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一周观察(81)| 新网师人的微信朋友圈

郭小琴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郭小琴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五月十三日,新网师开通了视频号。

这一天,由李镇西老师首播的视频号发出后,郝晓东老师第一时间转发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天,我打开手机,习惯性地先浏览朋友圈的时候,发现新网师人已用这则信息刷屏;这一天,我在朋友圈发出这则信息后,收到的是珠串般的点赞。

部分截图

李镇西老师在新网师视频号中说:

各位新网师的学员们:新网师开通微信视频号,新网师多了一个传播新教育理念的渠道,也让更多的老师,多了一个学习和交流新教育教师成长心得的途径,这是值得庆贺的。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帮助新教育教师成长为宗旨的平台。多年来在新网师的帮助和促进下,一大批普通老师获得了成长,走向幸福。当然在新网师的学习是辛苦的,而且这种辛苦未必一定会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优秀,但是它一定会让我们在挑战自己、主动钻研和不懈努力之中发现一个卓越的自己。对于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宝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新网师视频号首播的信息就这么通过微信朋友圈快速传遍祖国大地。这不仅是一则让大众、让新网师人周知的信息,更是对有梦想的教育人通过学习,实现完整的专业发展,在实践中拥抱幸福的教育生活的理想信念的坚定。这群朝着明亮那方行走的新网师人连转发朋友圈信息时都让人觉得,大家在唱吟着朱永新老师写的“教育是一首诗”: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由此,我想到了人们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微信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以来,就朋友圈发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发,为什么发,发了给谁看,对每个人而言答案是不同的。诚然,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处境,各人有各人的认识,各人有各人发朋友圈的动机。各人如何发朋友圈,无论怎样发都无可厚非。你可以在权限设置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借此,我回味了一番我所加微信朋友中新网师人的朋友圈内容。可以这样说,他们发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就是一张很有学习价值的课程表。那里有诗意的生活,有努力的工作,有对教育深刻的思考,有对教育身体力行的实践,有对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有对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停息的探索……都是正能量的传播。从他们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中折射出的是新网师人做人之善,学习之真,生活之美,为师之伟。


01

李镇西老师的朋友圈让我感受到的是,他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的“真”是什么。李老师作为当下我国的教育名家、教育专家、教育实践家、教育作家,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无论在对教育的解读,对教育的实践,还是自己在生活与工作方面点点滴滴呈现,都体现出了学为人师,身为师范的优秀品质。让每一个看到朋友圈信息的人都有了如何做好教育人的方向感。真实做人、不断精进就是存在的价值所在。


02

郝晓东老师的朋友圈让我懂得了何为专业行走,何为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啃读经典。作为新网师的执行院长、在读博士生,他工作、学业任务之繁重可想而知,但他每天一则在朋友圈的“早安新网师”让新网师人坚信,坚持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之下,一定会收获专业成长。新网师人的领路者郝老师,除了专业引领还在用“跑步者”的毅力告诉大家何为滴水穿石,何为“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走专业发展之路才是真正实现自我的出路。


03

能够加入新网师是作为教师之幸运,因为在这里不仅是走上专业成长之路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高效途径。聚集在新网师的是一群拥有满满教育情怀,杠杠教育实践,啃啃专业学习,深深生命思考,真真热爱生活,朝向明亮那方的人。如果想见全貌,他们朋友圈的内容就是你窥到的一斑。

①冯美娣老师的朋友圈犹如我见到她的人,深邃的思想,用心的专研,不懈的思索,坚持“早安”的专业写作。呈现的都是立足实践的思考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②郭筠筠老师在朋友圈里的“早安”仿佛是和郝晓东老师,冯美娣老师有个共同的约定,他们是在就各自的学习力、思考力、写作力方面比比看,谁能坚持到底,谁能坚持在每个黎明到来的时候迎接曙光。她的文笔如人,悠然而刚劲,关键是其中折射出她对孩子们的爱是切切真真,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一起基本的教育观点—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③胡新颖老师的朋友圈,让我看到了一个活力四射很有生活情趣的阳光人;看到了一个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带领大家走上专业成长的教研实践探索者;看到了一个不是用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自家娃成长的成长型家长。

④李宏老师,既是我的新网师同学又是常春藤的书友。他是历史老师,对教育有着现实的热爱和纵横的理解,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有他面对教学中遇见问题的“今日思考”。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对一个教师而言,具有哲学思维是何等的重要。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是让一个教师走出俗套,消除职业倦怠的的基础奠基。

⑤葛占芹老师,她的美篇网名是“教育战地记者”。她用文字、视频、图片制作的“郑州啃读经典,照亮生命”的美篇其容量之大,涵盖面之广,综述之到位让人震惊,我想专业记者也不过如此吧。她的朋友圈让我感受到何为对教育的一片真情,何为一个教师本该应有的生命绽放。

⑥李苑桃老师,郑州共读时认识的小女孩,雅雅的,静静的,共读时坐在我对面,专注的,沉思的。晚会上,站到台上朗诵她自己写的诗《光影》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却是对这份职业是执着的,热爱的。朋友圈里,又让我看到了她对她班里的孩子们是深情的,细腻的。“理想课堂”在她的实践中是正在构建的。看到这样的青年教师,我是由衷的喜欢。

⑦殷德静老师朋友圈发的每一篇家访内容都把我打动到对她的敬佩。见面的时候,我告诉她,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践你做得太投入,太付出,太认真,见到你好像见到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随便问到,有公费支持你挨门串户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吗?爽朗,耿直的她说,开着我的车,加着我的油,做着我份内的工作,我是自觉自愿,乐在其中,家访行走2万公里已经是我目前的行程。中国,有多少教师像她这样做家访呢?多一个,便会多多少个健康成长的孩子和多多少个和睦的家庭!老师的真正责任不仅在课本上,更需要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如何开展家校共建在殷老师这里做出了最基本的模板。

⑧车晓义老师是我唯一将个人微信名片置放在手机桌面上的微信好友,只是为了经常很方便就点开看看,虽然其内容深奥到基本看不懂,但我还是感受到那是吸引人追随知识的一束光。那就是一个学者本应有的对事业的追求高度,和专业探索的深度。他的朋友圈内容或工作、或知识、或生活的呈现都会引发人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怕是桌上的一杯酒,户外骑车的一段路程,与新网师学员关于作业的一段讨论……车老师朋友圈的内容只有静下来的时候,用心读才能享受到那引发思考的过程。

⑨马增信老师,因为年龄相仿,我与这位老弟有着本能的同龄相惜的情感。他在新网师的努力是对我读书学习最好的激励,因为这匹老马是志在千里啊。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告诉大家“马增信工作室”在做什么,“老马微言”有着怎样新的感悟,“老马读书俱乐部”又开始了对哪本书啃读。这位马老弟三句话不离本行,三件事都是教育,因为教育是他的深爱,他硬是把别人眼里的职业做成了事业。

……

还有太多太多我的微信好友——新网师人的朋友圈内容激励着我,影响着我。恕我不能一一道来,除非出一本中文现代款的《一千零一夜》。

我只是想说,我们的新网师人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学习、思考、实践、写作的过程发在朋友圈,一则则信息犹如一个个新教育燎原的火种。很有力量,很是迷人;我还想问,这群人为何成为这样发热、有光、向上的教育人?因为情怀系教育,心中有梦想。在践行新教育理念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铿锵,每一步都是自我实现。

⑩我的朋友圈?呵呵,也算有点小个性。从小受做公安工作父亲的影响,在那个各方面贫乏,我六十年代童年的世界里,有相机拍照已是一份优越。“对事实的说明,照片就是铁证如山”成为我儿童人格教育的内容之一。于是,让照片述说事情的发生成为我表达方式的依赖。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大都是以照片为实证,以简短的文字表达着我当时的感悟与心情。四十年的从教经历也可以说是教育人生了,我以为在朋友圈发的内容应该或多或少要有点光亮,要有点趣味。我觉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育力之一就是影响。生活有趣生命就不乏味,只要生命有光,就是永远在岗。

我床头的书桌上,在最方便拿取的地方放着三本书。其中两本是我从网上下载,自己打印,A4纸装订成册的书,一本叫《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叫网师》,作者魏智渊。另一本叫《少有人走的路》,作者郝晓东。还有一本是朱永新老师著的《新教育》。这三本书是我作为新网师学员了解新教育,理解新教育,努力成为实实在在新教育人的根本书籍。我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还得在荔枝语音打卡朗读。为的是让新网师的发展史,新网师的学风和教风在我心中扎根。魏智渊老师、郝晓东老师朋友圈的内容已经成为我学习的课程。

新网师人的微信朋友圈是用来让故事得以叙述的,让岁月可以留痕的,让思想相互碰撞的,让灵魂发出共鸣的,让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广泛传播的。

发微信朋友圈吧!一片云确实可以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热爱新教育的灵魂一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可爱的孩子们。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