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山秋色之纸扑艺术

话说佛山
2024-08-31

一、追溯源头,探究纸扑艺术的“前世”

  (一)传奇说

  相传在清代末期,佛山有一座“三元寺”,位于祖庙的右侧(现已改为一座小小的文物展览馆)。当时“三元寺”的主持了尘大师非常喜欢古玩,或自己掏钱搜购,或向友人借来把玩。有限的财力使得了尘大师不能经常购买自己喜欢的古玩;若借同好的古玩来鉴赏,又不能长借不还。苦思冥想,了尘终于想到了一个把古玩“保存”下来的方法:他把借来的古玩做成胎,再用泥翻模。了尘是寺庙的主持,他利用元宝纸这个便利的材料,在模上细心地扑下原状,用心修饰,把原物的一些细节增补上去,然后再为扑好的纸坯上色,尽可能地把颜色调到与原物一样,用这个方法做出来的古玩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与原物一样极具欣赏价值。了尘大师用这个方法,纸塑了不少“心头好”。

佛山纸扑工艺品

  历经数年,一些有心人便把了尘大师所做的古玩拿到秋色赛会中,参加当时秋色赛会的工艺品台面巡游。因其仿真度很高,能“以假乱真”,在当时的赛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吸引不少群众围观。赛会后,效仿这种技艺的人众多,掀起了手工艺制品的新潮流,人们在了尘大师的方法上又继续创新,把陶塑手法融合到纸扑上,先进行塑像,再依此翻模,最后扑制成型,使之更加坚固。

  (二)历史说

  佛山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根据佛山祖庙里面对北帝铜像的介绍,北帝像是在明朝景泰三年(1451年)铸造完成,说明了佛山的手工业在明朝已经相当发达,为秋色艺术品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佛山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烟火十万余家,炒铁之锅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昼夜烹炼,火光烛天。”

  明清时期佛山商品经济繁荣,人们开始对手工制品的鉴赏活动,而市民的这种追求也带动了手工制品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自家的废品,仿照原物,制作出一些器皿,如:仿古铜器(挂钟、铜鼎)、铁器(兵器)和陶瓷(盘子、花瓶)、木石雕(红木杂件)、彩灯及各种花、鸟、虫、鱼等,其中一些作品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人们在纸扑技艺上不断创新和完善,并创造出布扑和漆扑两种技术,使这种制作方法逐渐成型和稳定,并发展为一项专门的艺术技巧,直接推动了纸扑艺术的发展,出现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代表佛山秋色技艺的纸扑艺术。

  二、纸扑艺术品制作过程

  (一)画草图

  任何一件工艺品都是从草图中诞生,纸扑作品也不例外。艺人们仔细观察实物后,在纸上简略地画下来,计算好纸扑产品的尺寸,大概记录下各个部分的上色情况,有些艺术家还会细心地写下制作过程中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草图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制模。

  纸扑作品制模后需要拿到室外晒干(在后面的步骤二会有介绍),总会出现模子收缩后定型的情况。如何避免收缩成型对制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许多艺术家积累多次制作的经验,会选择在画草图时对作品的尺寸进行一定的加大,那么在晒干后就不会与原来计划的尺寸相差太远。

  (二)制模

  过去纸扑作品的模子都是用泥塑造的,制作者把需要制作的产品用泥塑造得与原物一样,再把这些泥胎拿到室外晒干。由于种种不便,用泥做模子的方法已很少有人采用。现今多采用实物做模,或先根据原物的结构用铁线扎好型架,再在上面用蚊帐布或土纸包好,至于凹凸的位置就用橡胶粉填补,效果比用陶泥做胎更好,而且也省了做泥胎的工序。佛山的民间艺人何洁桦在1986年制作的仿古大花瓶(高约1.9米、最宽约1.2米)便是采用这个方法。她把扎作灯饰和纸扑艺术融合,做好模子,再运用剪纸技艺装饰花瓶的图案,最后上色完成作品。如果偌大的花瓶采用古法制作,先用泥塑造成型,然后翻制成石膏模,再进行纸扑,则庞大的石膏模型会让接下来的工序难以操作。而她的另一个纸扑作品《蟹》则采用真蟹做模,她把螃蟹的钳子、蟹盖、身子和脚拆开,再分别翻模,最后用铁线连接各部分,最后上色就可以完成。这个方法也是省略了她的师父过去采用的工序(用陶泥做蟹模,再翻好做模),而且成品显得与原物相比更为逼真。制模是纸扑艺术的首要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塑造出完整、精细而又立体的造像或器物,才能做好翻模。

  (三)扑纸

  把翻制好的泥模或石膏模放在阳光下,待它们晒干以后就可以进行扑纸这个工序,就是在模上用一些小纸片粘贴到一定的层数,就可以脱离模子,独立成型。

  1.第一层——“打水底”

  在扑纸的程序中,扑的第一层纸叫做“打水底”。制作者会首先把纸片撕成小三角形(之所以要撕成三角块,是因为这样可以使纸片黏贴得更严密,而且不会产生很大的褶皱),再用清水把小纸片浸透,接着就用湿笔蘸纸,把它们一片片扑到翻制好的模子上。这个工序主要是使后来的多层扑纸与模子不会紧密贴住,在脱模的时候容易很多。因此,“打水底”时,纸一定要扑得均匀。最合适是只扑一层纸,把每个该扑的部分都要扑好纸。有时候原物的一些细节或者凹凸的部分没有在模子上显现出来,就要在扑第一层纸的同时,用毛刷细致地在每个凹凸位压服贴紧,使细节部分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

  2.第二层开始要务求坚固

  从扑第二层纸开始,需要用到浆糊或胶水甚至是猪料作为粘合材料,现在多采用乳白胶来粘贴。这样才能使纸扑牢固,即使脱开模子,纸片也不容易脱落。扑纸的层数只要厚度达到坚固的要求即可。艺术家们一直强调扑纸要“适度”。所谓的“适度”,一般说来,体积较小的大约扑八到十层,较大的作品则需要扑十层以上。“坚固”是扑纸工序的重中之重。

  3.最后一层要最为牢固

  为了使纸扑得坚固,很多制作者都会在每一层纸之间加夹一两层鱼网状的疏箩麻或蚊帐布,这样纸与纸之间就不容易变形或脱落了。扑最后一层纸也是很关键的,可以在最后一层纸上加上一些石膏浆或橡胶浆,使纸扑更加结实和坚硬。扑纸的这一工序,最不可缺少当然是“纸”了。采用什么样的纸也是很讲究的。扑纸最经常采用的是玉扣纸和会纸两种。因为这两种纸的吸水性较大,纸质比较韧软,纸纹又幼细,只适合用来纸扑。相反,一些又硬又厚的纸就不够适宜了。

  (四)纸扑脱模

  一些比较大的纸扑在脱模的时候是分块的,制作人会在分块脱模后进行多次的拼接,合成为原本的形状。因此,有些制作者会在泥塑时,把原物分开几个部分,分别进行扑纸,再进行脱模。脱模需要极度的细心,因为这一步是最困难的。为了脱模方便,一些艺人会在用泥塑形时把原物的一些细节省略,在下一步的精修纸胎时,再把细节补回来。

  (五)精修纸胎

  修整好纸胎是很重要的。在上一步的纸扑脱模的过程中,由于纸片本身的厚薄、软硬度和吸水性的差异,加上在拱服黏贴时可能出现的小失误等因素,泥胎或实物的所有细节不能都完全体现出来。再者,一些制作者为方便脱模,在用泥塑形时有意识地把一些细节省略。这时候,就需要运用精修纸胎这一程序把这些基本的形体和块面加上一些原物的细节。



制作纸扑工艺品

  脱模后的纸扑胎只有大体的轮廓,因此一定要用橡胶粉填补纸扑胎的接缝、表面凹凸的地方,并刻画加塑好。接着就是进行打磨,使整个纸胎变得光滑,再在阳光下把它晒干,那么纸扑胎就定型好了。最后一步就是把原物的精细的图案、纹样和一些不可或缺的部位(如鱼鳞)添加在纸胎上。这是需要用砂纸铺在纸胎上,再细致地勾勒一些细小的线条、转弯处和角尖顶等部分,如动物的脚、须、角、爪、尾巴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复合模或多次拼接的工序,既节省了人力,又省下了时间。

  (六)着色上油

  只是有做好的纸扑胎而缺乏颜色的点缀显然不能表现出纸扑艺术传神的特点。上色这一步十分重要,即使你掌握了制作手艺,能够做出形似实物的模子,而颜色没能调好,就不能“以假乱真”了。

  在精修好的纸胎晒干收缩成型后,就可以对照原物色彩进行着色上油了。要做到与原物一模一样,让人们无法辨别孰真孰伪,在着色上油时就要相当小心了。

  首先,在纸扑胎上涂上猪料或者白粉底。选择不直接涂颜色在纸胎上是因为纸张对涂料的吸收情况不同,而且虽然讲过精修纸胎的步骤,但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凹凸不平,用猪料或白粉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而且也容易上色。接着再按照原物的颜色要求调配好各部分的色彩,可以先用铅笔在纸胎上勾画出各部分涂色的范围,再在纸胎上涂色,完成后就在其上面加上一层光油或清漆,或其他的透明涂料。我们都能看到,大部分仿陶瓷的人物、动物和器皿的表面都是有釉彩的。若果是一些仿陶瓷的素胎(即纸胎和陶胎这些没有釉彩的模子),就要在它的表面涂上虫胶漆(俗称“士叻”),这样就不必涂上光油或清漆类的透明涂料了。

  三、纸扑艺术将如何发展

  (一)纸扑艺术的现状

  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的重组时期,也是纸扑艺术类的秋色手工艺制品生产的鼎盛时期,其时运用纸扑做成的红小狮头等玩具在街头随处可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纸扑手艺已渐渐式微,除了个别的专业人士为了满制作纸扑工艺品足某些客户的需求或为了展览陈列才会制作,在佛山已少见有人制作纸扑工艺品了。

纸扑工艺品

  (二)纸扑艺术日渐衰微的原因

  1.耗费人工

  纸扑制品是全人手制作,从图案的构思到着色上油完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亲自完成的。若没有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和巧夺天工的手艺,就不会有活灵活现的纸扑作品,更不会如此打动人心。但其制作过程非常耗费精力。

  2.浪费时间

  纸扑作品的制作过程是相当漫长的。纸扑艺术追求的是“以假乱真”,需要制作者的细心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起码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用陶泥制模到晒干泥胎、扑十几层纸、脱胎精修、最后上色,都需要较长的时间。相对于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在用时上就较为逊色了。

  3.成本过高

  纸扑作品耗费人力与时间,是造成成本过高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作品的制作材料。制模的陶泥和扑纸用的纸张,都很耗费成本的。因此,现在的纸扑作品多数是为了展览而制作,不能大量生产。

  (三)纸扑艺术如何薪火相传

  随着纸扑技艺这类具有佛山特色的民间手艺渐渐淡出时代的舞台,许多民间艺人都纷纷站出来呼吁拯救这些近乎绝迹的文化遗产。现今社会处于市场经济当中,大部分的民间工艺制品都是用机械来批量生产,纸扑制品也不例外。塑料、树脂等材料代替了传统用料上的陶泥,虽然便于生产,但是已失去原来的真实感,与纸扑所追求的“惟妙惟肖”相违背。

  要保护传统的纸扑工艺,使之得到薪火相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艺术家们与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

  纸扑艺术并不仅是艺术家们所要关注的,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和支持的。不久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可借此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保护纸扑艺术。我们可以尽量去克服制作工序上的不足,融入新技术以提高效率,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2018佛山秋色赛会活动,秋色纸扑传承人——何信大师“手把手”传授简单的纸扑制作

  2.把纸扑融入生活,服务社会

  纸扑艺术作为民间的一种手工技艺,就要源于民间,归于民间,使之能为社会服务,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把纸扑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使之薪火相传。同时,纸扑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现代社会的“潮流”,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如把扎作灯饰和纸扑结合,使得制模工序更为快捷,也不影响作品的真实性。要鼓励人们尝试制作纸扑作品,并把自己的作品放于家中作为装饰,使其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佛山日报》曾经采访过一名在佛山某机关从事门卫工作的纸扑艺术爱好者蔡叔,他认为这种技艺上手不难,讲求的是一个人的信心和耐心,很适合培养小朋友的细致和耐心以及对民间艺术的热衷。他还经常利用业余的时间走入社区,为大家讲述有关纸扑艺术的知识,努力拯救和发展纸扑艺术。(作者:李泳欣

  (作者单位: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