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师作业 | 走进“精彩”观念,让学习绽放“精彩”

184298徐晓彤 新网师 2022-04-17

新网师作业《人是如何学习的》课程第六次预习作业】

作者 | 徐晓彤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走进“精彩”观念,让学习绽放“精彩”

课堂上经常看到生成的精彩,一个意外的答案,一个精彩的解答,往往让我们心生惊喜,但是我们往往很少去思考精彩的背后,这些精彩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精彩,在产生了这些精彩之后,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使课堂绽放更多的精彩。

在阅读了《人是如何学习的》第六章和郝老师推荐的阅读文章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精彩可以这样产生,原来精彩源于情境的设置,原来精彩观念的诞生能够促进思维的迸发、认知的构建。




一、 什么是精彩观念




精彩观念是什么呢?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让你的课堂诞生“精彩观念”》一文中提到:


精彩观念本质上是学生个体对问题深刻、独立、创造性的思考。

达克沃斯认为:


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所谓精彩,是指这种观念对儿童自身来说是一种突破和超越,也许在他人看来,这个观念并无别的新奇之处,但是观念所蕴含的创造性品质和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新仪器,一个音乐家创造了一首新乐曲,一个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别无二致,都是在已经掌握的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结。

他们的观点告诉我们精彩观念,其实就是学生对认知的重新构建和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这是思维的再创造。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都能在新的环境下产生独特的认识,教师应该不断促进新想法新观念的产生。




二、 为什么要产生精彩观念





01


教育教学的现状

刘徽说:


我们的课堂往往并不缺少如出一辙的答案,却少了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精彩观念。

一句话点出了目前教育的问题和弊病,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越俎代庖,不去顾及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忽略学生的思考和想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时候没有让学生回答,教师自问自答,出示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不去思考。有些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刚一回答,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交流碰撞,急着出示答案,错失了交流碰撞的机会,也就没有精彩观念的诞生。有些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本来很有价值,但是教师却认为不是自己的标准答案,不予理会,自顾自讲自己的答案……看看我们的课堂,抹杀了多少精彩观念诞生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磨平了学生的创新。

文章指出:


我们的教学往往追求的是“准”、“多”、“快”,所以,直接性教学的过程必然要求最大限度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直奔“主题”,学生要揣摩教师和教材的意思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标准答案,因为深入思考而耽误了答题的学生被认为是迟钝、愚笨的。

对照以上几种情况,就明白了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文章还指出:


教材在编写和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简单性”的垢病,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倾向于概括学科内容,将它有趣的棱角打磨掉,直到它不再具有原先的复杂性,变得平滑顺畅,不允许留下任何一个开放的缝隙,然后再将这种平整的学科内容组织成一系列简洁的步骤传授给学生,却同时幻想学生在学习时能自行恢复内容的深层内涵。

这说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精彩观念的产生,因为教师更应该把整个世界带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从教室就能看到整个世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02


精彩观念的产生越来越少

刘徽说:


所有儿童在一二年级都有惊人的智力进步。一个被反复重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许多儿童的智力发展随后就慢下来了呢?为什么随着孩子的长大,精彩观念越来越少?

大人就像打碎孩子梦想的刽子手,当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成人更多的不是给与鼓励,而是给与不屑与打击,致使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好奇和创新,慢慢地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行为。更可怕的是,家庭和学校似乎都无一例外地在做这样的事情,更可怕的是这样做的成人并没有发现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即便他们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在办公室听到同事说到一种现象,有一位有趣的数学老师,不是讲解原理和原因,而是让孩子反复做题,反复做课本上的题。到了正式考试,一旦考课本上的原题,她就大喜过望,说自己都让学生把答案背下来了。当听到这些,想到这些孩子多么可悲,就这样在小学阶段就被磨没了思维,不再思考,不会思考。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又如何会有精彩观念呢?

03


成人是不是有精彩观念

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精彩观念呢?我们早已不再具备创新的思维,有的人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重复着同样的教学,现在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教师太少了,这样的教师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呢?

所以课堂上更要对话。佐藤学的对话理论,其实就是在课堂上发掘学生的内在,去揣摩学生没有表达的意思,进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精彩观念或许就会这样诞生。

04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刘徽说:


智力发展的本质在于诞生精彩观念。

百度文库中说到: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使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活动。

基于《刻意练习》中表征的概念,学习本质上是不断丰富和构建表征的过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对问题的表征逐渐完整和清晰。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学习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是不断产生新思维的过程,是大脑构建表征的过程。只有学生不断产生和创造精彩观念,才能实现表征的构建,形成丰富的表征。


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

这句话揭开了智力发展的本质。有人认为智力是天生遗传的,后天不可以改变,持有这样观点的人面对挑战会选择放弃或者逃避,认为自己智力达不到,无法抵达。而相信智力后天可以改变的人,则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成长自己。

05


生命成长的本质



没有观念,就没有生命。 牟宗三说:“一个民族到不会表现观念时就没有了生命(no idea therefore no life)。”

精彩观念的诞生是学生实现学习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学生进行了个

体的思考,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创造和产生精彩观念。





三、 如何产生精彩观念





1. 教师要提供产生精彩观念的情境,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




(1)教育目标的变化。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目标和以往的教育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和外部对学校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的教育目的已经从早期的工厂模式,转为能够识别和解决问题,并且终身为社会作贡献,期望他们有适应性专长。

学习材料中说:


还能简单地把“明确的预定目标以及对预定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吗? 根据预定目标而“装配”的教学是100年之前兴起的“教育即生产”的观念的余续,它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

我们预设的目标往往会干扰思考,使教师眼中只有目标,因为目标的存在而忽略了生成,错过了精彩观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总是揣摩老师的答案是什么,失去了自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学习者中心环境。

《人是如何学习的》指出:


学习者中心这个术语指这样的一种环境,学习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这些学习者带来的东西在这里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诊断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例,使我们能够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关键性的策略是促使学生解释、发展他们的知识结构,方法是要求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情景进行预测,并解释各种预测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引起认知的冲突,进而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还包括对学生文化实践以及他们对课堂学习影响感悟。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环境都有所不同,注重文化环境的影响,能够更好地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的顺利迁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还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因为这些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基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对学习的影响,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者在自我条件下,构建自己的意义,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注重学习者环境的教师,会看到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现有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现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顺利实现学习的迁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学习的概念中抽离本质,特别看到学习的主体是人,基于人开展教学。教育就是理解人、分析人、培养人、发展人。

(3) 知识中心环境。


知识中心的环境非常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如果教学以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最初理解为起点,知识中心环境和学习者中心环境相互交叉。如果无视学生的先前知识,就很难预测他们对呈现出的新的信息会有什么样的理解。

教师要注重知识中心,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前概念,必须从学生拥有的知识为起点,充分考虑到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对于孤立部分的强调,能够系列地训练学生的常规知识,但是并没有教育学生理解知识的全貌,而掌握知识的全貌才能保证整合知识结构和了解知识应用的情境。摒弃通过范畴和顺序图表之类练习来学习这种单一的渐进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暴露于自然的问题情境中,从情境中产生出学科领域的主要特点。

这一点强调了知识的整体性,其实就是构建知识框架,或者说形成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整体表征,使知识更全面、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全貌。

同时指出了知识环境中心注重情境的重要性。知识中心要基于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学习。

比如,学习识字吧,其实不是学习识字,而是学习各种识字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不同类型的汉字规律,学生就能形成汉字的上位概念,进而总结出汉字识字的规律和方法。

(4)评价中心环境。

评价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我们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

书中从以下几点进行了阐释。

项目

内容

评价重要性

1.适应性专门知识、学习、迁移等的研究和早期发展的研究都显示了评价的重要性。

2. 元认知

评价内容

依据学习目标,目标直观可以检测

评价特点

一致性、持续性、关联性

评价方式

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评价主体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档案评价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评价的重要性。另外,评价作为一种导向,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元认知。当然,如果教师的评价是指向生成精彩观念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注重新观念的诞生。

(5)共同体中心环境。

《人是如何学习的》指出:


学习科学新进发展表明环境以共同体为中心的程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和学校共同体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在学生的学习中如何利用这一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促进精彩观念的诞生呢?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就像创新教育研究院提出的,要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共同体的环境作用。

比如,我们班设计的“云端六一”庆祝活动,本来应该是我组织策划,但是我成了甩手掌柜,从头到尾几乎啥也没干,学生自己下通知、成立“云端庆六一”项目小组,搜集作品,制作课件、准备主持词……我整天担心他们应付不了,结果发给我的课件用了模板,有动画,还设计好了题目,简直完美。

这就是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积极准备,不会的问题想办法学习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呀!

由此,我不禁感叹,二年级的孩子都能做得这么好,孩子做不到,其实是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所以,要更多地给他们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用问题引起思考和行动的动力,用任务驱动成长,在情境中实现成长。

以上几个中心不是孤立的,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其实统一于学习者之中,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学习者本身。在学习中要关注到各个方面,才能确保学习的效果。当然,如果以上几个方面都能很好地结合,那么精彩观念的诞生就存在了更大的可能。

2.深度阅读




智力如何能够得以发展呢?就像这篇文章提到的,精彩观念的诞生其实就是智力的发展。而智力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或者渠道就是深度阅读。只有深度阅读,才能丰厚学生的智力背景。只有有了丰厚的智力背景,才能为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提供前提。

我不禁想到,前几天和学生共读的一个小故事《风筝鸟》,一只本来只供观赏的挂在墙上的风筝,在燕子的影响下,想要飞翔,但是被主人反复否定阻挠,但是她在燕子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最后挣脱禁锢飞上了蓝天,在她的影响下,很多风筝都挣断了线,像她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在这个故事的解读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风筝鸟为什么要飞?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鸟?是谁帮助他实现了飞翔的梦想?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精彩,他们认识到了风筝鸟有梦想、能坚持,是一只具有领袖气质的风筝,他们的思维这样有深度,其实都是平时深入阅读的结果。我们平时的阅读,一般不会提问学生能到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需要深度思考。最后,我分析到主人就是爸爸妈妈老师,他们常常给我们泼冷水,阻止我们实现梦想,当然我们成长中也一定会有燕子这样的贵人,或许是父母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同学。

智力的发展就是学生产生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思维,在不断的训练中,得以提升和发展。

3.注重课堂的生成






生成性是教学的本质特点。


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 


Lawrence Stenhouse 说“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

课堂上的生成是宝贵的课堂资源,往往能生发出新的思想,也成为课堂的高潮和亮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成,运用佐藤学的对话理论,倾听学生语言背后的声音,揣摩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往前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和深刻。

比如在执教《雪孩子》一文时,学生说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雪孩子,我追问:“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学生说因为是小兔和妈妈给了它生命,所以它要感谢小兔,所以要去救小兔子。我接着再追问:它在去救小兔子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怕火,知不知道自己会消失?”学生想了想,说是,知道。我又问,那它为什么还要去救小兔子,这又是什么样的雪孩子?进而又联系到,雪孩子可以去救,因为它化成水还会变成云,还会回来,但是我们却没有这样的特点,不能盲目救人。而这一切都是一个小问题生发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展示了很多的精彩。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不断诞生精彩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不断为精彩的诞生创造机会的过程,只有这样,精彩才能不断发生。学生的生命个体才能够得到成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才能得以发展和推进。

所以,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研读经典,走进“精彩”,才能带领学生一起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1]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201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刻意练习》(M), 2019, 机械工业出版社。[3]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 2014, 教育科学出版社。[4]刘徽.《精彩观念诞生于尊重与情境》(J),2000。[5]未知.《让你的课堂诞生“精彩观念”》(J),《中国教育报》2013。[6]百度文库。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3855郭筠筠点评







在阅读与思考中获得观念的清明

——阅读徐晓彤老师作业有感

非常幸运,和徐晓彤老师同为小学二年级老师,读着读着,有种很强烈的亲近感。

徐老师的作业行文流畅,结构严谨,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行文结构,将《走进“精彩”观念,让学习绽放“精彩”》的内容写得清楚、明白。

一、结构严谨

••••

徐老师先写“精彩观念是什么”,从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让你的课堂诞生“精彩观念”》一文及达克沃斯的观点中得出自我认知:精彩观念,其实就是学生对认知的重新构建和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这是思维的再创造。

再写为什么要产生精彩观念。

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分析教育教学的现状:

由刘徽的观点引出目前教育问题和弊病:我们的课堂往往并不缺少如出一辙的答案,却少了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精彩观念。

(二)精彩观念的产生越来越少。继续由刘徽的话引出:为什么许多儿童的智力发展在一二年级之后就慢下来了呢?为什么随着孩子的长大,精彩观念越来越少?

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人就像打碎孩子梦想的刽子手,当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成人更多的不是给与鼓励,而是给与不屑与打击,致使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好奇和创新,慢慢地失去了创新的意识和行为。

(三)叩问成人是不是有精彩观念?

作为教师,有的人甚至十几年几十年重复着同样的教学,现在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教师太少了,这样的教师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呢?

(四)学习的本质。

引入刘徽说:智力发展的本质在于诞生精彩观念。以及百度文库和《刻意练习》中表征的概念,学习本质上是不断丰富和构建表征的过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对问题的表征逐渐完整和清晰。

由此得出结论:学习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是不断产生新思维的过程,是大脑构建表征的过程。

(五)生命成长的本质。

精彩观念的诞生是学生实现学习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学生进行了个体的思考,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创造和产生精彩观念。

最后写,如何产生精彩观念。

(一)教师要提供产生精彩观念的情境,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

1.教育目标的变化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和以往的教育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和外部对学校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学习环境的四个中心: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共同体中心环境,分别进行论述。对于这些重点内容,第六次授课郝老师已经讲过,第七次预习作业也与此有关,我就不展开了。

(二)深度阅读

精彩观念的诞生其实就是智力的发展。而智力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或者渠道就是深度阅读。

通过教学《风筝鸟》的实践,提出几个问题:风筝鸟为什么要飞?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鸟?是谁帮助他实现了飞翔的梦想?孩子们的回答特别精彩,他们认识到了风筝鸟有梦想、能坚持,是一只具有领袖气质的风筝,他们的思维这样有深度,其实都是平时深入阅读的结果。

(三)注重课堂的生成。

课堂上的生成是宝贵的课堂资源,往往能生发出新的思想,也成为课堂的高潮和亮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成,运用佐藤学的对话理论,倾听学生语言背后的声音,揣摩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往前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和深刻。

比如在执教《雪孩子》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雪孩子的品质特点时,也是由一个小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生发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充分进行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的过程,展示了很多精彩。

二、学习就是不断温习的过程

••••

郝老师之前推荐过一本书,名为《暗时间》,我以为讲的就是如何利用时间,其实更多讲的是如何思考,其中有一点我印象尤为深刻:讲到我们往往会高估我们的理解,如果不温习,你所以为的理解会渐渐模糊直至遗忘。结合郝老师第六次授课,我们的第七次作业“谈教师如何学习”,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学习环境的四个中心,徐老师本篇文章也再次谈到学习环境的四个中心。在反复理解运用中,“学习环境的四个中心”这一概念就成了真概念,成为加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三、一个商榷

••••

徐老师文中有个观点,想和徐老师商榷:徐老师说,“我们平时的阅读,一般不会提问学生能到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需要深度思考。”

我们知道,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简称PIRLS)是国际上通行的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评价的比较研究。所谓“阅读素养”指的是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生活。从PIRLS的阅读能力四个层次来看,阅读要培养学生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直接推断、诠释整合、比较评估的能力。其中提取信息、直接推断属于阅读的低层次目标,诠释整合、比较评估属于阅读能力的高层次目标。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重点培养的更是阅读第一层次提取信息、直接推断的能力,比如:

A 在自由阅读时,能关注文本的基本信息;

能根据外在任务找到文本直接陈述的简单信息。(提取信息)

B 在自由阅读时,能自觉获取重要信息;

能根据外在任务获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直接推断)

所以,我以为,深度阅读不仅仅指的是不提能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相反,我们要紧扣文本,通过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达到熟练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直接推断的低层次阅读,以及诠释整合、比较评估的高层次阅读,以此一步一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不到之处,还请徐老师指正。




作者简介

徐晓彤,滨州市优秀班主任,滨州市新教育榜样教师,烟台市莱山区优秀教师。2008年有幸结缘新教育,十年后有幸走进新网师,愿在新网师中,沉潜自我,啃读经典,朝向卓越!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