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人詹天佑迁葬至青龙桥火车站的旧事
1982年5月17日,为了将詹天佑遗骨迁葬至青龙桥火车站,铁道部派人挖开了位于北京海淀万泉庄的詹天佑墓,发现棺材内冒出黑色液体,当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为詹公遗体是否已经腐烂。其实安葬詹天佑的棺木为上等楠木棺,棺材板上刻有五蝠捧寿和福禄寿三星图案,虽然在地底下埋了63年,但木料本身并未出现变质痕迹。后经过检测得知,原来所谓的黑色液体是防腐药剂,作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妻子谭菊珍的遗体依旧保持着下葬时的原有样子。
随后现场工作人员对詹天佑棺材内部进行清理,发掘出詹天佑头戴慈禧太后赏赐的翡翠帽花,身穿北洋政府文官礼服,而谭菊珍身上也只有几件金银首饰,除此以外没有发现多余的陪葬品。清理工程结束以后,詹天佑与谭菊珍遗体及楠木棺材一起被运往殡仪馆火化,骨灰则送至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墓新墓址,永远长眠在他曾经奋战过的地方-京张铁路第一线。
从詹天佑年表可知,1919年4月24日,58岁的詹天佑因严重腹泻引发的心力衰竭在汉口仁济医院,即今天的武汉协和医院病逝,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维护中国在中东铁路和汉粤川铁路的主权,并寄希望于工程师学会能够真正做到“兴国阜民”,假如这三件事得以实现,他本人“
虽死之日乃犹生之年”。四天以后525名工程师学会会员集体致函北洋政府交通部,要求官方表彰詹天佑的一生功绩,还提出“应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并指拨附近地点,立祠铸像”。
对于来自工程界舆论的强烈呼声,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决定亲自为詹天佑撰写墓碑碑文,高度评价詹天佑修建铁路的壮举为“前古所未有”,而京张铁路的竣工更是“君生平莫大之荣誉也”。此外徐世昌还批准了为詹天佑铸造铜像,如今这尊铜像和墓碑,均在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墓墓前陈列。
另据北京文物志的记载,虽说詹天佑祖籍婺源,出生在广府南海县,但他生前就在北京万泉庄选中了一块墓地,并留下遗言“梦魂所寄,终不忘京张”,于是家人遵照他在世时的愿望,将灵柩运往万泉庄安葬。为了让詹天佑能最后感受到中国铁路的质量和速度,其灵柩搭乘专列前往北京,沿途各站都有军警和官员表示敬意。
至于青龙桥火车站站后的詹天佑新墓,是由北京铁路局设计而成,墓冢用花岗石砌成宝顶,背后是黑色大理石卧碑。而新墓碑上的“詹天佑先生之墓”几个大字,乃北京书法家,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题字的徐之谦手书。黑色大理石卧碑碑文是由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和中国铁道学会集体撰写,称赞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和“之”字形线路所体现出的伟大精神将与世长存。
詹天佑不仅是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留学生,也是唯一一位完成学业并获得耶鲁大学铁路专业理学学士文凭的学生。而他所设计并督建的新易铁路,起点为河北高碑店,终点为易县清西陵,虽然全长只有几十公里,但这却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全权负责筑造的铁路,仅花了四个月时间就通车。通车以后慈禧太后乘坐专列前往清西陵祭祖,途中特意召见了詹天佑,并赏赐给他大量珠宝和首饰。不过詹天佑只留下了一个西洋钟,以及前文提到的棺材陪葬品翡翠帽花和几件金银首饰小件,剩余的全分给了一线工程人员和普通劳工。
但真正奠定了詹天佑地位的铁路工程,则非京张铁路莫属。根据《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的记载,1905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在詹天佑的据理力争之下,所有开销接近573万两白银均由清政府负担,杜绝了外资介入,起点位于今天的北京丰台站东侧柳村60号桥
,终点为河北张家口站。这当中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段当属八达岭一带,仅最大坡度就达到了21.57‰。但詹天佑巧妙地采取竖井开凿法进行施工,即先从八达岭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然后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同时施工,不但克服了岩层坚硬的困难,最终还把工期缩短了近一半。
詹天佑设计的“之”字形线路更突破了就连英国与日本工程师都无法攻克的高端难度,即
当火车到达昌平南口站以后,就采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另一个在后边推,等过了青龙桥站岔道口后,再倒过来,使火车能战胜坡度平稳前进。在设计这段线路时,詹天佑还采用了美国发明的詹氏车钩牵拉火车头,并对车钩进行改进,添加了符合中国铁路实际情况的工程元素。
除了詹天佑墓以外,在广州和武汉还有詹天佑故居。综合《中国文物地图》可知,广州詹天佑故居位于荔湾区芽菜巷42号,是典型的岭南西关大屋风格,也是詹天佑幼年生活过的地方,旁边为詹天佑小学。而武汉詹天佑故居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是詹天佑晚年直至去世前的居所,由五室两厅两层西洋俄式小楼组成,见证了詹天佑成立工程师学会和就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的业绩。
目前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旁边就是詹天佑纪念馆,里面陈列了耶鲁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詹天佑工程手稿,慈禧太后赐予的顶戴,以及北洋政府授予的二等宝光嘉禾章等珍贵文物。在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今日,我们不能遗忘詹天佑这位铁路先驱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