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学生的“一切”是什么?

李镇西1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李镇西

审核 | 王小伟 李勇

编辑 | 张明坤


上周四我们公众号转载了李镇西的“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一切”是什么?这篇文章,这是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系列的一篇,另外两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今天会在这里一并转载。具体内容请点击链接:
李镇西:“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一切”是什么?“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应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分歧。简言之,这三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分别是对教育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范围界定——这个范围就是“一切”。这样理解就够了吗?我还想说得更细更具体一些。今天我先说说 “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一切为了孩子”,是镌刻在许多学校教学楼上的口号。但这里的“一切”是什么呢?或曰:“校园建设、思想领先、观念更新、文化营造、队伍提升、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品牌打造……这一切都围绕孩子的成长,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嗯,是的,所谓“一切为了孩子”,说的是我们的所有努力、所有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孩子的成长与幸福。这个答案非常完美。学校所做的全部工作,的确都指向一个目标——孩子的成长。但,答案完美却不完整。因为上述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于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上,所以“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还应该放到校园里具体的情景中去理解,去体验——台北奎山中学的操场上,篮球都是放在篮板下面的,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大陆的学校,篮球都是放在体育器材室的,还有专人保管,只有上体育课或课外锻炼时间才拿到操场上。我问校长:“怎么把篮球放在篮板下呢?”他的回答:“孩子方便。”我顿时羞愧了,人家看重的是“孩子方便”,而我们想到的是“不能让篮球丢失”。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不惜损失地方便孩子打篮球。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不怕麻烦让孩子吃上可口的饭菜。以我的审美观,国内最美的校园首推成都华德福学校——有草坪,有水塘,有修竹,有田垄,有树林,有小屋……让我惊讶的是,树上还有猴子一般灵活攀爬的孩子!我问校长李泽武:“怎么能让孩子爬树呢?”他说:“爬树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开心就让他们爬吧!”当然,为了保证安全,他们也是煞费苦心,比如在高枝上系上红布警示孩子,不能再往上爬了;在树下,堆放着沙子或放着许多柔软的轮胎。我说:“为了孩子爬树,你们费了多少心思啊!”他说:“应该的,为了孩子嘛!”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由安全地爬树。

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宁可自己辛苦也要保证学生的所有节目都展示。

2006年8月,我到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时,发现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家庭的孩子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如果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又不太方便。于是,我建议设立“开放书吧”,即把阅览室和图书室的部分书放在教学楼过道和学校的风雨操场边上,让孩子课间随时都可以看书。但是,一学期下来,书丢了不少。于是,不少老师说:“还是把书放回阅览室和图书馆吧!”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书为本”?为什么把“以人为本”叫得那么响亮,可一到行动上,却把“人”忘得干干净净?说是“一切为了孩子”,可实际上却是“一切为了图书”。当然,书籍丢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很重要。我和老师们讨论后达成共识:第一,在全校学生中征集开放书吧管理方案,集中集体智慧,让开放书吧更好地存在。第二,以各种形式在各班进行诚信教育,尤其是要将书吧的存在与每一个人的良心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每一本书都是“我”的,对每一本书的损害都是对自己的侵犯。第三,每一次出现丢书的情况,都是一次在情境中诚信教育的机会。须知最好的教育,是情境中的教育。所以,开放书吧存在的意义绝不只是提供方便的阅读,而且也提供了自然的教育情境。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就包括了不怕丢书也要让孩子下课后能够自由地读书。

也是我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男生在课堂骂英语老师了。因为不守纪律而被年轻的女教师点名批评,他竟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而且语言很不文明。在我看来,如同孩子的尊严必须维护一样,教师的尊严也同样不可侵犯。这个孩子犯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先把这个孩子请到我办公室,严肃而耐心地给他谈了整整一个中午,最后他诚恳地表示错了,愿意给老师道歉。我为了教育全校学生,决定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道歉。他犹豫片刻,表示同意。但他的“犹豫”让我想到,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哪怕是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也要考虑他的自尊心。于是,我先让他去向英语老师道歉,然后,在第二天课间操的时候,面对全校三千师生,我匿名宣读了犯错学生的道歉信。这样,既教育了全校学生,又保护了孩子的面子。在这里,“一切为了孩子”就包括了选择恰当的教育学生的方式。

我从来不否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把孩子放在正中央”“给孩子一个精彩的舞台”等理念的无比正确性,我只是担心这些口号只是写在墙上的口号,担心一旦遇上麻烦,“一切为了孩子”便成了“一切为了领导(教师)管理方便”和“一切为了不出乱子”。

当校长时,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要让“一切”只呈现于口号之中,而在现实中“一切”却变成了“没有”。

所以,“一切为了孩子”应该体现于这样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

上课不拖堂,以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未经允许不占学生自习课,以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宽容学生偶尔迟到,毕竟谁也难免会“猝不及防”;别让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久久矗立,以等待前来视察的领导、专家;星期天能让孩子进学校踢球;发试卷时,假装将不及格的卷子不经意地卷上一角盖住分数,然后再给孩子;评讲作文时需要读优秀作文,请课前先问问小作者是否同意;为了让学生在校三年有一个终生难忘的狂欢之夜,我和老师不怕辛苦把毕业班的孩子带到山里,点上篝火,在灿烂的星空下举行毕业典礼,狂欢至深夜……

上述种种,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含义。

学生的“一切”是什么?

昨天说了“一切为了孩子”,其实,紧接着一定还有这样一句话:“为了学生的一切。”天天看见,许多人熟视无睹。可我又想较真儿地问一句——学生的“一切”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早有“答案”:所谓“为了学生的一切”嘛,就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学生“健康的成长”,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为了学生“未来的人生”……一句话,“为了孩子的一切”,是说孩子成长中所有的需求 ,都是我们工作的内容。这些都对,但抽象了一些,也遥远了一些。我认为,看似无所不包的“一切”,其实就包括孩子现在每一天在学校所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当校长时,有一天早晨我到办公室,开了门锁却推不开,原来门缝里塞有纸条,掏出来一看,是一封信:“李老师,最近我手头有些紧,想向您借两百元钱……”落款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名字,但肯定是我学校的学生,因为他写了班级。当时忙着去看早自习,我把这封信放在办公桌上,便出去了。早自习结束又连着听了两堂课,课间操回到办公室,看到桌上又多一张纸条:“李老师,看到信了吧?我中午来找您拿钱,好吗?”后来我当然“按期”把钱借给了他。我向这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她说孩子家里的确比较困难;后来班主任又给家长说了这事,说这孩子“这样做不太妥”,家长也说孩子“真不懂事”。可我不这么认为,孩子肯定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他可能天真地认为校长是学校最有钱的人。在找我之前,估计也犹豫过,毕竟是找校长借钱啊!但出于对我的信任,他还是决定向我求助。

我不可能不帮他,因为在那几天,“两百元钱”就是他的“一切”

也是我当校长时,有一次上课,记得那次是讲一篇小说,学生们正为主人公的举动争论不休,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当孩子们渐渐停止讨论,而把目光投向我,等待着李老师“怎么看”时,开着的教室门外有一个人给我打手势,我一看,是学校的书记。我走到门口问:“什么事?”他说:“局长来了,说有急事。”我不假思索地说:“让他在我办公室等等嘛!我这不在上课吗?”然后我回到讲台,继续上课。

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局长果真在等我。我丝毫没有歉意,只是解释:“刚才上课呢!”他说:“当然应该继续上课嘛!我在这里等等,没有关系。”

是的,那一刻,学生的课就是他们的“一切”。

那天我去一所小学给全校老师作报告。我正很投入地给老师们讲我的教育故事,突然我听到报告厅紧闭的大门外有动静,有些吵,还有胆怯而执着的敲门声。我停止讲述,走到门边,把门打开,是两个一年级的小姑娘,手里拿着试卷。她俩哭着说要找“张老师”,我说“别急,慢慢说”,问她们找张老师干什么;她俩回我说:“卷子没做完……”说着又哭了。我说:“别哭,别哭,没做完没关系!”我让她俩把试卷给我,我说一会儿转交给你们的张老师,“我给你们张老师说说,张老师肯定不会批评你们的。”小姑娘擦干眼泪,走了。然后我关上大门,继续讲故事。其实,我知道我这样的即兴处理,不一定合适,甚至有点“越俎代庖”,但一年级小姑娘纯真的脸,让我感到如果不解决她们所遇到的“天大的困难”,就对不住眼前的小姑娘。那几分钟,报告厅的老师们都静静地坐着等我。

当时,在我眼中,孩子们的着急,就是她们的“一切”。

大概是十年前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沙发上小睡,敲门声把我惊醒了。三位女孩说想找我“聊聊”。她们说爸爸妈妈如何不理解她们,考不好就不许吃饭,还经常骂她们。说着说着就哭了。其中有一位女孩说,“有时想死的心都有了”。那天中午,我认真地听她们倾诉,然后开导她们,我还说,一定要写一封给爸爸妈妈们的信,“千万不要,千万不要!那样爸爸妈妈就知道我在校长面前告他们了!”她们说。我解释说:“我不会单独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写信的,我要给全校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谈谈如何教育儿女。放心,我不会举例的,我怎么会‘出卖’你们呢?”后来我真的给武侯实验中学的家长们写了一封公开信。一个月后,在校园又碰到了那几位女孩,她们都说爸爸妈妈“好多了”,那位曾经“想死”的女孩说:“爸爸妈妈现在不骂我了。就算我没考好,也是好好和我讲道理。

我想,当她们鼓起勇气敲开我办公室门的时候,消除来自父母的恐惧,就是她们的“一切”。

读到这里,也许有朋友觉得我太“骄纵”学生了,可能还会质问:“难道学生的所有要求都是正确的吗?”

当然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当然不包括迁就尚未成熟的孩子有时候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甚至一些纵容违规违纪行为。恰恰相反,帮助孩子的心智和行为走向成熟,正是包括在为他们成长服务的“一切”之中。

但即使是这种“帮助”也应该以尊重儿童为前提,并尽可能以符合儿童特点的方式进行。何况,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要求多,而满足他们的要求却很少。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强调尽可能以一颗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并非多余的。

伟大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育者:“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孩子每时每刻需要维护的尊严,需要解决的困难,需要满足的愿望,需要倾吐的苦闷,需要享受的快乐,需要保证的睡眠,需要获得的成功,需要免除的恐惧,需要尊重的个性,需要保守的秘密,甚至需要看的一场演出,需要踢的一场足球,需要买的一个耳机,需要吃的一份蛋烘糕……就是学生的“一切”。


往期回顾

李镇西:“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一切”是什么?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