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渝的匠心——訪國家一級美術師、雕塑家滕文金先生

2017-06-02 今日華人出版社 今日华人CLUB



滕文金先生個人簡介



1937年3月29日出生於山東萊州,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1984年來深圳工作。曾任廣州文化局雕塑工作室、深圳美術展覽館創作員,深圳雕塑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協會會員、中國一級美術師。作品有深圳蓮花山《鄧小平》青銅塑像、銀湖賓館《迎賓圖》大理石雕刻、深圳圖書館《上下五千年》木雕等。雕塑作品近400件,主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展覽公司,以及美國、德國、新加坡、加拿大、日本、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收藏。





滕文金先生是國家一級美術師、雕塑家,他一生雕塑了許多代表性作品,有的成為了一個城市的標誌。但之於他,每件作品都同樣重要,因為,他認為可能需要一輩子的積累,才能體現個人藝術成就的。所以,他不忘初心,並有着一顆至死不渝的匠心,體現為他澹泊名利、潛心創作、持之以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掌聲與讚揚聲中,他反而心靜如水


循着蜿蜒的登山道,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帶着崇敬和懷念,筆者再一次來到深圳蓮花公園山頂廣場,瞻仰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雕像。


【 蠶神 】,黃楊木柔細光滑,適合做女性,材質:黃楊木,規格:8.5X9.5X19cm


他,身披風衣,器宇軒昂,表情從容;他,大步前行,步伐堅定;他面向南方,滿含希望。襯着背後的松柏,格外醒目。順着他的目光遠眺,是大鵬展翅的市民中心,整個深圳中心面貌盡收眼底。1979年,他在南海邊畫下的這個圈,見證了深圳特區的崛起。這座鄧小平雕像,也成為了深圳的標誌之一。

有這樣一句話說:“深圳人不知道滕文金的多,但不知道蓮花山鄧小平像的很少。”這座鄧小平塑像正是出自於國家一級美術師、雕塑家、原深圳雕塑院院長滕文金先生之手。這座塑像重6噸,主體塑像高6米,誕生歷時7年、選址歷經10次,從設計,到製作,到最終樹立,整個過程,可謂“歷經曲折”。對此,滕文金先生也是最有發言權的。

第一,關於選擇“走”這個姿勢,就經過了多重考慮。首先是聽鄧小平的家人曾介紹說“老爺子走路特別快”。其次是他回憶起《赫魯雪夫傳》中的一個細節——赫魯雪夫問毛主席:“你將來接班人是誰?”毛主席就說:“你看,邊上那個,走路最快的,比較矮的那個。”毛主席早也看上了鄧小平“走路快”這個特點。另外是他還聯想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時說過“改革開放的步子要邁大一點”。就這樣,將鄧小平走路快的生活習慣與他的政策統一起來:步子要大,而且要快。


【 精衛填海 】,精衛鳥是太陽的女兒,我取其變化的過程材質酸枝,材質酸枝,規格:13.31X16.25cm


第二,關於鄧小平的面部表情、精神狀態,細到衣服的一個褶皺都反復推敲和求證過。當時滕文金、白瀾生、劉林、楊金環四位雕塑家全被集中到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一起創作。在雕塑過程中,隔一段時間,雕塑家們都會拍照拿給鄧小平身邊的人看,細心聽取建議,一點一點敲定,直到滿意為止。

第三,滕文金先生認為,就如同音樂一樣,雕塑作品也要慢慢品,所以藝術家創作時要有一定的感受和解讀,才能讓人透過藝術作品關注到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力量。“例如鄧小平雕塑,要表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主題,他‘走’出去的這一步就是實踐,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邁出的這一大步,是走對了的。”滕文金先生解釋說。

2000年11月14日,恰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20周年,鄧小平塑像終於在蓮花山上立了起來。這一天當中有十多萬人去瞻仰,此等盛況是史無前例的。塑像揭幕前三天,滕文金先生一直在蓮花山上待着,他遇到了很多前來“朝聖”的人:他們有老華僑,他們說沒有改革開放的主張,他們就不可能回國、投資;有外國友人,他們感謝改革開放,讓他們有機會來到中國工作或學習;還有來自江西革命老區的老太太,她說改革開放讓她家裏建起了新房……


【 女媧補天 】,“沒有大智大勇,不帶一點瘋狂,可是她不能不令人驚歎。”女媧能補天,我們呢?,材質:海南江香:規格9X9X66cm


這些來自各行各業、五湖四海的感言,是對他們多年的堅持最好的肯定,讓滕文金先生感慨良多。然而,面對掌聲和讚揚聲,他卻心靜如水。當初,鄧小平塑像在上海最終製作時,他都不曾放下工作去簽上自己的名字。直到今日,他都說:“我從來沒把鄧小平塑像作為我一生標誌性的作品。從我自己角度看,任何一件作品都是重要的。藝術品不在題材大小,而在能否真實地傳情。”


  

雕塑是靜止的,但藝術作品應該是有靈魂的


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說,“應物斯威,意物吟志。”這句話意思是,見到外界事物,觸發了某種思想,於是借助描述外界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以物言志,中國文化傳統表現手法之一。

《棄兒歸來》就是以物言志的代表作,是1972年滕文金先生在廣州動物園體驗生活時的作品。那一天閉館後,飼養員告知他撿到了一個棄嬰,七八個月大,男孩。小身子被仔細地包了七八層衣服,顯然是母親怕他受傷。大家議論紛紛,有說送福利院的,有說想收養的,也有說去找他母親的……“聽到這我的心立馬‘咯噔’一下,那個年代,一個母親因為養不起下了多大決心才丟掉親生骨肉,如果再把孩子送回去,那母親又會是什麽反應呢?我能體會到她不捨、不忍又無奈的心情。”於是,他根據這件事創作了這件雕塑,雕的是兩只猩猩,大猩猩看到小猩猩回來,不忍拒絕又茫然無措的深情。作品在廣州展出時,據說有人還看哭了。


【 氣壯山河 】,因為我用水噴過它,它再次見了我,就這樣向我示威,規格:14.5X5X12.5cm


這就是藝術作品的魅力,它有別於文字,不可能準確地表達出來,但一定能給人以啟發、聯想和感受。藝術作品是靜止的,正因為賦予了它創作者的意念,才變得有了思想,有了靈魂。滕文金先生始終相信:藝術作品是時代的風雨表,藝術家離不開時代,而總能把時代帶給他們的感受,通過作品傳達出來。這也是滕文金先生所追求的藝術理念,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他對時代的感悟,也引發人們深思,反映時代的風貌。

城市需要物質來豐富,更需要藝術來裝點。滕文金先生在特區建設之初便來到深圳,《撫愛》《大象家族》《迎賓圖》《上下五千年》等等傑作,給這座新興城市添上了藝術之花。《撫愛》,是他在深圳的第一件作品,也是當時深圳唯一的雕塑。雕刻的是一隻大長頸鹿照顧小長頸鹿的情景,原深圳市長黃施民在香港的美術雜誌社看到這個作品,問滕文金先生“《撫愛》是什麽意思”,他回答“是關愛第二代的意思”,黃市長立刻想到“我們搞經濟特區不就是為了第二代麽”。有人對他說“我來深圳就是覺得這件作品太美了”。是的,人們不一定理解它的內涵,但起碼他們覺得它很美。


【 棄兒歸來 】,棄兒歸來了,但養不起,又親又無奈,前景茫茫,規格:12X6.2X14.5cm


滕文金先生有一件雕塑作品,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雕的是一個馴馬師從馬上摔下來的瞬間,桀驁不馴的馬,手執馬鞭不服氣的人,很顯然這次又失敗了。“古人摔過多少次,才馴服了野馬。”他介紹說,“就這個時代來說,要創新就不能怕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懈堅持,總會成功。這個雕塑是根據華為老總任正非的創業故事創作的,他在深圳起步,一路失敗遇挫,一路成長,才有了今天的世界500強企業。”他相信,從這個雕塑中,人們定能感受到這股“不服輸”的幹勁。



生命不止,匠心不渝


1979年,滕文金先生首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示動物雕塑作品117年,飽含生命力、人工與天趣合二為一的作品,讓人們耳目一新,在藝術界亦得到了廣泛好評。“形神兼備,高度概括”,吳作人給予了很高評價;而李可染則惜語如金,“大氣”二字再合適不過;江豐說他“使雕塑走進室內,為雕塑開闢了一條新路”。而滕文金先生自己,內心卻十分澹然,“雕動物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是時代造就了一位傑出的雕塑家。


【 沉醉於夕陽 】規格:177.5X90.5cm


“我,13歲之前是農民,21歲前是工人,1958年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此後便一直從事雕塑。”這是他自己人生經歷的概括。1964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廣州雕塑院,事業之路剛剛鋪開,就遭遇了十年“文革”浩劫的洗禮,後在1970年被對口下放。人體模特在“文革”時是被禁的,他也一度失去了方向,曾嘗試創作山水畫,但臨摹了幾張後,始終覺得不能“言盡心中之意”。

1972年,在陪孩子逛廣州動物園時,各種各樣“裸體”的動物,一下子打開了他的思路:“霍去病墓的牛、馬和老虎等動物,頤和園和天安門的石獅子,自古以來,動物雕塑一樣可以傳情,以物言志,效果甚至更佳。”於是,他便一頭紮進了動物的世界裏,曾在動物園一待就是三個月。和它們朝夕相處,漸漸地就產生了感情,它們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種情感表達,他都觀察入微。

是動物們,陪滕文金先生度過了最艱難的文革歲月,讓他找到了出路。在緊張的氣氛下,他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批鬥壓力,一方面又要應付日常的工作,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完成雕塑創作。“常常開完會都是晚上十點多了,我還是照樣幹,因為雕塑是我最大的娛樂和享受。經常做到淩晨四五點,手都酸痛不已,仍然陶醉其中。”展出的百餘件木雕作品都是他業餘時間完成的。然而,他也因為長時間站立創作,導致身體勞損,而留下永遠的傷痛。這份執著,難能可貴。

“我遇到了一個好愛人,我做什麽她都支持,他從來沒反對過。”回憶整個藝術生涯,滕文金先生最想感謝的人就是太太喬紅女士。太太是他的同學,比他大兩歲,也是一位雕塑藝術家,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陪他走過一路分風風雨雨。二人相濡以沫,情比金堅。


【 鞠躬盡力 】規格107X76.5cm


之前,太太80歲時,“一輩子也沒送過什麽禮物給她”,他選了自己創作的第一張畫作《黃昏戀》給她,畫中兩隻天鵝成雙成對沐浴在夕陽中,“黃昏美,戀歌也美”,不正像此時的夫妻倆嗎?而待他自己80歲時,他認為作品《沉醉於夕陽》最能代表此刻的自己,畫的是夕陽中一隻立於水中的大鳥,它眼神安詳,沉醉其中,畫面簡單而和諧。正如他自己,也非常享受現在的“夕陽紅”,享受藝術的天地,此刻他是自己的主宰!

然而滕文金先生喜歡創作,也非常享受創作。由於常年勞損,站立五分鐘都很困難,藝術創作只能擱置。他說:“創作勞累不痛苦,最痛苦的事無事可做,做不了事。”

他說,自己任何一件作品都同樣重要。因為,雕塑家和演員不同,他們沒有鏡頭展示自己,作品就是最好的說明,但這甚至可能需要一輩子積累,才能代表你的藝術成就。生命不息,匠心不渝。這就是滕文金先生的“匠人精神”,是一種持之以恆熱情,是一種澹泊名利的堅持,更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



文章看完了吗?

不过瘾吧?

小编把下面四个二维码推荐给大家。

各种好文都在下面



別光看,長按關注呀!


別光看,長按關注呀!


別光看,長按關注呀!


別光看,長按關注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