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49)| 是否能自己点燃自己,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作者 | 郝晓东

来源 | “啃读者”公众号

审核 | 徐中兰 王小伟

所谓浑元形意太极掌门的马保国号称在英国无对手,不料在40秒内被业余拳击手击倒3次,赛后,眼皮黑青发肿的马保国发视频声称,自己先触到对方的鼻子,只不过点到为止,没有发力,否则对方经受不住他的打击。

真是大言不惭。看来,在有的人心中啊,自己是否被他人关注、在他人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很重要,自己是什么反而不重要。

马保国是一个笑谈。

我想到的是网师学员:

在新网师默默学习,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得不到讲师或其他学员的关注、点赞和鼓励,你还会坚持吗?

持续学习的热情、动力究竟源于什么?

如何才能在新网师获得关注与认可?

获得认可、得到关注是人之本能。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爱与归属、得到他人尊重是人之根本需求。从教育角度考虑,每一名老师也应力求做到个别对待,及时鼓励、肯定,让每一个孩子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

我深知,在新网师学习共同体中,如果能获得鼓励和认可,会增进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习动力,否则,学习热情就会慢慢冷却。

我与讲师和组长经常谈,要与学员多交流沟通,点评打卡,随时鼓励优秀学员,发掘榜样。但是,我不赞成学员过度在意讲师或他人的点赞和关注

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即使你很优秀,很努力,作业很认真,但也有不一定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鼓励,如果特别在意,就会带来失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做不到呢?原因有三:

一是新网师有几千名学员,每门课程选修者都在上百人(多者高达4百人),人数越多,受到个别关注和表扬的几率就越低。

二是新网师要求高,要得到讲师的关注,成为榜样学员,需要持续写出质量高的作业,尽量多打卡,在授课时积极参与,高质量发言。

三是讲师精力不够。理想的状况是讲师能经常在线交流,阅读每位学员的打卡,批阅每位学员的作业,随时解答每位学员的疑惑。但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啊!目前,新网师还做不到讲师队伍的专职化,所有讲师都有本职工作,没有精力,没有条件做到个别对待。

我发现不少学员初加入时,热情高涨,信心十足,但随着时间推移,热情减退,参与减少。原因固然多样,但与网师无法完全做到个别对待有一定关系,所以今天专门分析。

其实,比讲师评价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我们之所以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是因为学生心智不成熟,他们是在大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我的。而成人则不同,人生阅历比较丰富,认知层次比较高,应该有独立的自主评价能力。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 • 说山训》)如果新网师是沽名钓誉,那么,无论他人如何说好,自己也不必盲从;如果是真正研究学问,那么,即使得不到他人关注和点赞,也应勇猛精进。

持续学习的动力应该从哪儿来?

我认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解决了现实中的困难,二是对知识的兴趣与好奇。

于红澎校长带领希望小学的老师们积极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是因为学校推进课堂改革遇到困惑,恰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杨百凌、邱长培校长带领老师们在网师学习,是因为网师学习能帮助学校推进新教育实验;周娟老师对理论学习焕发了更高的热情,是因为她在专家答辩时,遇到的题目恰好是网师课后的作业题......

回想我十年网师之路,亦是如此。

十年前,我在课堂教学上遭遇瓶颈,我在网师选修语文研课,帮助我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再后来,我到农村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网师学习对我更是“及时雨”和“百宝箱”,帮助我解决了听评课、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等难题。我把新教育理念、网师制度、网师方法复制运用于实习支教工作中,收到显著效果,得到大学生和当地教育局、校长和老师的称赞和认可。

现在,我每天关注阅读一些微信公众号,也不是因为作者会表扬我,而是因为文章能给我带来新知,激发新的思考。

有的学员存在一种误解或困惑:“我学了一学期或一年,但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少,看来所学没有价值。”

认识有偏差,热情就减退。为什么所学运用不到实践?

关键在于:投入不够,没有真正掌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网师课程大部分探及教育教学根源处,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如果一学就能懂的话,大学里一辈子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家教授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一听就明白,那还用再考什么硕士、博士?

举个例子,五年前我就阅读《精彩观念诞生于尊重与情境》一文,但当时完全读不懂,后来读了几次,也是一知半解。只因为讲师推荐,所以保存下来。今天,为了讲《人是如何学习的》,再次阅读,方豁然开朗。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无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能解决问题,就说明只是知道概念,不是存在性领会。什么时候,你能真正实践运用,就说明是存在性领会了。

要真正领会一个概念,需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反复循环,这是一个从概念到行动不断往返互动过程。仅仅学了一学期,看了一本书,就认为价值不大,是一种误解。

学习还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动力,即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

兴趣在知识本身而不在知识之外。

美国攀岩大师亚里克斯.霍诺德,无辅助单人徒手攀登美国酋长岩,动力是什么?如果是为了通过攀岩获得名利,不值得,因为这项运动极端危险,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生活中的亚里克斯.霍诺德不是一个好胜或寻求关注度的人,只是纯粹喜欢攀岩,痴迷于挑战极限。过度寻求关注的人,无法忍受攀岩的孤独。心不静,攀岩的危险更大。

好奇带来专注。历览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具备专注的品质。

任正非就是一个范例。与华为取得的巨大成功对比明显的,则是任正非的刻意低调,“他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不玩微博,不玩微信,不搞关系,不参加领奖,不问政谋政,不向任何圈子靠拢。”(摘自《华为任正非:我的精神导师是毛泽东》)

华为能做到今天的辉煌,也是源于专注,在任正非领导下不干房地产,不涉足资本运营,31年来只做一件事,就是通信制造。任正非说,华为实际上是一群傻子,所谓的傻就是他们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低头稍微走了一段路,就抬头看有没有鲜花和掌声,就想抵达诗和远方,怎么可能?

当然,我是希望网师将来能关注到每一名学员。那么从学员来说,如何才能在新网师获得关注与认可?

作业优秀,发言质量高,学习时间长。

今天,我在朋友圈转发了郭文红老师的课程作业。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转发网师作业。为什么转发?因为作业逻辑清晰,有血有肉,直抵本质,将近万字。

疫情期间,我经常读到郭文红老师的文章和打卡笔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上午,我百度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她是南京市名师、优秀班主任,出版专著《发现班主任智慧》。我联系她,希望能在新网师授课。

是金子总会发光。郭文红老师就是这样被我一步步关注到的。

可能有的学员会说,“自己基础薄弱,无论如何努力,也写不出优秀作业,达不到郭文红老师的水平。”其实,这是固定性思维在作怪。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一书中,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提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可塑性可以持续终生,我们的思维模式、才智等,永远可以通过训练塑造和培养。
所以,不妨从固定型思维切换到成长型思维。
当遇到挑战时,把“我做不好这些”,换为“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当遇到困难时,把“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换为“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当感到困惑时,把“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换为“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当想放弃时,把“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换为“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当否定自己的时候,把“我没有读书的天赋”,换为“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当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把“别人比我聪明,我就是不如她”,换为“学习她的方法,并且认真做,我可以变得更聪明。”
点赞会带来动力,那么批评呢?
前几天,教务处通报抄袭作业的几名学员。郭良锁老师发我初稿时,文字非常严厉,为了避免打消积极性,适得其反,我对公告进行了修改,特别点明:通报只是手段,督促学习才是目的。
但我不知被通报的几名学员看到后是如何想,又会如何做。其他学员又会如何想,如何做。
人到成年,思维会越来越固化,除非能自我教育,否则,很难有真正的突破。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朝向优秀?
有两个标准:
1.看他是否能自我教育,自我校准前行的方向;
2.看他是否能自燃,自己点燃自己,充满激情。
我认为,这两点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我对每一名网师学员的深深期待。
相关链接:
网师一周观察(48) | 阅读六问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