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城市民待遇榜:佛山只排29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日常最关心的是什么?
房子、车子之外,市民们最关心的无外乎是城市给予的"待遇":清洁的生态环境,优质而充足的学位和医疗资源,以及富有亲和力的政府服务。
基于教育、医疗、环境、政府服务四大维度的指标模型,这是"理想之城"的一张榜单。
评价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捍卫了一线城市"尊严",分别位列第一、第二;杭州挺进第一梯队,政府服务仅次于深圳,展现了这座"新一线"城市的软实力。
市民准入榜中表现优异的珠三角城市,市民待遇却落后于同类长三角城市。这对珠三角城市来说是一个警示:市民待遇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在一地扎根的意愿。
无锡、天津、佛山、泉州、东莞等工业城市都排在20名之外。这些城市的GDP已超过或接近万亿元,但市民待遇相对较差。
综合上述评估结果,在城市竞争白热化的当前,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实力的体现,关乎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
在这一赛道上,新一线城市来势汹汹,杭州在市民待遇上已达到一线城市水平;南京、成都等城市将凭借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向领先者发起挑战。相比之下,天津、佛山等部分工业城市需改变城市发展思路,弥补市民待遇短板,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早做打算。
1、教育:北京的学位令人心醉
无数北漂为何费尽心思想要一纸北京户口?
因为教育。
北京虽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但中、小学生数量比成都、广州、深圳、郑州等城市少。一方面北京的人口出生率更低,另一方面北京对非京户籍人员子女入学设有较高门槛。
相比较之下,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薄弱。在高等教育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出现明显的"瘸腿"现象:高职高专教育资源丰富,但大学教育资源匮乏。
广州仅5所高校进入"双一流"高校名单,深圳、佛山、东莞榜上无名,在沿海地区实属罕见。当前,这三座城市正努力外培内引,试图补足高等教育的短板。深圳已成功引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优质高校,佛山已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东莞则在筹备大湾区大学。
尽管珠三角的四座城市教育财政支出占比都不低,但师资力量没有跟上。相较全国平均水平,广州、深圳小学教师相对缺乏,而东莞、佛山中小学教师都不够。
对此,不管是珠三角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这几年对外来人口都极具吸引力,但考虑到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和长远发展,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对大城市来说,教育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已有研究表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能够减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2、医疗:天津的床位令人心碎
医疗资源没有教育资源那么集中,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的好医院,在床位、医护、卫生健康财政投入方面各有千秋。
医疗体系错综复杂,我们选取多个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医疗资源,包括医院数量、每千人床位、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千人注册护士、卫生健康支出占比和人均卫生健康支出,兼顾医疗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评估结果显示,北京依然是第一。北京拥有的医院数量仅次于重庆,医护资源也不缺乏,人均卫生健康支出仅次于深圳。
这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医疗资源不光供给本地常住人口,也要满足省内其他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实际医疗负担比榜单呈现的更重。
而分析医疗资源匮乏的城市,福建的泉州、福州、厦门和直辖市天津的表现让人惊讶。
医疗资源和经济实力不匹配的城市还有佛山、东莞和深圳。深圳不如沈阳、乌鲁木齐,东莞比不过宁波、无锡、贵阳,佛山倒数第三。
深圳看病难一直饱受市民诟病,医院少、实力差、费用贵、分布不均,看大病就得往广州跑。
这些年来,深圳想了不少办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砸钱,2019年深圳人均卫生健康支出达2496.35元,在各城市中排名第一;创新制度,区域医疗中心"建高地",基层医疗集团"强基层";启动"三名工程",引入名医、名院、名诊所。
从数据来看,深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环境:有钱的城市也有碧水蓝天
生活在深圳、上海、广州等地的居民会告诉你,不是。这些城市经济发达,也拥有碧水蓝天。
第一类城市已实现了环境和GDP的良性循环,表现为GDP、环境质量排名都靠前,这类城市包括深圳、重庆、上海、广州等。
深圳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其空气质量在全国三大城市群中率先连续三年稳定达标,2018年退出蓝天保卫战三年重防区。
4、数字政府服务:有"智慧"的杭州超越北上广
深圳数字政府服务水平最高,尤其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方面最具优势。排在第三的广州,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上稍显弱势,但治理能力与深圳并列第一,治理效果仅次于深圳。
广州、深圳同属珠三角地区,两座城市在数字政府服务方面的表现也契合了城市精神:创新与务实。它们拥抱数字技术,注重实际应用,收获民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