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菜比肉贵的奥妙
“以前没钱吃肉,现在没钱,吃肉。”这个段子如今成了现实。
广州越秀区东兴南的钱大妈,小菠菜飙升到了25.3元/斤,芥兰苗也超过了10元/斤,用黄色牌子标着特价的龙须豆也得9.45元/斤。和这些贵价蔬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99元/斤的五花肉,以及15.8元/斤的瘦肉……
近日,菜价格大涨。从东北到海南,到处都有涨声一片,菠菜、黄瓜、白萝卜等成为领涨大军的主力,价格可以用“飙升”、“跳涨”来形容。
青菜为什么这么贵?会一直贵下去吗?还能不能买到便宜的青菜?几乎全国人民都在等这些问题的答案。
都是天气惹的祸?
“这轮蔬菜价格上涨主要是受水灾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明均告诉中新网记者。
资料图:被淹的大棚。中新社记者 邹浩 摄
“8月份以来,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灾害,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又是我国蔬菜主产区,对市场上蔬菜供应造成较大影响。”陈明均说,长时间洪涝灾害下,对处在生长期的蔬菜也带来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后续供应。
另据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分析,“北方地区蔬菜受淹以后,商户要到全国各地去收菜,在收购过程中,也把其他地区的蔬菜价格拉高,蔬菜价格上涨成为普遍性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鲜嫩的小品种蔬菜,这些品种价格涨幅相对较高,有些品种价格可能还要翻番。耐储蔬菜价格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出现上涨,涨幅也并不明显。”刘通向记者表示。
中新网记者也在上述菜市场观察到,土豆1.78元一斤,胡萝卜1.98元一斤,白冬瓜2.5元一斤,南瓜3.5元一斤,多种耐储菜还维持在正常价格区间。
对于全国蔬菜价格普涨,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农业农村部(蔬菜)信息分析预警会商师陈明均表示,对于全国蔬菜价格普涨,陈明均解释说,“即便某地的蔬菜没有一丝一毫来自受灾省份,但现在蔬菜供应链是全国供应链,外地蔬菜价格上涨,本地经销商必然加大外销比例,本地蔬菜价格随之上涨。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
除了汛情,本轮蔬菜价格上涨与寒冷天气也有一定关系。今年气温偏冷,阴雨天气多,会影响蔬菜的生长速度。此时正值换季接档的时间,低温打乱了蔬菜上市节奏,使北方蔬菜上市量减少或推迟上市,造成短期供应紧张。
陈明均指出,涨幅较大的主要是叶类菜,这类蔬菜的生长周期和市场周期都比较短,供求关系调节时间也比较短,“很多叶菜的市场供应时间只有几十天的时间,很快就会有其他叶菜上市。届时蔬菜供求关系就会得到明显改善,价格回归正常。”
在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晶看来,近期蔬菜价格反常跳涨主要是受降雨、低温影响。
今秋降雨比常年明显偏多,尤其是9月下旬以后,北方大范围连续降雨,且降温迅速。受大范围、长时间连续降雨影响,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北方蔬菜产区多地出现菜田受淹现象,蔬菜采收困难,收购成本大幅增加。也导致了10月份以来,鲜嫩蔬菜上市量明显下降,部分品种10月份均价大幅上涨,总体菜价跳涨的情况。
据南方日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近期部分区域菜价较快上涨,是多个短期因素导致:一是当前蔬菜正处于秋冬“青黄不接”,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二是今年夏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降雨偏多,极端天气频繁,部分地区蔬菜受灾减产。三是今年以来国内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蔬菜种植成本增加,叠加汽柴油等运输费用增加,共同推高菜价。
菜涨肉降
导致价格差感受更明显
与蔬菜价格攀升对比强烈的是,猪肉价格的持续下降。
“多少年都没有买过这么便宜的猪肉了!今年终于可以腊多一点腊肠腊肉了!”广东省发改委价格监测显示,猪肉价格已连降35周。本周,所监测的4种猪肉零售均价为每500克19.59元,比上周下降1.31%;价格自春节后已连降35周,累计降幅41.94%。
就全国来说,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养猪大王温氏股份,一个季度的猪肉业务就亏损了70亿元,由此也可反映出猪肉价格断崖式的下跌。
一上一下,两者一相比,价格差等感受自然就变得更明显了。
“去年是除了猪肉涨感觉其它都没涨,今年是除了猪肉没涨感觉其它都涨。”
什么时候蔬菜会降价?
蔬菜价格还会再涨吗?不少专家和有关部门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还给出了一个期限:11月初。
按照以往的经验,10月广东省外蔬菜北方主产区山东、河南等地处于露天与大棚蔬菜换茬空当,但云南、海南等产区会迅速补充市场空缺,只要这些地方的产量上来了,菜价下降也指日可待。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畅通物资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及时发布价格和供求信息;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秋季蔬菜生产,切实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
据南都周刊 中新网 每经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