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斯卡最佳影片丨《月光男孩》:突破常规的黑人电影

2017-02-27 青年电影人的 开拍学院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于美国时间2017年2月26日晚举行。突破常规的黑人电影《月光男孩》获八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导演: 巴里·詹金斯

★主演:艾利克斯·希伯特 / 艾什顿·桑德斯 / 崔凡特·罗兹 / 娜奥米·哈里斯

★奥斯卡8项提名:

最佳影片(获奖)、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获奖)、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获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配乐



《月光男孩》在“奥斯卡前哨”金球奖上的成绩很吊诡,六个提名五个落空,但却在最后关头一举拿下了电影类最佳剧情片奖。它跟《爱乐之城》一样具有很强的话题性,但又不完全因为它是黑人电影,毕竟,本届奥斯卡还有《藩篱》、《隐藏人物》等讲述黑人故事的影片无人问津。更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竟也与华语电影有着意想不到的姻缘。


风格:对王家卫迷弟式的模仿

非裔导演巴里·詹金斯成为铁杆影迷,要归功于英国《视与听》杂志——少年时代的詹金斯在该杂志的引导下,喜欢上了亚洲新浪潮电影。他那时总是花光了身上的钱去,租了大量亚洲电影没日没夜地看。一次偶然,他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了昆汀·塔伦蒂诺介绍王家卫《重庆森林》的视频,看完《重庆森林》后,他震惊了,他完全被这部隽永又暧昧的小品击中了,尤其是片子里梁朝伟玩飞机的那场戏,詹金斯还把《花样年华》视作无法逾越的经典。



昆汀介绍《重庆森林》的视频节目,让詹金斯认识了王家卫作品。


所以在《月光男孩》中,你能看到大量王家卫电影的痕迹:


开场不久后,黑人少年们踢足球的戏份(《春光乍泄》);


主人公卧床休息与独自在家中吃饭的镜头(《春光乍泄》);


最后一场戏中,塞隆倚靠在凯文肩头的镜头(《春光乍泄》);


深夜餐馆里塞隆与凯文的重逢戏份里,欲言又止的言谈与暧昧的眼神与表情(《蓝莓之夜》);


《月光男孩》中甚至还出现了《春光乍泄》中出现过的歌曲“Cucurrucucú Paloma”。导演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也带有王家卫的味道——塞隆的母亲宝拉站在走廊中直面镜头呵斥塞隆,这是一个以每秒48帧拍摄的王家卫式慢镜头,且先后出现了两次。

这是导演詹金斯在临拍前最后一分钟的即兴发挥,可见王家卫对他的影响有多深。


《月光男孩》的影片结构是三段式,讲述黑人少年塞隆在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年龄段的遭遇。三个章节分别命名为 :“小个子”(Little)、“塞隆”(Chiron)和“小黑”(Black)。詹金斯承认,三段式的电影结构,是向台湾名导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借来的,《月光男孩》第三段里那场简餐店的重逢情节及运镜,正是模仿了《最好的时光》著名的第一段“桌球室”戏。 



故事:寡淡的黑人男孩成长赞歌

《月光男孩》改编自导演的好基友塔瑞尔·麦卡尼的戏剧剧本《月光下的忧郁黑人男孩》,故事很简单:塞隆生长于迈阿密自由城破败的黑人区,母亲是情绪不稳定的瘾君子。糟糕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下,他误打误撞,结识了当地贩毒团伙的头目胡安,并与他建立起了一种类似父子般的情谊。与此同时,与少年伙伴凯文之间模糊的同性之情,因一次校园暴力事件及其后续,牵绊了塞隆十年。


剧本谈不上非常优秀,但却独特且深沉,在詹金斯考虑把它拍成电影之前,它一直因为“复杂”的结构而无法被搬上舞台。《月光男孩》成片中,故事线极为简单与清晰——一个生长于贫民区的黑人同性恋男孩成长了。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问你,这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时,你可能会一时哑口无言,因为剧情太寡淡了。如果抛开同性恋与黑人的噱头,这电影就讲了一个内向男孩前半生的遭遇,他长大成熟了,并且,在片尾看上去是所谓不忘初心的。他的成长被导演用三个片段表现出,且每到主人公生命中的关键结点时,每当他即将陷入迷惘或是感受到人生的况味时,电影就黑屏了,继而进入他人生的下一阶段。


导演想表现的,就是三个塞隆的三种状态,牵引着这三种状态的,就是一颗纯净的心灵,一具深情的灵魂。回望之前那些曾浮上水面的黑人电影,《为奴十二载》关注的是废奴制之前的阴暗历史;《白宫管家》审视了半个世纪来黑人争取平等的心路历程;《猜猜谁来吃晚餐》,则探讨了凭自身努力进入上流社会后,依旧遭到白人歧视的问题;还有反映南北战争中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兵团——马萨诸塞州第54团真实事迹的《光荣》。这部电影不像这些黑人电影那么苦大仇深,而像是一首关于成长的赞歌。



再让我们来看一看《月光男孩》的关键词:黑人、同性、毒品、底层。在脱离了黑人种族遭受外界压迫这一陈旧母题后,影片将情景设定在一个纯粹的黑人社群里,塞隆遭遇的同辈霸凌来自于群体内部。而影片中展现的社会问题如吸毒、单亲家庭、同性恋、贫困等则具有超越种族的普遍性。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在“白人电影”中常见的寻觅自我身份认同的成长故事。


《月光男孩》的可贵之处相当明显了——黑人电影创作者们终于把目光关注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上,而不是一如既往地纠结于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地去嘶吼与呐喊。当然,导演也很聪明地规避了这个问题:我们在电影里只能看到黑人演员,那是个纯黑色的世界,几乎没有白人存在。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争议:因政治正确而被高估?

最普遍的观点是,过去两届奥斯卡得了“白化病”。在推特上,“奥斯卡好白”之类的话题几度上了“热搜”,美国上上下下都在谈论奥斯卡对黑人不公平这个话题。不久后,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公开抵制奥斯卡,认为奥斯卡的投票会员对黑人存在种族歧视。接着,黑人导演斯派克·李跟进,称受够了“百合般纯白”的奥斯卡:“连续两年,20个白人演员,一点有色人种都没有。难道我们不会演戏吗?”


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得知后都对这件事发声了,他用外交辞令回应说:“我们真的让每个人得到公平的机会了吗?”


终于,在2016年1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没能顶住舆论压力,为此颁布了一项五年计划——致力于加强学院成员的多元化,在管理和评选环节加入更多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委员。此外,学院还改了宣布提名的流程,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宣布活动没有邀请媒体出席,不再电视直播,换成了11个以前的提名者宣布提名的视频(视频会发布在奥斯卡官网上,声画谜之不同步)。


一年后,有了经典的一幕——2017年1月举办的金球奖颁奖礼上,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台上振臂高呼,称赞其多元化带来的美好:“好莱坞到底是什么?就是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当然了,梅姨说这话,也是因为今年能坐在各类颁奖礼台下的黑面孔是极多的,诸如《月光男孩》《藩篱》《隐藏人物》和《爱恋》,它们都取得了极佳的口碑,黑人群体可谓百花齐放。


《月光男孩》或许是这几部中品相最好的,但恐怕也有被高估的嫌疑。但我们也无法确定“打好政治正确牌”在当下的美国电影界是否真的那么有用。
回望类似题材的电影,《我美丽的洗衣店》对种族、家庭和社会失业问题的横断面式呈现,《不良教育》(2004)对于青少年同性恋情欲的刻画,《天佑鲍比》(2009) 对于宗教压迫的申诉……可以说当欧美影片对白人同志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多角度展现时,我们几乎听不到黑人群体、拉丁裔群体等少数群裔的声音。这恐怕也正是《月光少年》对于美国影坛的意义所在:让一种表现力不足的群体,借以一部艺术水准不错的作品,得以发声。这恐怕也是《月光男孩》得到外媒一致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政治正确”与作品间的关系呢?有趣的事,在近两年的美国,“政治正确”这个词,似乎变成了知识分子们心照不宣的事实,多数时候,人们对他缄口不谈,甚至默许它成为了一种根本不需再多谈的常识。所以一些力挺本片的评论的主要论调,是号召人们不要拘泥于对电影题材的探讨,而尽可能地发现电影在影像创作上值得称道之处。当然了,对于还算是新人的巴里·詹金斯来说,他在影像方面的确做得干净又大气,在国家影评人协会与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上,该片都获得了最佳摄影奖。


但假如我们把影片中的所有主人公都换成白人,这部影片还会在颁奖季有这般的成绩吗?换言之,评论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时,是否题材选择已无意中为其增加了分数?


因而,不能否认《月光男孩》在重现少数族裔和边缘性别群体方面,带有其标新立异的意义和勇气。虽然今年的奥斯卡搞出了一个大乌龙,但是最终《月光男孩》还是斩获最佳影片,或许这也是再一次肯定了这部影片在少数群族裔和边缘性群体方面做出的贡献。


最后,附上本届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微课报名 | 听电影——用声音让电影鲜活起来

课程辑录 | 后期美术不简单


鲜货丨游戏改编电影大有可为?




关于开拍学院


开拍网(www.kaipai.com)旗下

助力青年影人成长的学习型社群

官方网站:www.kaipai.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