套入网课学习课程中发现,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因环境的改变,暂时无法直接、有效、全面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也仅仅局限于资料的互享,并没有深入直播课堂进行听课。至于家长的参与,相信很多家长还是因为孩子太小,无法进行电脑操作,或孩子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家长作为帮助者或监督者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5.反思“教什么”。“你有什么,你就看到什么”。也许网络直播课程还有很多优势和便利,因我的浅陋,无法看见。最近读了朱永新教授写得“面对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一文深有感触。他在文章中这样写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当此大疫和抗疫时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比起落下几个月的功课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一灾难,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灾难当作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地重新构建我们的教育?

但是,当前有大部分的老师仍在赶功课。我听过很多朋友的孩子,现在每天在家里要做的就是先听老师推荐的微课视频,再由家长辅导,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有自学课文,然后背诵课文,写生字等,数学有学习新课,练题等。每天尽力完成这些任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画画或干点其它事情的时间就被挤压了。也许我们是应该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如此特殊的时刻,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在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有冲锋陷阵、冲在最危险的一线的医护人员,有舍小家而顾大家的防疫工作者,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同胞情谊、民族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这些精神难道不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们的?不是我们给孩子上品德教育最好的时机吗?防止疫情扩散最好的办法,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就是尽可能少走动,我们大部分人天天都宅在家里面,这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与孩子一起相处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做点什么,读读书,做做游戏或者是完成一些小发明,都是可以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以这次灾难为题,和孩子一起做些什么。网上有关于这次新冠病毒的绘本,还有一些小故事或者抗疫宣传片,我们可以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给武汉小朋友写封信或者画一幅画,但目前我做得还不够。

朱永新教授最后在文章提出了这样的期望: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业。这次灾难也暴露了国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方面知识的贫乏,暴露出我们生命教育的缺陷,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够把目光从考试、分数、排名移到师生的生命上来,移到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来。生命本是宝贵的,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乃至动物的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责任等等,这些内容,是生而为人的根本内容,也融合了最鲜活的各类学科知识,对生活的反思与学习,让孩子乐学、好学,就是最好的功课。

总的来说,通过网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无法到校学习的损失,让学生在家有事可做,有东西可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更快更好地渡过这段适应期,各方都在积极努力,在网课时长、上课形式、课后跟进与反馈等方面,各地不断出台细则,以适应学生和老师们的需求。在技术上,各在线教育软件加紧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服务。相信经此实践,未来网课的发展也会实现一次大步的跨越。毕竟,网课是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作为教师,应尽快尝试并适应从学习的科学角度来完善和改变网络直播课程教学的形式与不足,让学生受益、教师轻松、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社会乃至改变世界。反过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影响着人们学习的方式与要求。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的?随着新学习科学的诞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朗。一个人学习的过程也许就是在不停地超越昨天的自己,把多方的理念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最终服务于我们的实践,这样就实现了真正的学习。

第一章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灾难面前,教育应该做什么》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2]【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  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人是如何学习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著 李季湄/译 《静悄悄的革命》【M】.2014.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业点评       199057傅世东点评:  

    新网师的课程作业对每一位学员都是一项触及能力边缘的挑战,优秀作业更是建立在啃读,深读,学懂,弄通的基础上,是自我对课程更丰富更深刻的表征。赵玲老师的作业让我强烈感受到这点:

1

横向关联,左右逢源

  “题好一半文。”赵老师的题目是《学习三部曲——超越 贯通 实践》,这个题目精巧地将三项作业联结一体:新学习科学不正是对旧学习科学的超越,新学习科学“三原则”与佐藤学“三位一体”对话间的比较不正是理论贯通,直播网课颠覆传统学习不正是一次全新的实践。此外,“超越”“贯通”“实践”三部曲也道出了学习的普遍规律。
    书中阐释某一理论往往是集中化,新旧科学间的比较需要关联、打通,赵老师从“形式、内容、重点”比较出新旧科学的差异,体现其强大的整合能力。

2

 纵向深入,掘井及泉

    如果横向打通,已经呈现出文章的框架,纵向深入则体现对理论精髓的领悟。
    对每个观点,总有赵老师的详细阐释,既有书中理论,又融入了自己见解,体现了知识的内化。如“三原则”与“三位一体”对话比较,赵老师并未刻意将两者一一对应,实际上对应也很牵强,她以“三原则”为轴,“三位一体论”围绕着“三原则”去比较,同中求异。

3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学习的发生在于理解基础上的知识迁移。理论学习容易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赵老师不拘泥于书本,处处可见“我”的存在。
    在新旧学习科学比较中,赵老师认识到新学习科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从新学习科学强调“理解性学习”和“元认知”学习中推导出的。
    比较“三原则”与“三位一体”对话之后,赵老师能联系实际生发“我应该怎么做”。
    网络在线学习,赵老师会看到在线学习“学情模糊”“互动有限”“理解受限”等问题。
    总之,阅读这份作业,带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新的收获。

| 作者简介 |



赵玲 四川省旺苍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秋新网师学员。在加入新网师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犹如一颗小小的种子,被周围的阳光和雨露照耀、滋润,很快生根发芽,在她的身上听见了拔节成长的声音。

编辑:任思颖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