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系列報導】創新是香港發展的原動力 ——訪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會長呂新榮博士

2017-06-08 今日华人CLUB



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系列報導





呂新榮博士個人簡介


香港理工大學原副校長(2000-2010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副總裁(1992-200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基金及創新科技支持計劃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會長、香港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榮譽會長、匯智策智有限公司合夥人、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環康集團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深圳國泰安教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特邀諮詢委員、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海外顧問、深圳汽車電子產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廣東省機械模具科技促進協會專家委員。



前言


呂新榮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原副校長、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副總裁。幾十年來,他一直擔任創新專案與生產力的“推動者”,致力推動產學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實質服務;推動汽車零部業發展,首位將3D列印(二十多年前稱快速原型)技術引入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擁有數十年經驗。

香港回歸20周年,仍面臨着各種挑戰與機遇。作為創新科技業重量級人物——呂新榮先生認為創新仍是香港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下文中呂新榮博士簡稱“呂”,《今日華人》簡稱“今”)

  

香港的發展應融入祖國發展大趨勢之中


今: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內地與香港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您如何看待這些變化,以及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期望?


呂:在變化上,內地近20年的發展變化速度快過香港,城建、交通、工商、創新科技等領域,發展都是日新月異,十分迅猛,在經濟上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是全世界一顆閃亮的新星。



反觀香港,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但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無論是哪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各領域都比較成熟之後,發展的腳步必然會放慢。在此,我們香港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優勢,繼續實現好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融入祖國發展大趨勢中,因內地有龐大的市場,而又是全球最願意接受新事物的地方,與內地聯繫密切,如果跟上內地快速發展的腳步,融入祖國發展的大趨勢中,對我們的發展便事半功倍。



重視創新多於科技


今:在發展當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該如何創新?又如何將創新真正地融入實際生活當中呢?


呂:眾所周知的是,新的產品和服務出現在市場時,競爭相對會較少,利潤會較多,但如果一直固守傳統、固步自封,沒有改變和創新,就很難立足市場,慢慢地競爭力喪失,最終將退出市場。

但一提到“創新”,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高新科技的創新”,其實並非如此。創新,歸根到底是整體在思維上的創新。例如,我們可以在管理模式創新、在業務模式上創新、在市場推廣上創新等。

例如風靡全球的Uber,它獲得如此大的發展空間,就是拓展了新的業務模式,將各閒置的社會資源重組,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借力互聯網實現群組的資源共用而大獲成功,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



創新要重視整體資源配合


今:如今,電動汽車等環保汽車在內地十分時興,香港也流行電動汽車,您如何看待電動汽車這一創新技術在近幾年的發展?


呂:在香港,市民也慢慢地接受了電動汽車,銷量也不錯,但這些產品都是進口的。在深圳,電動汽車的推動力度十分大,當前也有相當一部分電動公車、的士已投入使用,私家車的銷售也反應不錯,據瞭解深圳市將在幾年內全部更換為電動公車,與此同時,比亞迪也因電動車的開發、生產而獲利數十億元。既推動環保,又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對地區而言,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當前,雖說我們香港也有支持相關的電動汽車專案的研究,但香港的土地少、成本高,市場小,往後如果沒有相關的資源配合,很難落實到地,對香港本身也沒有帶出大的經濟效益和貢獻。總的來說,創新要重視整體資源配合,才能實實在在的使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機會。


 

創新不可忽視市場因素


今:一直以來,許多人都有好的點子和發明,也因此創立公司,然而類似這種初創的公司存活下來的很少,幾年後成為大公司的更是少之又少,您如何看待這種好創意卻無法轉化為社會價值的現象?


呂:在擔任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期間,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推動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實質服務,期間也見證過大量初創公司的滅亡。原因在哪?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忽視了市場因素。

毫無疑問的是,創新是將發明與創意結合,令發明有所運用,並找到潛在市場,從而形成一盤生意,產生價值與流動資金,只有如此,創新才算是真正的落地生根。因而,初創公司不能只埋頭搞科研,更應重視科技的應用與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方才能走向成功。



創新還需社會多出力


今:創新熱潮在香港一直居高不下,但創新市場並不容易發展,作為業界的資深人士,您認為香港應如何發展創新科技?


呂:在過去一年多,香港政府不但成立了創科局,在今年2月,更落實了與深圳市政府在落馬洲河套區共同開發創新科技園,這是城中一好事。近十多年來,香港政府也每年投入了數億港幣資助創新科技研發,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但是,創新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推動,還需社會自身多出力。

歸根結底,創新的源泉來自社會,來自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市民,大家起着主導作用,而政府則起着牽線搭橋、鼓勵推動的作用。現時,政府也在慢慢地改變,有一些創新專案是與企業配對,風險對半承擔。

如何多走一步,尋求新的機會,成為我們整個香港需要思考和行動的方向。在未來,我們要全力配合,朝着創新的方向推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