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陶艺大师刘泽棉
[来源网络]
石湾公——陶艺大师刘泽棉
刘泽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人,出生于1937年,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师承叔公刘佐潮,并深受刘传等名家的影响。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的广东省佛山市自古就有“陶都”之称,尤其是石湾镇,有着五千年的制陶历史。石湾一带贝丘遗址中曾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陶器,宋朝(960年-1279年)时,佛山已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市镇之一,而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也逐步成为中国日用陶生产基地。石湾的艺术陶塑,俗称“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瓷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来源于日常生活,分为人物、动物、艺术器皿、山公盆景(微雕)和建筑园林装饰等五大门类,它以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风格,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泽棉出生在石湾镇的一个陶艺世家,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传人。刘泽棉的曾祖父刘辉胜开设的“刘胜记”陶瓷经营店经营微型陶塑,也即“山公”,是配在假山上用做装饰的陶塑,包括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最小的有几毫米,一个火柴盒里就能装上百个,在石湾颇有名气。刘泽棉的四叔公刘佐潮,也是石湾陶艺界颇具影响力的大师,他继承了“刘胜记”,并开创“擒缩”的技法,沿用至今。刘佐潮的存世作品不多,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家手中的珍品。
刘泽棉出生那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佛山沦陷,日军侵占了石湾,“刘胜记”和整个刘家都瓦解了。起初全家人一同逃难到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他们又回到石湾,但因为战乱,做出来的“公仔”也卖不出去,全家人的生活很艰苦。8年抗战使陶工们颠沛流离、贫病交加,6万人的石湾镇只剩下幸存的3000多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生活稍微稳定,石湾的陶塑行业慢慢开始复苏,此时还在私塾念书的刘泽棉课余时就要帮着家里捏一些粗放的人物、鸟兽等陶器,正式开始了他的陶艺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刘泽棉被送进了石湾镇陶工子弟小学“读新书”,课余之际,在老师的鼓励下,少年刘泽棉怀着纯朴的感情,照着画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塑作品——毛泽东像,他的这件处女作后来被送到镇工商联陈列展出,还因此获得了30元奖金。“这件事极大地鼓励了我,成了我迈向陶艺殿堂的第一个台阶。”刘泽棉回忆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还处于落后阶段,作为长子,刘泽棉要承担养家的重担,为此他辍学回家,申请了个体手工业自产自销的营业执照,开了家“石湾公仔”的手工作坊。1955年,刘泽棉参与并组织了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不久又和陶瓷工艺社、人民美术社陶瓷工场合并重组,组建了石湾美术陶瓷厂。刘泽棉至今还记得,当年建社时拿着装了石灰水的茶煲和社里的理事、监事们一起徒步走在废墟和乱葬岗上,边走边淋石灰水,这白色的范围便被认可为合法的用地,员工们在这领地内勤恳经营了50多年,才使一家单纯生产美术陶瓷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生产陈设艺术陶、建筑艺术陶、装饰艺术陶、日用艺术陶多个系列产品的现代企业。
1957年,刘泽棉以年青民间艺人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而全国艺人送往大会的珍品和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历代珍品也使他大开眼界。随后,他被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名师的耳提面命、学院教授们的理论指导,以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在创作中互相交流,深深地影响了刘泽棉的艺术创作,扩大了其艺术视野,使其作品在保持醇厚浓郁的传统石湾公仔韵味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和西方雕塑的优点,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了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之后,刘泽棉对石湾数百年来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严肃认真地临摹、吸收,为研究石湾陶塑积累了一批可供借鉴的珍贵资料。同时,他也在陶塑创作道路上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刘泽棉的创作灵感是源于生活,但却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与激情,对生活进行的再创造。上世纪60年代,刘泽棉到佛山市的南海平洲体验生活,那一年南方大旱,但由于水利设施的建成,农民们仍然丰收在望,刘泽棉亲身感受到新社会集体的力量对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也亲眼看到农民们迎接丰收时的喜悦表情,于是他创作了人物陶塑《喜悦》,用一个手捧清茶、一脸微笑的老家形像,表现出农民喜迎丰收时的心情。这成为他的一个畅销作品。
1981年,香港举办石湾陶艺展,这是香港第一次举办石湾陶艺的大型展览,举办方提出想要一套传统产品。刘泽棉决定和胞弟刘炳、儿子刘兆津合作制作一套18罗汉。他们先后去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云南筇竹寺、广东南华寺等佛教造像的艺术宝库搜集资料,捏成了一百多个小泥稿,再反复琢磨磋议筛选,最后选定了18个定稿,塑造出18个姿态各异、富有个性的罗汉。刘泽棉说:“我的这套罗汉不是单纯摆在寺庙里供奉的,是带有生活气息和情节性的,在香港展出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套18罗汉后来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的珍品金杯奖,也正是这套罗汉,奠定了我的艺术地位,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石湾陶塑。”后来,这套18罗汉的复制品还被当地政府当做礼物赠送给了泰国淡浮院珍藏。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好汉三个帮。刘泽棉的艺术成就除了个人努力奋斗,他的家庭成员对他的支持也很重要,尤其是他太太林瑞。“在我的成绩里,有一半是太太林瑞的。” 刘泽棉总是反复这样说。刘泽棉和林瑞是陶工子弟学校青梅竹马的同学,两人一同进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不到20岁时结的婚,50多年来,在刘泽棉的所有重大创作过程中,太太都是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还协助他修坯、干燥、装窑……让他有更充裕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投入创作。而让他最感欣慰的,是他的四个子女都从事陶艺事业,而且每个人的艺术风格各异,如今都已自成一派,成为当地有名的艺术家。
在50多年的陶艺生涯中,刘泽棉经历了无数的人和事,但与霍英东先生的一次短暂邂逅却令他倍感难忘。那是1987年,石湾美术陶瓷厂在香港举办了“刘泽棉原作精品个人展”,作为首位在香港举行个人陶艺作品展的石湾陶艺大师,这次展览不仅创下了石湾公仔售价的最高记录,刘泽棉还受邀与霍英东共进晚餐。霍先生不仅出钱购买了刘泽棉的作品,还提出要为佛山陶瓷展览捐款。但因为是霍先生第一次赞助佛山陶瓷,不知道应该捐多少钱,于是他签了一张空白支票交给刘泽棉说:“你们需要多少就填多少吧。”“面对霍先生这个意想不到的举动,我们也不知怎么处理,到底要多少好呢?于是在请示过随行的有关领导后,我们就在支票上填上‘15万’。”刘泽棉每次提及此事,都对霍英东先生为佛山陶瓷的大力资助心怀感激。
而今,刘泽棉的女儿刘健芬也已成长为“刘胜记”的第五代传承人。而刘泽棉虽已年过古稀,但仍然日夜在自己的工作室忙得不亦乐乎。他觉得陶艺创作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他毕生的兴趣爱好,他的最大快乐,就是将自己的意念做成制品,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他说:“艺术不同于科技,没有独门秘方,主要是靠作者的悟性。我没有正式收过徒弟,但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都会愿意无条件地教他们。”
正是陶艺带给他的这份快乐,使他从未有过“退休”的念头,至今还在陶艺创作的中上快乐地走着。也许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只要内心的创作冲动还在,创作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