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发展心理观,走进案例解析中 | 新网师2021春《发展心理学》第二次课程综述

184061周娟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周娟

一二审 | 马明洋 李苑桃

终审 | 刘悦

编辑 | 杨茜


摘要:发展心理学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为理解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支架。一些重要的心理发展观,如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性人格发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和成长的规律,在学习中需要理性的思考,并在具体的案例解读中,学习理论并解决当下教育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心理发展观、案例分析、运用

 


前言:背景


在发展心理学这个百花园中,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我们学习和研究发展心理学,就需要重视学习和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各派观点和理论,从不同理论的层面去理解人的发展和成长规律。本次授课,从精神分析、人格发展、历史文化的角度;从观察交往、道德发展等不同的理论中走进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性人格发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不同心理学家的理论学习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人的心理的发展,并能利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所出现的行为问题。



正文


一、学习心理发展观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大家都已了解课程的学习形式是翻转课堂。本课程学习的内容不是各位心理学家理论的全部,只是截取宏大理论框架的一部分,把其中作为发展心理学相交集的这块内容与大家分享,所讲的内容与买的书顺序不一致,以书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理解更多地呈现。

1.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他把从口欲期、肛门期到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这一发展链条连接起来。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性不是狭义上理解的性,可以理解是一种驱动力、动力或行动背后的驱动。

2.埃里克森八阶段性人格发展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关于性人格发展的划分逐步演变发展起来,八个阶段清晰将人的出生到衰老发展的各阶段表现出来。理论中对发展的任务和人格品质相联系起来,结构非常清楚,对人的一生发展各阶段任务及特点阐释地也很清楚。

3.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

班杜拉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提出观察学习和榜样学习对人后天习得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框架,将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阐释得清楚,他将观察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4.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应该走在发展区之前一段,但不要走在太前,人的生理成长成熟总是我们现实学习能力的基础。他能力的表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示出来,人的生长和成熟是逐步生长和成熟的,关键是我们针对下一个阶段孩子即将产生出来的心理能力来提前适应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在下一个阶段适应发展得更好,所以他提出人学习最佳的期限是以人生物发展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也就是在心理机能正在形成但又未形成之际进行教育,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待人的发展。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两难的问题中看人的选择,看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如何。他的理论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和六个阶段(1.避免惩罚、服从取向;2.相对功利取向;3.寻求认可取向;4.遵守法规取向;5.社会法制取向;6.普遍伦理取向)。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尽管划分清楚,给目前的哲学界、在哲学伦理方向上有很大的影响,并发展出非常多的思想,形成成熟的理论并有很多理论和他对话。但是其理论中也有不少缺点,比如他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逐步发展的,从开始的幼小避免惩罚、服从取向到普遍的伦理取向、尊重人类生命的价值、人类的公平正义等等,这是逐级发展的原则,也是向普遍道德原则发展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最终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因为人的发展不是泾渭分明,不是说发展到好孩子的阶段是固定不变,因为人生活得非常灵活,生活的环境也是瞬息万变,不同的情境下难免有不同的道德表现,如有些场合以自己需要为前提,同样的人就兼具两种不同的水平和阶段,不能以某一固定的水平来界定人的道德发展。但这个理论能帮助大家清楚的划分道德的阶段,理解人的发展阶段。

以上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从性心理发展、人格发展、历史文化的角度、从观察、道德的发展等,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的心理的发展。

 

二、案例解读分析

问题1:小学四年级学生厌学不上学,上学就呕吐,在家玩游戏就没事,家长该怎么办?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是头疼的问题。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基础性问题视角,二是舒适选择的视角。

第一,看孩子基础问题的视角。我们注意力常转移到诱发性的因素上,其实应该换一个视角看,孩子做了什么让这件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其实,孩子厌学甚至是心理问题总有原因,如学校、家长等因素。但是,找到原因与解决问题有太远的距离,很难改变,就像我们知道原因,但学校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不好改变,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选择简单策略,可以从行为角度的系统出发,为何不上学,找一些系列的行为链条,可以观察孩子,不去学校之后又怎么做,从一系列因素找到规律,设法改变行为,不变的是环境,变的是方式。环境不变,只是变了应对环境的方式。

第二,看孩子舒适选择的角度。聪明人才会选择舒适的方式而不是受罪的方式,孩子在家不上学打游戏会对未来影响,但长远的决策会非常困难地影响当下行为,当下非常困苦,远期的决策不一定能影响当下的行为选择,这对聪明的孩子没有用处。对孩子来说,当下玩手机和长远来看,他只会选择当下,问题是不去学校有许多好处,不去学校可以很自由,不去学校可以玩手机、躺在床上、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等,我们能不能让他这样做没有这样的好处呢,能不能让他在家更难受,把行为获益的好处去掉,这件事就好办了。再看,呕吐会让人把他当病人,病人一旦生病,可以吸引人的关注,我生病了可以不努力,可以做不好,不会有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这样的人,不努力就有借口了,我生病了就是自我保护的策略又是吸引人的关注。

呕吐是真呕吐,但能获得关注,获得原谅,获得舒适,获得关爱,所以这个孩子很聪明。对于孩子,不能像原来的那样,具体怎么做要从具体的环境来看。这个阶段,回到发展心理学处于童年期,重要的任务是步入社会,开始脱离家庭,学校是脱离家庭的组织,孩子要学习规则,见了老师要问好,从家庭到社会是自我分离,社会化的过程做好分化的作用。有的家长对学校环境不满意,自己做家庭教育,就如郑渊洁在家教养儿子,要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太难了。我们没有资源和强大的执行力量,还是到学校教育,各种规则,潜规则、暗规则都要学习,还是应该让孩子上学校,不要呆在家里,从孩子发展阶段和掌握知识层次来看,孩子送到学校还是较理想的选择。

 

问题2:婴儿阶段,如何帮助6个月的婴儿度过分离焦虑?

婴儿期发展的学习是下次课的重点,这里探讨一下分离焦虑的问题。分离焦虑对孩子来说非常需要的,对于妈妈也是的。对于人类来说,6个月的婴儿几乎没有生存能力,不像小羊和小鹿,没有人照顾婴儿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婴孩感知到抚养人不在身边会很担心。分离焦虑,妈妈也会有,妈妈上班也会心不在焉,正因为有分离焦虑,才会产生母子的连接,这种模式的设置对于下一代人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因为人类不希望有更多的分离。

0—1岁是建立依恋、信任的重要时期,影响到今后与人建立信任的关系。0—2岁也包括6个月的孩子,分离焦虑给孩子带来不安全的感受,处理不好会让孩子信任感降低。怎么处理,不是小朋友找成人,现在大人工作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缺失,大家都谈论了许多建设性的办法,要降低分离焦虑的感觉,建立连接,而不是被取代。连接的方法有很多,如设法增加连接,录一些声音、随身的物件,贴身的东西等,如孩子摸到你的围巾、听到你的声音的话,感觉你在身边,仍能感觉你和他的连接。回去后更要建立链接,去抚摸孩子、和孩子说话等。小婴儿需要和妈妈在一起,不要让别人替代。讨论策略从这个角度入手,许多老师讨论的方法也会对这位老师有一定的启迪。

 

问题3:幼儿园4岁男孩,各方面都好,就是行动慢要别人催,大人又是急性子,担心孩子养成拖拉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的行动力呢?

从时间年龄来看,孩子处于幼儿园中班,年龄小,从发展阶段看,不太可能有自主自控能力,中班的下学期到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才有这个能力。四岁的孩子慢吞吞很正常,因为自控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从年龄上看,孩子慢不着急,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时间解答。

从性心理发展角度来看,这个阶段是俄狄浦斯期的行为体现,俄狄浦斯期分男女两种,男性有恋母情结,女性有恋父情结。从弗洛伊德发展理论来看,俄狄浦斯期对于男孩来说,想把母亲据为己有,这时面临强有力的对手就是爸爸,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男孩在此就会向父亲学习,学习男性的强而大的力量。3—6岁孩子与父亲的冲突中父亲占优势,男孩子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男性气质,如何勇敢,如何果断,如何有力量,如何像父亲一样等。根本原因是认同父亲这样做,认同的结果就是父亲拖拖拉拉,孩子也就会拖拖拉拉,所以同性的家长更要对同性的孩子做好榜样。女孩会和妈妈有冲突,不如男孩的冲突那么直接,女孩更多的冲突是愿意和父亲待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疏远母亲,女孩会有发现爸爸喜欢妈妈的什么样子,妈妈心细会关注家庭,这里有家庭的差别,也许妈妈强势,也许是传统的母亲,女孩会认同妈妈的言行,喜欢妈妈的做事方式。如果想让孩子行动力强一些,妈妈作为主要扶养者,在行动力上要注意。

从父母教育方式来看,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人都喜欢拖延,所以有不少的可能性证明孩子将来会拖延的,背后都有大脑识别问题的偏好。如果假设要交一个学期的总结,你估摸两天写完,还有一周时间上交,你是选择先写材料还是刷刷抖音玩玩最后再上交呢?有不少老师会立刻写报告,但从普通人群比例看,先玩的人是大多数,先选择写材料的是少数。教师职业要求高,对这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人面对收益的时候,会判断问题的大小和轻重,会判断当下和未来,一个星期交一个报告得到领导肯定这是长远的收益,一些人会从当下的收益出发,偏重于获得即时的收益。为何会有人立刻动手呢,是后天的训练中,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及职业要求我们迅速完成这个作业,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抵制大脑的偏好。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拖延偏好,正如《牵着蜗牛去散步》不要看最后的结果,父母要学会引导,把时间的尺度放大一些,在规定的视角提前量或拖后量。

三个角度未必解决问题,但可以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方向。


问题4: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疏导和管教,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不会荒废学业?

这个问题大家深有体会,解决办法更为重要,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老师的许多策略办法对孩子来说不重要。心理学不是万能的,老师的身份也不是万能的,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做了许多沟通,也许最后还没达到预期,感觉很可惜,这在职业生涯都会遇到,所以要在工作中,要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越过边界,我们使了很多力,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教师不要有许多内疚和自责。哪些事情要使力能有效果,哪些事情使力又没有效果呢?有时使力还会有反作用,过于使劲的话,老师过度努力家长就不努力,所以大家要清楚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做好分内事,教书育人对学生无愧。

有些学生我们无法改变,除了管制和教育,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沟通如何合作让孩子更好地回到学校,回归学校的学习。青春期有叛逆也有无助的,他们对规则对抗会有惩罚,心理也会有底气和不足的,我们要了解孩子心理的弱势和内在的渴望,所以老师要加强管理和教育,该和家长沟通就沟通,该向校长汇报就去汇报。做到作为老师该做的,做到了就可以了。

这份爱,让我们对行为没有边界,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哪怕是孩子,都应该对自己负起责任,家长更要负起责任,大家各司其职。

 

三、课后预习拓展

请大家学习第三次课前学习

https://zhibo.chaoxing.com/6716271

  


小结


从心理发展观的角度可以帮助大家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理解和分析,今日所探讨的各个年龄段的四个问题未必通过分析就能彻底解决问题,这里只是从不同的思路帮助大家思考和理解,真正要教育好孩子可真是个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

相关推荐

【学员心声】我思我——借朱智贤的心理学理论思考自我发展

网师随笔 | 《发展心理学》第一次课后反思

网师随笔 | 第二次《发展心理学》课后反思之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