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神共奋读红楼:薛宝钗究竟是大气女,还是心机婊?

2016-10-12 人神共奋的李刚 人神共奋

薛宝钗的悲哀在于,她明明是个大格局的人,却往往靠些小心机的事来改变处境;

明明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只能在大观园中坐等“金钗雪里埋”的命运。


1

有些红学家研究《红楼梦》很让人佩服,比如说,你想过吗,《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作为全书四大主角中的王熙凤和薛宝钗,这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表姐妹,竟没有直接说过一句话。


研究者对这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作出的解释是:按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本意,在黛玉和宝钗之间,王熙凤是黛玉的最铁杆支持者,因为一旦宝钗嫁给了宝玉,将严重威胁到王熙凤当家的地位。


所以这形成了这样的格局:王熙凤想,我不说话,我说等着你先出错,好抓把柄;宝钗想,我就不说话,我就不多事,我就不给你这个机会。


对于薛宝钗这个角色,读者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我称之为“大气论”,认为宝钗格局大气,安份守已,处处为他人着想;另一种我称之为“心机论”,认为她的心机很重,表面温和无争,背后经常耍小手段。


事实上,宝钗从打酱油的亲戚,到荣国府的核心人物,经历了相当多的明争暗斗,只是曹雪芹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的褒贬,而是通过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2

说宝钗不多话、不多事,其实并不准确,她只是在众人面前出言谨慎,但私下里,她不但话不少,而且常常主动揽事。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的众小姐结了诗社,史湘云是个爱热闹的人,主动要求做东。


宝钗立刻想到了一件事,但她没有当众说,而是到了晚上,请湘云到自己住的蘅芜苑来,提醒她这件事:


作东是要钱的,你一个月的零花钱够吗?你是打算回家问婶婶要呢,还是在这里要呢?


同样是四大家族的小姐,史湘云的境遇与宝钗相差大了。因为父母早亡,跟着叔叔婶婶过,手头很紧,婶婶还经常让她接一些针钱活贴补家用。


这些事情,甚至连她的姑奶奶贾母也未必知道,但宝钗却一清二楚。


听了这话,史湘云也“踌蹰起来”,宝钗随即抛出了自己的方案:有人送了几斤肥螃蟹到自己家,正打算请贾母和王夫人吃蟹,只要再添些果碟,就可以把这两件事情合办了。


我之前写过林如海帮贾雨村的故事《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对待一个贱人的求助?》,这里又是一个关于如何帮助别人的例子,宝钗的这个忙帮得“举重若轻”,既解决了湘云手头紧的问题,又不伤她大家闺秀的面子。


这段情节,显然有两种理解:


支持“大气论”的观点认为,宝钗以诚待人,既能体察别人的困难,又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大度宽厚的大气作风。


支持“心机论”的观点认为,在贾母的心中,黛玉本来是亲过宝钗的。宝钗拉拢湘云,意在贾母。


证据也有,湘云后来果然把这件事告诉了贾母,贾母在书中,第二次夸了宝钗,相比第一次的夸奖,这次夸奖有凭有据,入情入理,大大地提高了宝钗在贾府的地位。


到底是心机重还是格局大呢,我们接下去再看。


3

宝钗是个很讲道理的人,一贯给人冷静、明智、可靠的感觉。


但有些时候,她的“道理”却理性得有点可怕。


第三十二回,王夫人的贴身丫环金钏跳井死了,原因是宝玉跟金钏说了些亲热的话,被王夫人撞见,触动了她自己的心结,大怒之下,将金钏赶出贾府,金钏性烈,含冤跳井而亡。


王夫人之前对身边人不错,出了这种事,有点慌张。而大家心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竟然没有人敢去安慰她。


只有宝钗一改平日的本分形象,主动去跑去探望王夫人。这也没什么,只是她安慰王夫人的话,却实在有点让人心寒。


宝钗明知金钏是怎么死的,却说“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


如果说第一句话是缓和气氛的场面话,那第二句话就有点荒唐了:“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失了脚掉下去的。”


而第三句话就更冷酷了:“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支持“大气论”的观点认为,既然是劝慰别人,当然要从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说话。薛宝钗是个非常理性的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多想无益,不如从现实的角度,想想如何收拾残局。


支持“心机论”的观点认为,宝钗再一次的主动出击,不过是为了争取王夫人的好感。这些混淆是非的话,不但性格与宝钗相似的袭人说不出口,就连王熙凤也未必说得那么振振有词。


所以说,冷静的另一面是冷酷、理性多走一步就是无情。


4

历来支持“大气论”者最喜欢用的证据就是“钗黛和好”这个情节,但“心机论”者认为恰恰相反。


事情的起因是大家玩行酒令游戏,黛玉不小心用了《牡丹亭》里的一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牡丹亭》是当时的小黄书,官宦人家的小姐看这种书就像上“草榴”一样,是相当严重的事。当时大家游戏玩得太嗨,都没有留意,只有宝钗记在心里。


过了几天,宝钗私下里旧事重提,把黛玉吓得直求饶,宝钗乘机进行了一番“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教育”,既大义凛然,又语重心长,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


支持“大气论”者说,从这一章起,黛玉认为自己以前错怪了宝钗,说明是宝钗的光明磊落的言行,最终感化了黛玉。


但“心机论”者认为恰恰相反,宝钗你自己也看过小黄书了,还拿来要挟别人?心机婊无疑!


“大气论”反驳“要挟”一说,行酒令游戏那么多人都在场,宝钗只要随便放出个风声,大家回想起来,黛玉还不身败名裂?宝钗现在的处理方式,恰恰是“治病救人、不计前嫌”。


5

不管是“大气论”还是“心机论”,至少有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宝钗有着同龄人没有的老成。


但至少有那么一刻,在一个没人看见的地方,宝钗也会变成史湘云那样天真烂漫的少女。


那是《红楼梦》中一场与“黛玉葬花”同样有名的情节,叫“宝钗扑蝶”,在书中的第二十七回。


那是暮春四月的一个清晨,宝钗去找黛玉,一路上满园花枝招展。


她看见一双玉色蝴蝶,一上一下迎风翩跹。


也许是这春色激起了宝钗压抑内心的少女之情,她蹑手蹑脚地追着这对蝴蝶,直到池中滴翠亭上。然后,她就撞见了一对私会的下人。


宝钗瞬间回到了现实,她怕别人忌恨自己坏了他们的好事,但“料也躲不及”,于是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撒了一个谎:


大意是说,刚才我看见黛玉在这儿的,刚过来就不见了。(我什么也没看见,她看见了)


这个变化来得太突然了,宝钗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秒变成了宫斗剧里的甄嬛娘娘。


这一段,历来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就算是支持“大气论”的观点,也承认宝钗耍了阴招,至少在潜意识中,她是挺恨黛玉的。


6

最后说说我对宝钗的看法吧。我认为宝钗的大格局和小心机,是她性格中的相互转化的两面。


面对贾府的芸芸众生,她有让众生佩服的大格局;面对那些关键的人物,她有自己的小心机。


面对与已无关的事,她的大格局让她冷静豁达;而面对威胁到她的人,她觉得只要耍些不被人识破的小心机,才能让自己获得安全感。


当然,如果跳出贾府这个局限的空间,跳出红楼梦这个特定的舞台,如果是生在今天,宝钗完全可以有另一种人生。


在王熙凤生病,探春当家的那段时间,宝钗有一番话,就充分表达了她对管理学的理解。


如果在今天,最适合宝钗的舞台,绝对不是贾府的少奶奶,而是薛氏家族企业的CEO。


在这个位置上,王熙凤没有她文化水平高,没有她的战略眼光,黛玉没有她的理性思考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探春没有她的知人善任和亲和力。


一个人的能力总需要一个适合的位置,要不然,有句话怎么说?不在沉默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薛宝钗的悲哀在于,她明明是个大格局的人,却往往靠些小心机的事来改变处境;

明明博览群书,却要认为女孩读这些书没有用;

明明是薛家唯一能支撑大局的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胡闹,将家产败光;

明明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只能在大观园,坐等“金钗雪里埋”的命运。


(本文为“人神共奋读红楼”系列第五篇)



近期热文


人神共奋读红楼:不用撕逼就把架吵赢了,才算真本事


内向性格: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为什么钱锺书写婚姻写得绝望,写友谊却无比真诚?




每周两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