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作业 | 同步表征,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新网师作业·《人是如何学习的》课程第二次预习题】
1. 阅读《刻意练习》第三章心理表征,画出思维导图。
2. 学习“表征”这个概念,对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启发?请结合实际作分析。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案例有针对性分析。
同步表征,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摘要:本文探讨了表征的内涵、特征、作用,揭露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无知与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利用“同步表征”促进教学相长的建议:教师一定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了解清楚,以便掌握学生的前拥理解与前概念;教师要关注学生如何表征知识的,特别要敏感与学生表征的差异,找出学生是如何错误表征的;教师要掌握学情,做到对所教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全面掌握;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正确地表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新的概念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最后提出教师自身只有保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与自己达到同步表征,才能更好地让自己不断成长,继续发光、发热,既照亮自己,又温暖别人。关键词:教学相长 表征 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
一、表征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没有事实,只有解读。)
——尼采
《辞海》里解释表征的意思有两种:揭示,表明;显露于外的征象。
科普中国认为表征(representation)是知识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按知识的种类及其提取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心理表征: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表征不一样。比如:鸟这种动物,在不同人的大脑中表征的方式就不一样。儿童表征“鸟”,是在大脑内有关于鸟的形象,有翅膀,会飞的小动物。而生物学家表征“鸟”是在大脑中有关于鸟的生物学概念及特征,他们把几乎全身有羽毛、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的一类脊椎动物称作“鸟”。
表征是指可以指代某种东西的符号或信号,即某一事物缺席时,它代表该事物。表征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表征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一个动词。比如表征作为名词可以是储存在大脑神经中的长时记忆;可以是你通过“刻意练习并获得反馈之后”在大脑中形成某种事物“对与错”的判断标准;也可以是我们思考并理解一件事物时,从大脑中所调用的知识背景。表征作为动词可以是当我死磕一本书时,把一本书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就是表征形成的动态过程;可以是当我开车时,把一条道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也是心理表征形成的过程。表征表明人们对某一个事物的熟练程度,越熟练心理表征也就越强大;表征依赖“长时记忆”,所以表征是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就像《刻意练习》里所讲要成为象棋大师,少说也要十年的“打谱”。可见,要建构高效、科学、强大的表征,刻意练习少不了。
表征具有持久性,即一经形成、掌握了,就终身都清晰掌握,不会轻易忘记。如骑自行车、游泳等动作表征,你掌握了以后,终身难忘。
表征具有差异性,即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表征是不一样。比如上面对“鸟”表征,儿童与生物学家的表征明显不同。《人是如何学习的》所描述的老师在讲解“地球是圆的”时,一开始学生认为“地球”是“煎饼”也是这个道理。《刻意练习》讲到不同的人表征世界著名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是不一样的......都无不说明表征具有主体差异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表征具有抽象性,即要掌握表征,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人是如何学习的》儿童要表征“地球是圆的”要经历“煎饼”(平面)——“篮球”(球体)——“立体”等历程。
表征具有特定性,即表征具有行业或领域的特定性,熟练掌握了一个行业或领域的表征,只应用于专为它们而培养出来的技能。比如国际象棋棋手的心理表征,并不会使他们在涉及普通视觉空间能力的测试上具有超出他人的优势,而跳水运动员的心理表征如果放到篮球这项运动中,也将毫无用处。
表征既是一种认知活动 ,也是一种认知结果 ,它对理解知识、过滤信息、形成行动策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刻意练习》一书指出表征有如下五点作用:
1.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这样做事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你建构了高效的表征之后,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变得很牛逼之后,你可以预测未来、无意识决策,你可以掌握这一领域的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可以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样“一览众山小”可以让你在这一领域变得非常轻松、高效、有直觉、有判断力。杰出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一个足球高手在看球赛时可以预测每一个球员的下一步走向;一个攀岩高手在攀岩时不需要思考能够全自动无意识的攀登;一个象棋大师可以同时与几十个人对阵下盲棋......这都是建构了高效的表征找出规律的结果。因此,更好的心理表征,带来了更加杰出的表现。
2.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你对某个主题研究得越多,对该主题的心理表征也变得越细致,也越能更好地消化新的信息。
因此,国际象棋高手可以看懂棋谱,那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数据,而且,高手还可以理解整盘棋。同样,职业音乐家可以看懂一首新曲子的乐谱,并且即使没有弹奏过它,也知道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3.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建构高效的表征后,大脑内的长期记忆自然会发生关联,交织在一起。你的知识可以交叉关联,相互利用,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为你所用。
比如书中讲到的医学案例:一个同时患有耳朵痛和瞳孔小的患者,普通医生治不好,最后被经验更加丰富的医生治好了,治好的原因是这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把耳朵痛和瞳孔小这2个症状关联起来,才查出了原因。而新手医生没有这么强大心理表征,无法关联病症,所以找不到病因。面对病人,医生至少必须做三件事情:理解关于病人的事实,回忆相关的医学知识,运用这些事实和医学知识来辨别可能的诊断方法,并从中选择正确的方法。对于所有这些活动,如果医生掌握了更加复杂的心理表征,也就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快更有效,有时候甚至使不可能变得可能。成功诊断的关键并不只是拥有必要的医学知识,而是能够将这种知识组织起来,以便提出可能的诊断结果,并聚焦于最有可能的诊断结果。在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之中,出色地组织信息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4.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一般地讲,心理表征可以用来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做计划,表征越好,计划就高效。杰出人物可以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他们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心理表征越有效,水平也越优异。心理表征是刻意练习的核心,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将不可能做到,刻意练习也会反过来加强心理表征。他们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例如,外科医生在第一次拿起手术刀之前,通常会想象整个手术该怎样进行。为手术进展情况创建这样一种心理表征,对外科医生来说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经验越是丰富的外科医生,通常也越会为这些程序创建更加复杂有效的表征。这种表征不仅指导着手术,而且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和潜在的风险时,可以作为一种预警。再比如,作者写《刻意练习》这本书,也是不断地通过创建心理表征、调整心理表征达到顺利完成计划的效果。
5.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一般来讲,心理表征并不只是学习某项技能的结果,它们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对于这一点,一些最好的证据来自音乐表演领域。一些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将最优秀的音乐家与不太优秀的音乐家区分开来的因素,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之一是,最优秀的音乐家能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在练习某件新作品时,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乐家往往对这件音乐作品听起来应当是什么样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优秀的音乐家往往对音乐作品有着极为细致的心理表征,他们用这些表征来指导自己的练习,到最后,指引他们在演出作品时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用心理表征为自己做出反馈,以便知道自己有没有准确地把握好作品,以及还需要做些什么,从而表现得更优秀。新手和中等水平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心理表征可能很粗糙,使得他们只能分辨自己是不是演奏了错误的音符,但必须依靠导师的反馈,才能辨认出更难察觉的错误和缺陷。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自我反馈”,也就是说,心理表征越强大的人,侦测到自己错误的能力就越强。高手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在训练时能够自我反馈,自我成长,不需要借助导师。
二、困境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杜兰特曾几何时,刚刚从教的我是那么的自信:没有我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慢慢地过了“浪漫”阶段,到了“精确”时期,发现还真有“教不会”的学生:“明明这个知识点我都讲了N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我自认为自己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怎么这么笨呀!?”......诸如此类的怨言频出。最后,到了“综合运用”阶段,我终于发现自己的无知:老师教了不等于学生会了;老师讲清楚不等于学生一定能听明白。(我现在才知道:讲清楚≠听明白其原因就是学生跟老师达不到同步表征,才会出现老师讲了无数遍,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的情况。)
再后来,我逐步发现了自己更多的无知:“学生们都说听明白了,听懂了,为什么一做题就错呢?”“肯定是不熟练,继续练习!”“多做几道题就会了”,大搞题海战术,效果却不佳。这样的无知就是:不晓得学生听明白了不等于会运用、会迁移。正如小学数学老师们坊间有个笑话:“平时讲应用题时,经常用到小红与小明举例,现在把小红、小明换成了小雪和小华,其它条件、数量都不变,学生又不会做了!?”(我现在才清楚:听明白≠会迁移其原因就是学生对问题情境信息不会正确地表征,不懂运用,不会迁移。其实这就是学生“对问题情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够导致的,即不会正确表征问题情境信息。连材料都读不懂,当然不会迁移了。)
苏格拉底曾指出:最聪明的是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但愿我能发现自己更多的无知!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的难题就是自己的课题,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想办法去研究、去探索,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解决问题。我想这也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必经路径。
三、同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子
如何教学生建构表征才更有利于学习?人们的心理表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表征规律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运用心理表征规律于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我以上的无知与困境,联系我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困难,根据表征的特点,利用表征来促进、帮助、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科学地学习。
表征具有主体差异性,与学生一起建构同步表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既然表征是知识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注意“个体心理”这个词,因此表征具有主体差异性,即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表征是不一样的,比如前面所讲的对“鸟”的认识,儿童对鸟的表征与生物学家对鸟的表征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让我们了解清楚怎样是表征“同步”和“不同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如果一个植物学家给小朋友讲关于水果的知识,上来就按照植物学的特征与概念讲水果,那么,小朋友一定听不懂,这就是表征不同步。
换做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讲水果,老师首先带来各种各样的水鬼让小朋友尝尝、摸摸、看看,又和小朋友一起玩“切水果”的游戏,然后又给小朋友看了关于水果家族的动画片,还让小朋友扮演了各种水果角色,一堂课在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什么是水果,对这个老师的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同步表征。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与学生同步表征呢?这里有几点建议:
一、教师一定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了解清楚,以便掌握学生的前拥理解与前概念。
比如,教高中政治,那么,一定要做到对整个高中阶段思政知识的全部掌握及有清晰的知识结构。甚至初中道法也要有所了解。只有这样,知道了初中三年所学的知识,在教高一政治知识的时候才能依据之前学的知识,包括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与学生做到同步表征。所以,许多地方要求老师们至少要有一轮“大循环教学”才能评职称就是这个道理。近期,思政课非常重视“大、中、小、幼”各学段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如何表征知识的,特别要敏感与学生表征的差异,找出学生是如何错误表征的。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关注于自身是如何表征信息的,由于缺乏研究学生的表征方式,出现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上面我讲的第一个无知与困境:老师感觉自己讲的很明白,但是学生却没有听懂。问题的关键是老师的表征方式没有与学生的表征方式对接。尤其在学生对知识出现错误理解时,教师要研究学生是如何错误表征的,这样教师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表征方式。
比如高中《政治生活》讲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选举权是我国公民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人大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有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读了宪法,也解释了概念,自认为很简单,学生都懂了。但是实际上学生还是会混淆“选举权与选举”,因为学生前概念里认为选班干部、选村委会主任等都是选举,潜意识里也就默认为是在行使选举权了。这就是学生对“选举权”的表征,如果老师不明白学生潜意识里对“选举权”的表征其实跟自己的表征是不同的,就会自认为自己讲清楚了,学生也都懂了。这时候用比较分析法就可以很好地表征“选举权与选举”的区别,学生也容易听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不在于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也不在于自身对问题的表征有多清晰,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要表征出学生大脑对信息的呈现方式,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错误的表征改善为正确的表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表征形式,进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表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信息的表征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将信息进行正确的表征,从而解答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不在于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也不在于自身对问题的表征有多清晰,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要表征出学生大脑对信息的呈现方式,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错误的表征改善为正确的表征。
三、教师要掌握学情,做到对所教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全面掌握。
只有教师做到对所教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全面掌握,才能在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做到教与学的同步表征。掌握个别较特殊学生的心理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也是为了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的时候能做到知己知彼,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这类特殊学生,与他们做到同步表征。否则就是盲人摸象、南辕北辙。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正确地表征。
引导学生将面对问题情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转化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问题情境的信息,一般都是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将描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的专业术语、课本的语言,这些将问题情境的信息转化为学科语言或学科表达式的过程就是解题的关键。
比如高中政治学科在教学生审主观题时,明确提出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其实就是让学生与学科语言有效对接,即帮助学生对问题情境信息进行正确地表征,让学生把材料语言成功地转化为学科的专业术语。对此,我们教导学生采用的方法有: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跳跃阅读,不能一目十行;要逐行逐句分析;画、圈出关键词;分点分层;将情境语言转化为课本语言、时政语言、国家政策语言等。这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举一反三,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五、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新的概念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元认知干预技术认为,条件性的情绪反应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核心因素,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表现的积极、努力、感兴趣。学习过程中存在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就表现出懈怠、厌烦、不感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就要尽量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环节,比如,积极鼓励、表扬、课堂小游戏,师生互动等。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同步表征的前提因素,如果没有积极情绪的前提,即使做到了知识上与学生的同步表征,学生也会因为消极情绪的存在而影响知识的吸收。
上面关于“水果”的教学的例子,幼儿园老师正是因为关注到了上面的几点因素,在调动小朋友积极情绪、了解小朋友的心理经验等方面做了准备与设计,才做到了与小朋友的同步表征,所以教学效果才会很好。
我相信师生之间要达到同步表征,具体做法不止以上这些,不同的老师会采用不同的办法,教师如何才能达到尽可能地让学生跟自己同步表征呢?教师的无止境地学习、提高、成长才是最好的方法。
四、学习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我想,面对自己的无知与困境,教师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最美的教育在路上!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可是,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而科学的呢?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学而不厌呢?读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刻意练习》和听了郝老师的课之后,给我很大的启发,发现自己要提高教学水平,至少还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坚信学习:教师的学,可以使师生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陶行知曾深刻地指出:“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三, 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教师的学问会影响学生的学问,教师不学无术,学生也会不学无术。是的,先生好学,学生才会好学。教师要日有所增、日有所新,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跟上形势的变化,才能更有底气、更接地气地站稳、站好讲台,才能使师生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领学生把知识与生活、生命相结合,开出智慧之花。
(二)坚持学习:勇敢走出职业倦怠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1.制定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定好自己专业发展的三年、五年、十年学习目标,并且学习目标要具体化、可视化,不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比如具体的啃读目标,可以量化为每天阅读多少章、多少节;每周完成一本书;每月要完成怎样的主题阅读等。
2.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通过关注榜样的微信公众号,学习榜样的做法、理念,研读榜样的著作与文章,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与同化,自然而然、日积月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朱永新老师、李镇西老师、郝晓东老师、王开东老师、徐飞老师等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新教育、镇西茶馆、啃读者、王开东、姑苏徐飞等公众号都被我置顶、星标关注。
3.保持足够专注:一个人的成长在“8小时之外”,每天固定一个无人打扰、精力旺盛的时间专门用于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我由于每天晚上8,9点钟就陪二宝睡觉了,所以早上5,6点钟至7点钟左右的时间就是完全属于我的,恰好是我可以专心学习的时间。这时,或读书,或写作,享受最美时光。
4.走出你的舒适区:许多老师一辈子的目标好像只是评上“高级教师”,一旦评上,就进入半退休状态:不当班主任、不上公开课、不写论文、不上高三......完全属于“舒适区”,坐等退休。专业发展就在“温水煮青蛙”中不知不觉被荒废,不再成长。我想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要蹉跎岁月,想办法让自己清零,走出舒适区,二次成长,超越自我。
5.加入学习共同体:“独行疾,众行远”在目标一致、尺码相同的学习共同体中,可以监测自己的进步并得到反馈,保持自己学习的动机。这样可以坚持得更长久,最终把学习当成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共同体中,可以增广见闻,拓宽视野,进步的空间更大。如省、市的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就是教师抱团学习的很好的共同体。新网师更是一个发光的学习共同体。
(三)坚守学习:扎根课堂实践,躬身深耕,做教育的“农人”
沉潜课堂,立足实践。要有田野意识,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深耕课堂,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正如朱永新老师所指出:教育农人是指扎根在田野里、教室里、课堂里、学生中,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教师。我们要做教育农人,扎根在教室里,扎根在学生中,教会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在实践中成长,在课堂里涅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共同成长。坚持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热爱教育,热爱生命,热爱学生,与学生共进退。
五、归来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苏格拉底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郝老师讲到“英雄的旅程”四部曲:“受召唤而开启冒险之旅——遭遇考验、伙伴和敌人——高人相助而克服困难——遇见自我”,这个旅程是“启程——磨难——重生——归来”的英雄成长四个闭环。让我们挖掘自己成为英雄的潜质,充分发掘我们自己的“小宇宙”、“小太阳”,启动自己的“英雄之旅”,让自己发光、发热,既照亮自己,又温暖别人。
END
参考文献:
[1]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刻意练习》(M),2019,机械工业大学出版社
[2]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 201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 202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评员(183819崔俊莲)点评
涉及表征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出现泛泛而谈,冯老师的文章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全文主旨鲜明,观点突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表征的理解,表征的内涵、特征、作用;自己的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如何在教学中同步表征;教师的学习和归来。
本文最具特色和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三点:
第一对表征的阐释,从冯老师的文中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了表征的内涵,而且冯老师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通俗易懂的向我们讲明了高深难懂的概念,让我们对表征又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与表征的同步,这是我自己认为在教学中最难做到的,也是我有意忽略的地方,没想到冯老师却找了最不好做到的地方入手,为我们明确的指出了教学中该如何做到与学生的表征同步,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五条建议条条中肯,直指关键,给我们今后的教学以启发。
第三教师的学习,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而脱离了工作或实践,那很容易纸上谈兵。冯老师从教学相长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教师自身修炼的刻意练习,不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这让我想起冯老师在做打卡分享时说的,你究竟为什么写?要写些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思想?想让别人学习写什么?我想她很好的做到了这几点,也是我自己今后努力向她学习的地方。作者简介
冯春柳,高中思政课副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任教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思想政治科组长。东莞市高中思政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对象。
审核:刘凤娟 王小伟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