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4000年的制陶史
中国是世界各大文明中最早的制陶中心之一,研究者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夹粗砂绳纹陶片的年代研究表明,该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的最早年代的陶器。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出土于仙人洞遗址的复原后的陶罐
泥条盘筑法: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
中国古代的制陶工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对陶土的选择,到轮制法的发明,古代先民们在一次次失败中终于发现了蕴藏在泥与火当中的奥秘,陶器也从原始的日用之器,最终跻身于古代中国艺术品殿堂,而石湾艺术陶塑无疑最具代表。
河宕贝丘遗址
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雾岗路河宕乡河南村旧墟,这里有一个新石器晚期人类遗址——河宕遗址,距今约4000年。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西边是一片低矮山岗,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
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发掘现场(杨耀桐摄)
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
出土陶器碎片
作为新石器时代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适应自然界同时,也试图改变周边环境对自己不利的影响。他们开始就地取材制作陶器。
广阔的地域,处处有陶土。他们从地里挖来的灰泥土掺上水,捏成圆圆的形状,在上面刻上些像树叶、绳子、水波等图案的纹路,然后放到加工场挖好的大坑里烧,并根据不同的功能做成釜、罐、壶、盘、豆等不同形状的陶器。
随着技艺的不断娴熟,他们发明了一种“陶车”工具,运用拉坯成型的轮制技术,加快了制作速度,还令陶器的器型规整而美观,圈足圆滑,非人工手捏所能比拟。
现代陶车是陶艺的必备工具
目前1万多平方米的河宕贝丘遗址,仅发掘了776平方米,也许在今后的再挖掘工作,可能会发现更多、更久远的文物,将石湾陶历史推至更早。
佛山石湾河宕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能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使用不同的配方。
二是几何纹样丰富多彩。除绳纹、条纹、划纹外,还有曲尺纹、梯子形格纹、云雷纹、对角线重方格、凸圆点纹等20多种,是我国出土的同一历史时期印文陶遗址中纹饰最丰富多彩的。
其中佛山河宕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就发现了云雷纹,这种云雷纹比商周铜器的云雷纹还早1000多年。
不同形式的云雷纹
小知识: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云雷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三是出现了白陶,比河南安阳殷墟的白陶还早1000多年。
白陶——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
四是已经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拉坯成型的轮制技术。
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结合双手控制挤压泥团,掌握泥巴的特性和手与机器之间相互的动力规律,将泥团拉制成各种形状的空膛薄壁的圆体器型。
石湾窑千百年来,薪火不熄,世代相传,自成体系。产品以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石湾窑在中国名窑之林独树一帜,以其并不优越的陶土塑造出超越诸多名窑的石湾陶塑艺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中国陶器的一个巅峰。
明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
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是一件明代仿制宋钧窑的作品。石湾窑善于仿制宋钧,以假乱真,还能大胆创新。雨淋墙、雨洒蓝、石榴红都是石湾独创的窑变釉色。
石湾陶不仅能阳春白雪,也能实惠亲民,特别接地气。实用类的石湾陶制品更成本较低、规模巨大、产品多种而举世知名,及至当代更成为全国全世界建陶行业的总部基地。
石湾陶的原料主要由黏土和岗砂组成。
石湾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下游,北江与西江的交汇处。北江上游的清远,西江上游广西的藤县,都蕴藏着丰富的黏土矿,经过洪水的冲刷和沉淀,在石湾周围10多千米的山丘下,形成了黏土层。这些较纯的黏土层呈灰白色,土质细腻,可塑性好,泥质软而有韧性,容易烧结。是石湾用得最多的原料,石湾常称之为“陶泥”。
黏土主要有白泥、黑泥和红泥。
白泥
黑泥
红泥
红泥是石湾公仔的主要用料。泥料煅烧后偏红,与其他泥料配合,烧成棕红色,比较接近南方劳动人民的肤色。
岗砂
岗砂又称为陶砂,石湾地区附近山岗所产的一种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
配制陶土,是石湾陶塑制作的第一步。
明代艺术陶塑成为产业,石湾已开始大量从外地购进陶泥。由于泥料的产地不同,其成色、成分、耐火度也各有不同。为了调配出合适的泥料,石湾艺人练就了一套配制泥料的技艺。石湾练制的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塑造人物、动物造像提供了便利。
配制好的泥料随后还需要经过练泥这一重要工序。
在泥地踩泥
在地面踩泥
晾泥
揉泥
堆泥
火是泥转化成陶的关键,石湾自宋代开始,便采用龙窑来烧制陶器。
“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一百零七座。在方圆三公里的地方,一百多座龙窑夜以继日烧制陶瓷,窑尾明栏的火舌向外伸出,此起彼伏,使‘陶窑烟火’成为石湾六景之首。”
——民国·李景康《石湾陶业考》
龙窑,石湾人又称为“灶”。基本形状是两端细,中间大,下段陡,尾段缓。
石湾龙窑结构
龙窑主要的燃料是木柴,又以松柴最好。烧窑的工序一般分为装窑、烧窑、开灶三个步骤。龙窑的烧制过程全凭经验,烧窑期间的火温和气氛都靠肉眼观察火的颜色判断。
龙窑还会受季节变化、木柴干湿等因素的影响,窑腔内的不同位置有温度和气氛的差异,导致同批产品存在色差,单个产品釉色也不均匀,但从现代艺术的角度看,釉色的变化不定,火焰在素胎产品留下的痕迹,反而有独特的美,这正是人们喜欢龙窑柴烧的原因。
烧成工序
▼
将产品装入匣钵里
两匣钵对着盖上,准备放入窑内
窑床是倾斜的,用托垫或沙砖垫平,形成一个平面
用岗砂加上黏土混合成泥浆倒在砂砖表面
将泥坯搬入窑内,放置稳妥
泥坯放在一角,但要避开火眼
按品字形来排列泥坯
封窑门
在炉头烧火
在窑背投柴
开窑门
石湾不但有悠久的制陶历史,现在更还遗留延绵500年不灭窑火的龙窑;更是中国以至世界建筑陶瓷之都,是当之无愧的“南国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