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多情,所以无情 | 由网师清退无学习痕迹者所想到的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作者 | 郝晓东

审核 | 张明坤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注:这篇文章写于2013年,前天新网师公布了清退无学习痕迹者的名单,引发一些关注和讨论。故重新发出此文,以作回答。

 

“即将被淘汰出去,虽说我心里很难过,舍不得离开,但是我服从网师制度。所以,我主动退出本群。
正因为网师的严格要求,才凸显网师精神的可贵。而这种精神一年来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相信,接下来的一年,我虽然将暂时离开网师,但是,我的阅读,我的心,会与网师的每一位学员一直在一起的。
一年来,一直跟随车行天下老师的西哲课程。让我最深刻地体验网师精神,并对我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车老师的认真、执著、严谨、宽容、原则……(原谅我,词汇量有限,有所领会,却难以找到最贴切的词语)还有绿叶飘飘老师默默的支持,以及那么些优秀的群友:俊杰、小荷、佳人、绚之平淡……真希望,明年我重进网师,依然能和你们在一起,每次看到车行天下老师的授课,看到大家的发言……
学友们,我们来年再见!”
——摘自一个即将退出网师老师的临别感言
网师清群,地动山摇!
本周,网师教务处对每一名网师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核实、统计,根据规则,三百多名没有达到最低学习要求的学员不得不离开了网师。这其中有许多是曾经的优秀学员,甚至包括一些在新教育中赫赫有名的榜样教师。
我相信,许多老师是带着不舍离开的。
有一位秦时明月老师,这学期选修了我主持的《教育学经典课程》,而且及时认真地提交了预习作业。然而,由于没有达到网师规定的最低学习要求,在研讨的前一天,离开了课程群。
非常遗憾!
然而,遗憾归遗憾,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要得到网师认可、接纳是不容易的,除了提交阅读史、申请书等,还需要有网师人来推荐,如果因审核不过关导致一个宝贵的资格就此丢掉,当然遗憾。我不知道,除了网师,一线中小学教师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如此方便快捷、高端专业的学术指导和引领。当然机会也许还有,但基本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离开的不仅仅是网师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而是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失去了共同体相互的切磋、砥砺,失去了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个体很容易被世俗的生活淹没,被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碾碎。网络上碎片信息铺天盖地,各种声音喧嚣芜杂,但真正能启迪自己心智,唤醒内心灵魂的声音并不多。因此我非常理解即将退出网师者的内心感受。
不管怎样,网师欢迎您再回来!
想要出发,任何时候都不晚。
对网师来说,如果失去了围绕在真理篝火旁的“手舞足蹈”,而满足于在封闭的小圈子里互相奉承,如果放弃了对根本书籍的勇猛精进而泡在大量的心灵鸡汤中,如果丢弃了对教室的“朝思暮想”而寄希望于活在虚幻他处,如果抛弃了对自我存在的不懈追问而乐呵呵地沉浸在当下蝇头小利中,那么,网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为了主持好自己的课程,我也试着加入了一些以探讨学问为目的的学术群。结果非常遗憾,日常充斥的除了客套寒暄和各种广告,就是碎片化的信息、武断的结论乃至愤世嫉俗的抱怨等。还有的群,除了转发一些名人的微博和观点,基本就是停留在“意见”层面的聊天。要认真地做好一场讨论,总得有必要的一些共识作为前提,总得有各自充分的预习,这样才能系统,才能有深度。对网师来说,为了避免以上的不足,必定会对参与者有一个起码的“底线”要求,比如,讨论前要充分预习,一学期起码要选择一门课程,学习一门课程起码要提交一份作业(不要求一定合格),年底要提交一篇年度叙事。如果连这些要求也做不到,那么,网师对你来说也就失去了根本意义。而这,恰是网师不愿看到的。
网师何以证明自身的意义?那就是每个学员的成长。从这个角度说,网师应该是卓越教师的孵化器、加油站。
因为多情,所以无情。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尤其对于真正在做学问,把教育当成毕生使命的朱永新、李镇西老师。他们不是端坐在高等学府或科研所坐而论道,也不是为了卖弄学问,炫耀才学以追求粉丝的数量。他们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打开一扇门,希望找到一些“尺码相同的人”,然后共同在通往真理的路途中求索。大量真正的网师人也是希望如此,希望能在此点亮自己,而不是多一个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场所。
因为真诚,所以苛责。
如果失去了实实在在的啃读,失去了孜孜不倦的学习,失去了对教室的“魂牵梦绕”,也就不是“尺码相同的人”。之所以进行一年一度的资格审查,除了甄别、筛选的功能,也是对每一个学员负责,尤其对徘徊在网师边缘的同学,不啻于当头棒喝,唤醒,督促!
有的学员,加入很积极,但学习很消极;有的内心心潮澎湃,但行动漫不经心;有的学员,闲聊时很脸熟,但作业里很陌生。很多学员因为家务、工作等原因,以为虽然没有课前的预习,没有提交作业,但只要能在授课群旁听,或者补看授课记录,多多少少总是有收获的。但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正是这样一种心理,从根本上导致自己不会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写作业才是学习的真正开始!也是提升自我的核心环节!
借用怀特海关于教育的节奏的理论,网师的学习也有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三阶段过程。
在提交作业之前的学习,都属于浪漫期。这一时期内,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参与讨论、对文本进行预习批注等,对文本内容有笼统的感知、初步的了解,当听了讲师的讲解后,激发起一定兴奋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但这些理解、认知是片段的,是未经整理而不系统的,是停留在词语层面而未经实践检验的。
而写作业,是精确期的开始。在这一阶段,你要用自己的语言梳理知识,或者把书中的规律、原理应用到实践中,解释某一教育学现象,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是围绕某一概念进行深入阐发,或者是对某一文本进行准确解读等,或者是用新理念上一堂课。
许多学员都曾经历过写作业时那种纠结、痛苦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折磨,心中若有所悟,但就是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虽然写出来了,但言不达意。而严格地说,如果不能清楚地说出已理解的内容,实质还是不理解。
写作业时的“痛苦”源于新我与旧我的激烈冲突,是自身智力结构在进行更新,虽然会引起一定的混乱,但这是建立大脑“新秩序”的必由之路。
前几天撰写《教育的目的》讲义时的“痛楚”记忆犹新。要主持好课程讨论,讲师不仅需要自身透彻理解,还要深入浅出、详细而清晰地说出来,不仅要讲清楚内涵,而且还要理解核心观点对现实教育的启发,否则,说出的还是僵死的知识。为了写好讲义,又将文本通读、批注了三四次(去年主持时,已经阅读了四五次),然后再次细读了过去讲师的课程记录,在网上下载了十几篇相关论文。即使如此,在撰写讲义时,依然感觉力不从心,五千字左右的讲义酝酿了一周,撰写了两天,但还是不理想。
记得我2009年刚加入网师,参加理想课堂研课,当时正好在乡下支教,条件简陋,信息不畅,但好处是生活简单,没有干扰,能让你将思维聚焦在一点而不至于分心。每次交研课作业、撰写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时,一个下午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大脑犹如瑞士手表在精密转动,凝神静思,字斟句酌。那时上网也不方便,为了理解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琢磨,绞尽脑汁,直到写完全部作业,然后晚上到附近的朋友家发送给讲师。虽然很累,但那是酣畅淋漓的累,而不是无所事事的疲倦。
后来到了海南带队,承担了一年的研课任务,透彻地研讨了二十多篇小学的文章,从一开始用一周时间写一首诗的讲义到后来用一上午的时间写一篇文章的讲义,甘苦只自知。然而,现在回想起来,恰恰是那段艰难穿越的过程,成为我最重要的财富。那时,我穿梭在各所学校之间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研课、听课、评课是生活的主旋律。高端的研课,海量的听课,思维异常活跃,兴奋之时,我会亲登讲台实地给大学生示范上课。逐渐,我的评课不仅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也得到当地学校和教育局的认可,后来担任了五指山市小学语文课堂大赛的总评委!
其实,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除了详细批注,还和大学生反复阅读,但由于没有提交过作业,没有将其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以,虽然对文本很熟悉,但还没有内化进知识结构中成为“自动化”处理问题的武器。我在网师中,可以自由听课,比如哲学、文本解读、完美教室等,从09年到现在,旁听了四年,也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但由于没有经历研课的那种直触内心的痛楚,所以,只是熟悉了一些词语,而没有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这么多,主要是为了说明写作业的重要性。只有当知识已经内化进自身知识结构,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理论能指导实践、运用到实践并显现成果,当遭遇问题,不再将焦点聚集到“专业武器”时,就可以说,你已经度过了精确期而进入到综合期了。那么,你就可以开始新的领域,进入下一轮的三阶段循环了。
332名学员被淘汰出了网师,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这给我带来深深思考:
一方面,不要因为淘汰数字有点多,就动摇了网师卓越的标准。网师是高端的学术共同体,真正“尺码相同的人”本来就不是社会中的多数。所以,大不必为这个数字而纠结。
另一方面,作为讲师也要反思,我们是否打造了卓越的课程,是否在课程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尽自己所能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
不是所有老师都有权利批评学生,一个对教室心不在焉,对工作无动于衷,对学生放任自流的老师就没有批评学生的权利。爱人者方有责人之权,只有老师做得比学生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有权利批评、指责、教训他。
从我来说,做得还不够。虽然家务、工作、应酬很多,但这都不是理由,很多时候我们常用一个“忙”字掩盖了自我管理的不足。许多卓越之人,位置比我们高,事务比我们多,工作比我们忙,但著作等身,才华横溢,为什么?首要原因是其有超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自我的核心是控制能力,即古人所说的修身。从我来说,对自我的管理还很粗放:时间、精力还没有充分规划、利用好,情绪的管理,碎片时间的利用,事务的选择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很多时候,我想,其实完全不必纠结于“网师”这个名词,更不必纠结于网师的几条标准,而应该不断追问:
学习的真谛是什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学之道?
我们为何而学?
的确,真实的生活有时候令人感到恐惧或沉闷,但人生的精彩正在于与现实的搏杀中。否则,我们也会成为令人恐惧和沉闷的一份子而浑然不察。
——2013年9月28日于晋北忻州


目标与目的 | 要击中靶,而不只是打靶

一周观察自测版 | “网师”知多少,测测见分晓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2020年秋季招生简章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