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娟:2022,在选择中重塑幸福 | 新网师2022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周娟 新网师 2024-01-09
「新网师2023春季招生开始,1月30日截止,点击“招生”不再错过。」

伴着2023元旦的到来,本应与虎年做一告别,却在“羊”康中迎来新的一年。经历新冠感染的折磨,方知平常日子的美好与平淡,没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似乎永远发现不了幸福的存在。

如果说,岁末阳康后感受到的幸福是被动选择的话,那么这一年所经历过的点滴事宜,则是积极有意义的选择。在主动之中感受其中的滋味,有困难、有坚持、有失意、有感激、品味各种生活的百味,也在重重挑战中重新定义幸福,重塑自己对幸福的认知:

幸福并非垂手可得,而是在相信自己,修炼自己,开拓自己、叩问自我之中,正视自我的选择,开启新的人生挑战和意义追寻。

如果这世上真的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01

选择相信自己,勇于

召回困难




人要学习相信自己,因为幸福不在苟且处,而在召回困难中。一年的网师学习,从学员到学术带头人,从课程助教到课程讲师,做出了许多角色的改变,这背后需要足够的勇气,也需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我可以吗?我能做好吗?如果做不好怎么办?……在经历前后思量的煎熬,最终跨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试试吧,相信自己。

1.从回避到挑战

今年,最大的挑战就是担任网师学前教育课程的讲师。在几年的学习中,感受到网师的各个讲师都是高专业和高水平的专家,他们的博学、严谨、细致、钻研、敬业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让我承担讲师,我行吗?我对自己的答案一直是否定再否定。去年11月19日,郝晓东老师发来消息:“《0—8岁儿童纪律教育》这本书你读过吗?网师想开这门课程,可否承担?”我回复:“郝老师,听说过但没看过这本书,不太了解!”“可购买翻一下,看是否有兴趣承担,近期告诉我。不承担也没关系,我再联系其他人。”郝老师一直在我专业发展的路上鼓励和激励我,也让当时的我心中多了一丝温暖与力量。经过9天的反复思考,11月28日晚,最终鼓起勇气给郝老师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现实的状况:郝老师,自从上次收到您的消息,立刻买了书,也充满了挑战的信心和力量,已经拒绝过,这次应该勇敢地面对自我,不能再回避了。可是,一旦回到现实,感觉眼前的生活一片混沌和错乱,单位事务、兼职教研员事务、网师学习及省级培训活动都要面对。晚上,我也分析目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除了网师学习,还有一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就是三年的“省教育家型培育项目活动”的学习,这是一个系统性学习,也需要认真面对……想想当时的我,以省群的培训学习为借口再次拒绝郝老师的邀请,心中一再纠结与矛盾,既想尽自己所能回馈网师的厚爱又一直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地退缩回避。今年,随着网师课程的升级打造,学术带头人要成为本学科的讲师,设计好课程并进行学科授课。这一次,我也调整了心态,告诉自己不能再畏缩了,任何成长都需要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拔高。最初参加网师的学习,就是为了自身专业的成长能突破自己的瓶颈。现在,围绕自己的学科,就用费曼学习法和学友们一起边做边学,开启新的课程学习!

2.从授课到复盘

人一旦说服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方向,也就更具有行动力了。一个暑期,围绕计划的课程内容,买参考书,学习专题讲座,和冯美娣、鲁正群两位老师不断沟通联系,7月20日晚,顺利地在小鹅通平台完成了课程宣讲,也开始准备第一次授课内容和课件。9月15日晚19:00,终于迎来了网师的第一次授课。虽然授课前做好了课件,准备了11334字的讲稿,但是从来没有进行过两个小时直播课的经验,心中还是很惶恐。下午下班后,在单位写好值班记录,离上课只剩下半小时的时间,把课件和讲稿又熟悉了一遍,终于要上台亮相了。在讲座中,我结合当下自身经历的案例,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理论依据中,谈到了我与托3班章怀信小朋友的交流、安慰小3班的赵若晨的思考,及到小班上课的反思等等事例。在鲜活的小故事中深入浅出地道出《评估指南》的精神要义。课后,看到冯美娣老师发来的信息,“讲得很好,娓娓道来,课非常棒,非常佩服你,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鲁正群老师也发来鼓励的信息:“很好了,从容不迫!”旺苍的辛敏园长信息告诉我,“厉害了,周园长,系统深入,值得学习”……看着大家发来肯定的信息,赶跑当初心中的疑虑和担心,在获得力量的暖流中也清醒地看见鼓励背后的不足,还要听听伙伴们的建议。于是授课结束不到5分钟,舒缓一下刚才紧张的情绪,就召集课程组的三位讲师和两位助教进行第一次授课复盘。我先进行自我评价,本次授课的不足表现在:
  • 一是钉钉的使用。原来操作过的程序,但在授课中还是没有找到互动板,没有及时看到学员在互动板的动态,一些自以为熟悉的事务常被经验所遮蔽,导致授课中一言堂较多,缺少互动对话;
  • 二是节奏的把握。授课的内容前慢后紧,在后面的实践讲解中因时间的关系仓促完成,课堂节奏未把握到位;
  • 三是语言的深入。授课中的教育改革的变化以及铃鼓使用的方法没有深入讲解到位;
  • 四是缺少连贯。在结尾处,应对下一次授课内容进行介绍,以便学员做好相关内容学习的准备,这个细节被忽略了。
如何提升授课质量,冯美娣老师对我的建议就是:
  • 一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可以在授课前试上一遍;
  • 二是活动中的对话基于真对话,而不要因对话而对话;
  • 三是一节好课会让人有行动的冲动,是教师实施的脚手架,我们的课程也希望有这样的效果。
两个小时的授课,为之准备的背后付出了无数个两小时,授课后的复盘也为今后的授课积累了宝贵的现场经验。在以后的授课课程中,我会更加注意与学员的对话,并用自身的实践案例将授课的理论深入浅出。

3.从“独角戏”到“教研会”

刚刚获得一些授课的信心,又被一则消息打回原处。9月25日,郝晓东老师在学术带头人微信群中发来了学前课程第一次综述:类似综述点击率很低,为什么?读者不关心课程学什么、如何学,关心你的课程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课程综述要向“问题解决”转变。解决大多数老师遇到的难题,解决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从课程综述,郝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授课的问题,并提出指导建议:授课,要避免传统的知识中心授课,要多创设情境,用案例式授课。上课不是教静态的“知识”,而是要把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员学会运用知识。郝老师的建议直指授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让我再次认真地去反思第一次授课的前后,并不断提醒自己调整思路,要用鲜活的实践讲述根本概念、策略方法,避免知识中心的授课。什么案例最鲜活,书中的案例固然可以,但是远没有我自身的实践更有说服力,于是在教学中,我更多走进课堂,走近孩子,捕捉我与孩子的发现与看见。2022年11月26日晚,进行了第六次授课,课程学员222527刘亮在课程打卡中记录自己的授课感悟:
今天晚上七点半准时收看学前教育第六次课程分享。……周娟老师的课程分享还是那么引人入胜,……她的课最大的特点是实例丰富,并且能跟理论紧密相连,提问互动也是非常恰当、有效的。两个小时的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我们竟然意犹未尽。从周娟老师的讲解中,我会联想到自己的工作、自己身边的孩子们,会启发我去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处理?我的处理方式对不对?带着这样的思考,课程不再是讲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学员的教研会。
确实如此,授课不是“独角戏”而是“教研会”,这是学员的需求,也是讲师授课的方向。元旦那天,杨茜老师问我:2023年,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其实,对于2023年的愿望有很多,既有工作的顺利、学习的进步也有家人的康健幸福等等。于个人而言,最大的追求就是不辜负网师的厚望,尽自己所能组织好网师学术团队各项事务,上好每一次授课,能像中学语文讲师刘恩樵老师授课一样,每次参与率和满意度都在80%以上,当然这里还需要自身不断地修炼成长。生活的幸福不会像雏菊和彩虹那样,萌生于大地,只能通过奋斗去获得。相信自己,勇于召回困难,不断尝试,便能收获到战胜小我的体验,那便是一种相信自我带来的幸福收获。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

02

选择学习坚持,不断

修炼自己




都说幸福不在于他处,而在对当下的关注,从正在做的工作中寻找意义和快乐,而不是从希望做的工作中寻求。这种关注需要静心的定力,也需要在坚持中学会修炼。从当下做起,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坚持做自己所能做的,幸福就会接踵而至。

1.优课评比,在挫折中学习

自我的坚持

这一年,在教学中最有难度的事情就是参加优课活动评比。说起上课,我从教学岗位到管理岗位已有十多年时间,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对活动组织也慢慢变得生疏。虽然平时也经常进班教学,但没有与幼儿长时间的浸润,缺少了一种关系的连接,要组织好一节高质量的活动也还是很有挑战的。十月份,县教育局下发了优课评比通知,将推选出县级优课者参加市级比赛,我决定重拾教学的勇气,参加此次活动。本次活动评比分为游戏视频和现场试讲两个环节。选什么主题,幼儿对什么活动能积极投入,什么样的活动能吸引评委眼球,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幼儿的活动现场,怎么进行分享试讲……这一个个问题都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全身心地准备。面对游戏视频,需要孩子的参与、教师的协助及视频的拍摄,而试讲活动只需要个人的充分准备,所以说录制游戏视频最有难度、最有挑战,也是我最怕的挑战环节。选好了活动主题,第一次视频录制孩子的前期经验,没有成功;第二次录制,因为要赶在周一提交比赛视频,所以利用周日的时间,联系班级老师,班级老师再联系家长,同时还请一些老师帮忙……最终在周一提交了录制的视频。视频的质量决定能否进入县级决赛的关键,我的视频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县级决赛,并准备现场演课和答辩。练习试讲,始终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其实这份恐惧还是来源于对自我能力的否定与胆怯。还好,克服焦虑的内心,查找不足再改进,一次次练习,让我在县级比赛中赢得了最高的成绩,最终在游戏视频、现场演课、现场答辩三个环节中,以园长组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市级优课评比。市级比赛,要求提高,县教研员赵主任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乌云密布,那种困顿、迷茫也在内心升起,现在又要返回起点再次考验,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平日,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总有一些力量去支持他人。但对于自己,一旦挫败,感觉当下的我弱小得犹如一粒沙土,没有根的维系,随时被风带走,心中缺少力量、缺少信心、缺少笃定。任正非曾说,

人生一切触底反弹的奇迹,不过是挣扎着撑到了最后一刻。

回想当时内心挣扎的我呀,已没有平日的淡定,多的是一份恐惧和失措,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份焦虑带来的自我否定。现在,正面临一场新的危机,如何突破难题、摆脱困境、挣脱负面情绪夹持的固性思维,需要先接纳当下的自己,关照自我,反转一下思路,思考面对困境的转向与思路,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一个词——坚持。在坚持中做着、完善着,也修炼着内心的坚强,平复好心中的恐惧,准备11月24日的市级赛课。但计划没有变化快,疫情的突然爆发,为市级评比按下了暂停键。本次优课活动的前后,感谢领导的支持和协助老师的帮忙,当然,更要感谢坚持的自己,在坚持中学习面对自我、面对挫折、面对内心的焦虑,修炼自我。

2.每周共读,在“无为”中共享团队的坚持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不仅在工作中,在网师的学术团队中,我也和学友们在共读中一起学习坚持。网师学术团队共读是为了提升团队核心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大家彼此相互激发、彼此赋能,积极投入到共读学习中。我们的团队共读安排在每周日下午17:00—18:00,从2022年6月12日开启第一次共读,到2023年1月8日共进行了31次共读,先后共读了三本专业书籍。一次、两次的坚持共读还容易做到,但是31周的每周共读,对于忙碌的幼教人来说,就是一种困难的考验,但是我们学习坚持,也做到了坚持。如果是开学季或小长假时间冲突就调整到晚上进行;如果领读的老师有特殊事务冲突,可请团队其他学友协助;如果谁不会编辑公众号,就请技术熟练的老师操作……在调整中,哪怕就三个人参与,我们也正常共读。31次的共读报道是我们共读的见证,31周的共读累积,留存在5G的文件夹中。一次,我与冯老师、鲁老师提及共读的资料,感觉这些材料的累积就是在“睡觉”,怎么将这些材料活用起来呢?冯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资料的躺平是必然,深加工得在理解和突破的基础上”。是呀,冯老师说得很到位,点到了穴位,一些“有为”的背后还需“无为”的付出,这也是一种坚持,耐得住书本的枯涩,耐得住岁月的考验,以日以年,厚积薄发。如果说,生活是一场登山的跋涉,尽管山路崎岖,但是从不放弃,因为平坦不是最佳道路,起伏才有丰富人生,这是一份坚持,更是生活的自我修炼,其中的过程才是幸福的滋味。
人生难免会有失意,不要让感性的烦恼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稻盛和夫

03

选择开拓自我,接受当下失意




1.接受线上分享的遗憾

8月8日上午,完成了新网师主办的“三县新教育通识培训”的在线讲座,经历了一次不完美的线上分享。记得那天早上,一切准备就绪,9:25左右,轮到我上场了,问了主持人可以听到我的声音吗?听到清晰的答复“可以”,接着就按照昨日的彩排进程开始分享我的讲座。当时直播的我,没有关注手机的直播效果,直到9:58分,分享结束后,我才稍稍松了口气,自我感觉应该不错吧!10:00,打开手机,看到郝晓东老师在群里发的信息“讲座者最好面对镜头”,这说的是谁呢?我讲座面对的是电脑的摄像头,也调好相应的背景,我确保我是没问题的,郝老师说的应该不是我。但是,刚才只有我进行讲座,那个时间段是我讲座交流的时间呀。往下翻看信息,看到主持人郭筠筠老师回复的内容“周娟老师之前准备挺好的,后来掉线了,重新连麦之后,没有来得及调整。”看了郭老师的信息,还是有点疑惑,不应该是我吧?接着又收到郭老师私发给我的讲座截屏,看到镜头的我,天啦,我瞬时崩溃了。讲座里的头像怎么是家里的场景呢?这不是手机的镜头显示吗?我不是用电脑操作,怎么镜头跑到手机上的呢?……一个个为什么将我打回原处,此时的我,如果有个地洞真的想钻进去。多日的准备,郭筠筠老师多次的彩排和提醒,却出现如此的场景……自己个人出错倒罢了,问题是严重影响了网师的直播效果。“实在不好意思,变成手机摄像了,不是电脑的镜头,是我的失误,影响了直播的效果……”我意识到此次直播的效果会因为我的镜头的错位大打折扣。郝晓东老师没有一丝责怪,反倒安慰着“讲得很好,课件制作值得推广”,郭小琴老师和小龙老师也给我安抚。事已至此,无法挽救,只有坦然地面对下面的互动环节吧!这次在线讲座结束了,有些沮丧和挫败,也有遗憾和不甘。虽完成了本次任务,但却是以不完美的状态结束,心中也久久不能释怀。假如讲座前不关闭手机,假如当时多看看留言互动,假如多看看直播时手机的镜头显示……但是,人生没有假如,过去的一切都是真实,记录着真实的当下,还有那个讲座中镜头出错的我。《论语》曾说:

“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他人,从自身找原因,对所做的事情能客观分析,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便是真实的成长和真正的收获。平复了情绪,接纳了状态,走出内心的窘境,也在反思此次不完美背后的原因:一是未充分重视,有了上个月课程宣讲参与小鹅通直播的经历,有些懈怠,直播前,看时间充足还接了一个手机电话,导致镜头的转化错误;二是平台不熟知,电脑、手机同时使用,直播镜头不知在哪;三是没有及时关注信息反馈,讲座中,由于不能完全脱稿,所以注意力聚焦于文本上,而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交流反馈。罗振宇曾说:

“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所以发生的事情,不管结果的好坏,先接受再反思它们的优势及不足,让经历成为最好的人生课堂,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2.接受课程学习的转变

上半年,有幸跟随刘热生老师学习了“科学学习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刘老师是一位亲切热情且务实求真的老师,在作业的批改上,更是客观且毫不感情用事。八次的作业,我只有两次获得90分,其余多数是80分,相比原先的课程作业成绩,真可谓大打折扣,有一丝挫败感。分数只能代表自己的学习现状,正如刘老师批阅我第三次作业的评语中写道:在作业书写上看到更多地展示观点,观点之下的案例(形象编码)更能推动您的思考,期待您更深入地思考。建议每次学习新知识时,能够更多地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去解读,这样更有利于您的提升。刘老师评语直指要点,也道出我学习的不足——喜欢做知识的搬运工。学习中也确实如此,正如她在《一周观察》中写道: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容易出现知道却做不到,理论与实践“骨肉”分离的情况。当理论学习仅仅停留在用“概念解读”的层次时,我们是无法在“实践操作”层次上有所作为的。就像学习开车,理论都明白,但是上了主驾驶位仍然很紧张,不知道如何操作。因为,新的理论在记忆中,眼前的实践却仍然是旧有的模式。
确实如刘老师所说,如何改进,需要从理解中活出,在实践中行动。慢慢地,我也在积极调整和改变自己,在第六次作业中,刘老师点评:总体上这次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用概念解读,而是更多地在实践中体验,非常好,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相信您会有更多的收获。在刘老师的指引下,我也调整课程的学习方式,少一些理论的照搬,多一些案例的实践。现在,再以讲师的身份反观原先自身的学习,更加清晰地明白学生如何学,讲师就应该如何教,切不能陷入自我授课的知识中心。 

3.接受亲人的离去

2022年4月23日这一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是我送奶奶最后一程的日子。奶奶今年96岁,对于她那个年代的人,可以说算是高寿了。2022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4点多,奶奶停止了生命中最后的气息驾鹤西去。当晚知道这个消息,立刻回老家看奶奶,她躺在冰棺中,那安详且富态的样子让人感觉她只是在睡觉休息,丝毫不会以为这位老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事实确实如此。闭着眼睛的她默默地躺着,再也不会睁开眼睛和我说话了。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间不太多。五年前爷爷去世,爸爸曾把奶奶接到县城,条件及环境都比乡下好,但是奶奶还是不习惯,她喜欢生活一辈子的老家,可以骑着三轮车和附近一些无事的老乡们拾牌九或聊聊天。奶奶是端午节生日,她喜欢吃粽子,尤其是妈妈包的粽子结实且有嚼劲。每次奶奶生日,妈妈必会准备许多不同口味的粽子。 记得我小时候,端午节前一天晚上,爸爸就骑着永久自行车带我回老家,我坐在自行车龙头的单杠上,六七十里的路,通常要坐在自行车上两三个小时才到老家,坐的时间长了,大腿小腿全麻了。但是,每次都有奶奶准备丰盛的晚餐,还有奶奶为我准备的艾草和彩色的绒线,所以当时的腿脚不爽很快便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的爷爷是急性子,发起脾气来很暴躁,而奶奶却是慢性子,做事不急不躁,她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没有烦恼。奶奶一生很普通很平凡。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是很自然停止了气息,没有煎熬痛苦的折磨,可以说奶奶是幸福地走了,所以看她的遗容还是带着微笑。面对奶奶的微笑,我也带着欣慰的心情,对奶奶说:奶奶,路上走好,爷爷已经在那等您,有什么事就在梦中告诉我吧!端午节我还会提醒妈妈给您准备您爱吃的粽子!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吧!——海明威

04

选择感激他人,时常叩问自己




对于一线的教育者,要打破固有的思维,需要多与他人交流对话,从中扩展自己的思路,这其中需要智者的引领。

1.感谢课题鉴定——我了解孩子吗?

暑期,进行市级课题结题,感谢鉴定组专家冯鑫主任对课题的深入指导,针对课题关键词,她问:“幼儿园的活动是追随孩子,幼儿为主还是教师为主呢?”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幼儿为本。冯主任又追问:“幼儿为本,是教师在前还是幼儿在前呢?我们课题所表述的游戏化教学有问题吗?”接着冯主任通过“光影童年”的案例,从具体活动的推进,向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追随幼儿”,希望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理念先调整,从实践出发,真正的在具体的活动中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看见孩子,因为我们的活动还是存在教师主导、高控的不足。面对儿童,我们都知道爱孩子,但仅仅靠情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爱是“对孩子的理解和认识有多深,我们就有多爱孩子。”

2.感谢导师指导——我理解文献吗?

对于学习,不光有网师讲师的指导,省群的导师也对我们的成长严要求和高标准。记得3月16日23:38,QQ群中,省师干训中心的徐伯钧主任发来消息:为何是“规训”而不是“教化”?这是上次书写文献学习的第二次作业,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的《教育与日常实践》这篇文献读后感提到的教育实践的话题内容。当时,我有些发蒙,没想到省学习群的导师这么迟还发来消息帮忙指导作业。接过“球”,怯怯地回答:“我理解的规训是规矩和控制,多了一些灌输,少了一种自主和创造。”徐主任追问:那么,理论的价值何在?教育实践“消费”教育理论,如何理解呢?我答道:教育实践“消费”理论,说明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引,但是不是完全的照搬。徐主任继续问道:“那么,教师可以兼具研究者和实践者两种身份吗?”我回答:“教师当然可以兼具研究者和实践者,而且是必须的。”徐主任竖起了大拇指并回复“赞同!”我回到刚才的话题:“徐主任,刚才的规训和教化,我可能理解反了,请您指点?”徐主任回复:“你没有理解反了,要看语境的!理论指导实践,我觉得不能谓之规训,相反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化形式!我只是读你们的文章时就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句话和你们交流,主要是希望你们理性思考一些问题。”我接着说:“谢谢您的指点,感觉读了,写了,逼着自己去思考,但是还是停留于经验的表面层面,一是个人学识有限,理解不深入;二是平时用词也比较随意不规范,这里既有个人的知识背景的薄弱,同时也有表达的欠缺,这次学习您发的每一篇论文,感受到相比我们自己书写平时参评的论文,真是差距太大了,越学习越感自己无知。”徐主任说:“谦虚了!你很认真,写的文字也深刻!”我窃喜,居然被这博士生导师看见并积极鼓励,“谢谢您的鼓励,我感觉还是停留于字面上,还是思辨不足。”徐主任继续提出要求:还是那句话:阅读C刊文献的目的是“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学习借鉴……与徐主任互道晚安后,已是12:10分了,在导师的身上,我总是汲取一种力量。不管是网师的郝晓东老师,还是省师干中心的徐伯钧主任、汤海珍老师,总是在他们身体力行的学习及实践中为我们做榜样、做示范、做引领,有他们的指引,虽是一番“折磨”,但那“痛而后快”的感觉才是幸福的真正味道!都说,幸福不在于人淡如菊,而在品味百态人生。一年的生活,有得意之事,如学术团队的方案及3月份“一周观察”的撰写得到郝老师的鼓励和认可;有退缩之事,如暑期因工作的忙碌拒绝郝老师到外地送培的邀请至今还心怀一丝愧疚,还有网师的共读,因为忙碌就推脱给同事韩青代劳,实际也是一种回避。一年中还有欣慰之事,如儿子考研顺利过关成为一名研究生,同时孩子在暑期能主动照顾生病住院的爷爷,在南京医院陪护半个月,为我和先生分担责任,孩子确实长大,也变得愈发懂事和孝顺老人了;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事,如忙于工作和学习,对家庭付出少,在爸爸暑期做眼部手术中只安心陪护两天就回归工作,一年来读的书目太少缺少理论的厚植……感慨时间的飞逝,不经意间又是一年翻篇。这一年的生活,我学会了选择——选择相信自己,在困难中认定方向,选准目标;选择修炼自己,在坚持中战胜挫折,跨越坎坷;选择开拓自己,接受生活种种挫折,积极调整;选择叩问自己,感谢智者引领启蒙,反思自我。这一年,在选择中也在追寻着幸福,在不同滋味中丰富着生命的又一年。都说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到底何为幸福,我的理解就是幸福需要努力活出,在正确的选择中把幸福变成动词,不是被动的等待与接受,而是主动地去追求和超越。一起为幸福且努力吧! 

作者简介



周娟,江苏省泗阳县幼儿园副园长,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2018年秋踏入网师,便开启新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实践。她坚持阅读,用经典书籍丰厚理论基础;她坚持记录,在公众号上时常记录自己的教育思考;她坚持承担,在多项任务中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共同体的学习中,积极追求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重磅 | 新网师2022年度生命叙事评选隆重揭晓

新网师年度生命叙事 | 合辑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作者:周娟
编辑:胡屿娜审核:王娜   宋炎红

新网师成立于2009年,全称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原名“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新教育实验旗下的教师培训机构,是面向全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

“新网师”秉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理念,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以汇聚“真正热爱教育、真正热爱学习、真正热爱生命”的尺码相同者为感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践行教师专业成长理论,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三专”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