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会玩!知名高校教授论文被质疑“切香肠”,疑似自我剽窃、多重提交,论文灌水风气何时才能休?

大珺 AEIC学术交流中心 2022-05-24

本文由AEIC学术交流中心原创,原创作者:大珺,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

近年来论文灌水现象屡见不鲜,一直存在在各大高校尤其对于材料学科,部分作者“切香肠”,把同一个研究分割为多篇文章发表或文本再循环利用,产生大量灌水论文。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孙杨副教授的多篇文章引起多位学者热议,被质疑的问题文章有四篇,其中两两相似度极高,且几乎同一时间发表,涉嫌自我剽窃。并且文章质量堪忧,存在多处问题。被学者质疑“是否是多余的文章!”


来自其中的两篇文章,其图形目录(TOC)图片竟然几乎一模一样!不禁让人怀疑其文章质量以及灌水程度。



 质疑时间: 2022年4月


 问题稿件题目及发表信息:


[1] Photoactive CeO2/SBA-15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 as efficient systems for mono-dehydration of sugar alcohols. Molecular Catalysis 2020, 487, 110844.

[2] Functionalized CeO2/SBA-15 Materials as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Aqueous Room Temperature Mono-dehydration of Sugar Alcohols.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20, 8, 16, 6371–6380.

[3] Efficient and selective aqueous photocatalytic mono-dehydration of sugar alcohols using functionalized yttrium oxide nanocatalysts. Green Chem. 2020, 22, 5333-5344.

[4] Aqueous Room Temperature Mono-Dehydration of Sugar Alcohols Using Functionalized Yttrium Oxide Nanocatalysts. Frontiers in Chemistry 2020, 8, 532.


通讯作者: 孙杨,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应用催化与计算化学研究平台团队负责人;Rafael Luque,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教师个人主页

质疑内容:


对于文章[1]关于CeO2/SBA-15功能材料的研究,多位学者提出不同质疑。



质疑点一:


多篇参考文献被质疑与主题是否有关联。如参考文献[6]中均未发现“二脱水”、“甘露醇”等词,更不用说作者使用的“二脱水”这个词了,“二脱水”一词也没有明确的含义!


图片来源:PubPeer


 质疑点二:


图表存在问题。第4页,Table 2(合成材料的结合能和原子组成(Si, O, C, Ce, Ti, S和Cl)):


1. 样品S(第一行)以二氧化硅为起始。为什么它包含碳(第4栏)?


2. 第7列中的“S”表示硫。然而,这些催化剂的制备组分中没有含硫化合物。并且在scheme 1(催化剂制备图片)中也没有硫。S的来源是哪里?


3. 结合能,值真的能用eV表示吗? 数值似乎太高了。



 质疑点三:


实验过程存在各种矛盾之处。


实验2.4。糖醇的催化脱水。山梨糖醇(或D-甘露醇, 1.0 mmol)和催化剂(2 mol% Ce/基质,根据Table 1的XPS数据)避光在蒸馏水(5 mL)的圆底烧瓶(50毫升)中混合,随后在紫外光照射下剧烈搅拌6 h(紫外灯,300 W,265 nm,欧司朗)。然后对固体光催化剂进行过滤,有时会装上耗材进行回收。滤液减压浓缩后,用GC–MS进行鉴定和定量。


1. 脱水真的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吗?


2. 圆底烧瓶(50毫升)这个烧瓶是用什么材料制成?即使硼硅酸盐玻璃对紫外 265 nm不透射。


3. 该过程的温度是多少?300 w的灯是一个很好的加热器。烧瓶密封好了吗(以防止水蒸发)?


4. 这种光转换如何判断反应时间?如果继续辐照(12 h、24 h、48 h)会发生什么?


5. 这些反应的量子产量是多少?


6.“循环利用”: 是指“二次、三次等循环利用”吗?


质疑点四:


对于C4-C6: PVA的三嗪接枝在长时间紫外照射下是否稳定吗?如何测试C4-C6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关于使用惰性气氛(氩气或氮气)的报道。


 质疑点五:


共同通讯Rafael Luque,为所发表期刊"Molecular Catalysis journal"的主编。(该作者在之前文章中就曾遭到质疑:“论文仅28天就接收,某刊主编被质疑操纵评审,靠关系发稿后嚣张回应:看不懂就别说话!”


图片来源:PubPeer


质疑点六:本文报道了六种催化剂化合物的合成,其中三种也由同一组作者在另一篇十分相似论文中报道。编辑时间线显示,这两篇论文在非常重叠的时间段内被审查。



例如,相似的这篇论文中图5的三个图(a)-(c)与本文中图4(a)-(c)相同。还有更多的类似的数据。质疑者提出:请作者解释一下,这是不是一份多余的文章?


图片来源:PubPeer


另外,该作者的另两篇文章也被质疑,几乎同一时间提交,且内容存在重叠。


图5:Green Chemistry / RSC (2020), doi: 10.1039/d0gc00914h, 提交日期: 2020年3月13日。


有九张重复出现在图1:Frontiers in Chemistry (2020), doi: 10.3389/fchem.2020.00532, 接收日期: 2020年2月7日。


同样,Green Chemistry期刊论文的图2中有三个图似乎也出现在另一篇论文的图3中。并且大多数共同作者都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PubPeer



在学术领域,自我剽窃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但自我剽窃往往很难判断。因为研究人员有正当的理由将已发表的数据内容重复使用到新的论文中。


而且,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自我剽窃术语自相矛盾,因为根据剽窃的定义,主要指使用他人的作品,而不是自己的。也有学者认为,自我剽窃只涉及学术不诚实,但不涉及知识盗窃。


究其背后,归根结底四个字“压力所迫”。学术界的浮躁甚至腐败、高校论文与职称高低死死绑定在一起、各种考核、毕业要求、刷业绩等现实原因,导致大量论文灌水、成果拼凑、讲求“短平快”等现象。


对此,同行们通常不赞成这种自我剽窃的行为,“自我抄袭”也算抄袭!论文中涉及之前研究,应按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规范引用。


参考来源:

[1]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4AFF1D80407C49CA397F9F0963BB86#12

[2]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2173D5CA60FD8C71134D4B9283C78D#4

[3]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02EC2FB28CEFA9E7D4AC30B57CFEC5#2

[4]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D6870CD3F319C39D0AFC2E886A2369

[5] https://gr.xjtu.edu.cn/en/web/sunyang79


 阅读推荐:
1、免费获得EI论文投稿名额 | 第三届“AEIC最受欢迎青年学者”活动开启!
2、【期刊推荐】欲投从速!IF 4.157, JCR 2区,年发文量1500+,审稿快,两个月见刊
3、最新!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洞察学术,追踪动态,欢迎关注AEIC
↓↓↓
内容校对:大勺子
版面编辑:凌   越
版面校对:饭   饭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大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点亮“
好人论文一稿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