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园广州人民公园被“整容”后的复盘
迎来百年华诞的广州第一座综合性公园人民公园(又称第一公园、中央公园)近日晋级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法律规定“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的这座历史名园,近日却被动“大手术”“整容”——
人民公园南半部仍在施工中
此“整容”是去年底开工的景观优化提升工程,目前南半部仍在围蔽施工。从已开放区域看,往昔绿荫掩映的公园大部分变成空旷而有围栏的大草坪,只留中轴线、白兰大道、公园边缘的树,以及几株古树名木,其他地方的树被抽疏或换种了稀疏几株开花乔木;古朴的麻石路也变成了花岗岩铺地。
据查,这一旨在打造“疏朗大气的城市公园”工程迁走了213株乔木,新增乔木仅20株。
这一“整容”引来了众多专家、市民的反对与质疑:
“把公园里原有树木大量清除,搞成一块块圈起来看的草坪,还有什么历史底蕴?还有历史名园的样子吗?本来好端端的‘广州第一公园’,没有了历史厚重感,文物古迹的风貌被严重破坏,实在很令人痛心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李敏教授)
“东边这里的苹婆树被抽疏了,老榕树换成凤凰木,砍的时候我们上前阻止施工队,但没用。很多老树落地的根须都被砍了,台风来树很容易倒。老树是这个百年公园的特点之一,我们来活动的都要求把移走的老树重新移回来!树荫少了,夏天到了我们就遭殃。”(每天都在东侧玉兰大道旁活动的阿伯)
原有6棵苹婆树现在剩3棵
“以前好很多,现在纯属是为了好看、文明规范好管理,但草地多了,活动空间少了,树荫也少了。活动面积这么少,就是逼大家不要来。”(钟小姐80后 从小住在附近,经常路过)
“现在改造完比一些街心公园还差,简直不给人坐,找个地方坐好难,原来无需搬椅子,现在自己搬椅子才可以休息,置多张凳子要多少钱?”(一个下午时分常在公园闲坐的大叔)
尽管也有市民从景观、安全性点赞这一改变:
“改造后干净整洁、透光一些,以前这里树木太密集了,灌木杂乱,搞了后看起来漂亮一些。”(杨先生 附近上班,中午会来散步)
“现在挺好啊。以前晚上很多咸湿佬、流浪汉蹲在灌木林里,晚上十一二点从这里走过很危险。现在安全很多。”(黄先生在附近公司上班,每天会经过)
但专家们仍坚持首先应保护文物历史风貌:
“今天的改造少了从人民公园作为一个历史名园、文物的角度考虑方案,没有把它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价值作为很重要的参考因素进行改造,现在的设计就是从当下的某种偏好出发而希望有一个所谓大气的公园。”(全国重点文物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 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曹劲)
“现在的改造针对的是现代公园问题,不是以保护园林遗产为目的。”(全国重点文物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 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力鹏)
人民公园:广州现代城市标志之一
城市中轴线历史风貌组成部分
人民公园园址从元代至清均为历朝官衙所在地,经孙中山倡议而建,由广州著名建筑师杨锡宗采用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布局进行设计,平面布局规则方整、轴线对称,植栽结合了广州地域特色。民国十年(1921)10月12日举行隆重的开园典礼,成为向公众开放、供民众同乐的休息娱乐场所,市长孙科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命名为“第一公园”。
园内古树参天,花丛绚丽,有清初雕制的汉白玉石狮及民国15年修建的音乐亭,现在的公园还保留有当时的大门、音乐亭、喷水池、石鼓、石狮等。1999年拆去围墙栏杆,在广州诸公园中率先实行免费开放。
音乐亭(图片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图片数据库)
建成之初公园入口(图片来源:《广州市政府报告汇刊》1923年)
郑力鹏教授认为:
“第一公园是广州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处于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的中心位置,今天仍是广州‘原点'之所在,其规划设计,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的格局和特征,在广州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广州近现代城市中轴线历史风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除了作为广州首个现代城市公园的开创性,人民公园作为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民国13年1月24日列宁逝世,孙中山决定于2月24日在第一公园举行“中国国民党追悼列宁会”,孙中山主祭。
同年3月8日,妇女运动领袖何香凝在此主持召开中国首次妇女节纪念活动,揭开了中国妇女革命历史新的一页。
民国14年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
民国16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广州起义,这里是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军的第一个战斗地。悼念廖仲恺等活动也在此处举行。
2012年11月,人民公园被公布为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今年3月25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公园位于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被列为近代传统中轴线重要绿化开敞空间、特色风貌片区、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改变郁闭空间,打通空间视廊
打造疏朗大气城市公园
人民公园景观优化提升工程于去年12月启动,根据相关招标文件和初步设计成果,工程以“显轴线、开界面、优空间、提品质”为设计策略,将利用率低绿地转换为活动空间,打造疏朗大气的城市公园。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优化现状中轴广场,南入口广场改造、城市原点文化空间营造、水池空间的水池、树池修复等;梳理建筑用途,优化建筑布局和休息亭廊布局;合理规划休闲活动空间:东西增加活动平台、增加复合休闲运动区等;完善园路、平台、树池、花基等园建工程;梳理植物、迁移部分树种、修剪树木、南北区域增加开花乔木等;完善导游牌、指示牌、坐凳等配套设施的工程;完善电气、给排水、视频监控等公用工程。
建设管理单位为广州市越秀区绿化养护第一工区,实施范围为人民公园,面积约44600㎡。总投资约3819.59万元。
最引人注目的是:设计成果强调“以疏林草地为亮点”。
目前已开放的区域属核心风貌区和两侧的缓冲过渡区,前者位于公园中轴上,设计方案显示:修剪中轴上周边的乔木打开林窗,梳理中下层植栽,恢复草坪原貌;新种开花乔木,展现花城形象。缓冲过渡区也要清疏植栽,恢复草坪。
中轴林荫路(图片来源:《羊城寻旧》)
改造前的公园中轴
改造后,3米以下的树枝被清理
此外,其他两个区域:靠近中山五路南入口处的文化展示区、南端东西两侧的休闲活动区也要更换小叶榕为凤凰木,简化中下层植栽,清疏周边植栽。
据新快报记者查阅相关行政许可,此工程“修剪长势较高、内膛枝、倾斜枝及枯枝较多的细叶榕、龙眼、幌伞枫等乔木共376株(胸径11CM-180CM),迁移存在株距较密、长势较弱等情况的大叶紫薇、白兰、人面子等乔木共213株(胸径21CM-80CM)。
而初步设计成果显示:迁移较多的树是蒲葵47株,细叶榕20株、人面子16株。
新增乔木仅20株,为凤凰木6株,木棉6株,粉花风铃木8株。
“疏林草地”的设计是目前改变最大、争议最大之处。
人民公园为何要作此改变?
初步设计成果认为:人民公园现状绿墙充足,空间较为郁闭,视廊受限,场地活动空间较为无序;核心轴线上绿化缺乏修剪与管理。人民公园坐落于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上,南面紧邻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北面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相对,展示公园的整体风貌形象十分重要。但现状人民公园向外展示界面缺失,整体形象难以展现。
因此,策划开敞性的草坪空间减少郁闭度,改变过于郁闭的空间现状,打通空间视廊。在公园南、北端界面新增植红花乔木,包括红花风铃木、凤凰木、木棉,提升公园形象,展现花城风貌。
原来此处的细叶榕被凤凰木代替
为凸显公园中心轴线,对中轴线区域的乔木进行修剪,要求树木精细化修剪,对于保留的树木,离地面三米以下的树枝要清理好
离地面三米以下的树枝被清理
细叶榕的气根要及时清理好,并保证中轴视线通透。
改造前,榕树有气根
改造后,细叶榕的气根被清理
专家:改造不尊重文物保护
中轴线景观应保持原貌,不宜乱变
对于“疏林草地”的方案,不少专家都不认同,认为其仅是从景观出发,不尊重文物保护、破坏历史名园的历史风貌。
根据《文物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一次迁移两百多株树对人民公园来说,这个数目太大了。公园显得太空太通透了。”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程晓山惊叹道。
改造前(图片来源:公众号:神棍风水师)
改造后(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图中红圈为移除了树木的位置,蓝圈范围置换了树种的位置)
她说:“公园是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布局,有很明显的西式中轴对称风格,但同时又为了适应岭南较炎热的气候特征,种植许多大树,十字交叉的道路轴线在榕树的浓荫下面,舒适宜人,毫无违和感。我们说,岭南园林的独特之处恰恰反映了岭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经世致用’和‘开拓精神’,岭南人不介意吸收外来的东西为己用,同时,做事情又很切合实际,从好用适用、符合需要出发。体现在园林绿化方面,就是大量使用乡土树种,以适应岭南气候,达到舒适且便利的目的。但在形式上又不介意引入西方风格,这个公园很有特色,很难得,是一个很好的中西结合典范。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园林,我不希望其风貌被改变,希望能延续一直以来的风貌。”
作为1998—2002年间曾经担任广州市政园林局绿化处和公园处副处长、局副总工程师的资深园林专家李敏教授说:“广州城区的主要公园都刻在我的脑子里。人民公园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园,是一个历史名园,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价值就像一块稀世珍宝。文物的保护原则就是原址原貌,不改变原状,现在的景观改造就好像在一颗钻石外面涂油漆,涂得花花绿绿貌似好看,实际贬低了本身的价值。在历史名园里一下子清走那么多树,搞成一块块草坪圈起来,以为换成开花的凤凰木和黄花风铃木景观就会好,实在是一种浅薄的认知。宝贵的地标性历史氛围没有了,哪里会形成好景观?讲到底,这还是不够尊重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保护。”
对于人民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要保证中轴视线通透,因而大量修剪掉公园中轴线上榕树干高三米以下的树枝的做法,李敏教授反问:“为什么希望一定要有通透的中轴线?这是用一种不合理的审美观强加到公共利益载体上的景观改造目标。对象是一个历史名园,应高度珍惜进行保护利用,不宜轻言改造。广州老城市中轴景观应尽量保持原貌,不宜乱变。”
改造前的中轴线
改造后的中轴线
李敏教授也谈道:“人民公园是中国近代城市营造的少数规则式、图案式布局的西式城市公园,园内树木的养护修剪应尽可能按照设计师杨锡宗先生当初的构图形式形成中轴植被景观,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继承下去。但是,现在的树木修剪根本没顾及历史风貌,改造得不中不西、不三不四。”
人民公园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园林季刊》1937年)
他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名园,不是留下音乐亭等老建筑就行了,而应该要保护整个公园风貌,包括古树名木、植被生境和历史氛围。园林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氛围由什么要素构成?就是参天大树、浓荫匝地、花木掩映、古建拾趣等岁月沧桑的历史痕迹。但现在都没了,大面积新铺的花岗岩地面光溜溜的,还有什么历史的厚重感?”
全国重点文物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曹劲也认为:“如果只是要开花、疏朗大气,那可能不是这个公园最主要的出发点。公园有很多,但第一公园只有一个,在一个历史环境里,我们要考虑它曾经非常重要的历史特征和历史价值。我们还有很多新的城市公园,这些就可以从纯植物景观或纯活动的角度考虑。”
人民公园仅几个史迹被认定为保护对象
专家指人民公园应整体保护
痛惜之余,李敏教授指出:“人民公园既然已经由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理应受法律保护,原址原貌保护利用,不能乱动。如有问题需要修缮,也要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合法的手续审批后谨慎实施。有关管理部门可能对人民公园没有作为文物整体保护,只是对若干建筑作单体保护,在全园景观改造前不一定有整体按文物修缮项目来履行报批程序。”
据曾参与人民公园景观优化提升工程中音乐亭修缮方案评审的曹劲透露:
“当时我们在音乐亭的修缮方案里看到,有一张杨锡宗的公园设计图。我们很奇怪为什么只审音乐亭、牌坊的方案,而不是整个公园的方案,我们提出疑问,相关方面告知认定文物本体时没有认定为整个公园,只是音乐亭、牌坊等。”
据文物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当时评审人民公园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时,只是明确当时的大门、音乐亭、喷水池、石鼓、石狮等几个史迹点作为保护对象,而不是整个公园。
但是,曾参与评审人民公园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陈玉环表示公园的保护范围应是整个公园,包括空间格局、中轴线、历史环境。人民公园在近现代历史上有重要价值,大树、灌木等植物也是很重要的价值要素,它们也见证了历史,也是岭南气候需要的,只是因为经历了各种变化,现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少了,我们认为应尽量抢救现有的史迹点。
正在改造中的公园南半部
曹劲说:“我在音乐亭的评审会上提过,人民公园的文物本体应该是整个公园,应该整体保护。这是著名设计师杨锡宗的作品,杨锡宗的设计对象不是音乐亭或牌坊,而是整个人民公园范围。公园是由很多内容组成,包括平面布局、轴线关系、重要节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富有地域特色的植栽,都应是保护对象,作为一个公园,不可能只有音乐亭和牌坊。我认为设计图里的整个人民公园范围应该都是保护对象。”
李敏教授认为:“既然挂牌‘第一公园旧址’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就是整个公园,公园地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都要按照文物来对待。例如北京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说管理单位只保护佛香阁,其它地方就能随便砍伐随便挖。”(记者注:颐和园的保护范围是四至现状围墙及1233工厂全部使用范围——北京市文物局《第二批划定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
人民公园是建筑师杨锡宗采用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布局设计的,根据对历史园林保护的《佛罗伦萨宪章》,历史园林的建筑构造包括植物,包括品种、面积、配色、间隔及各自高度。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不仅依赖于它各部分的设计和尺度,同时依赖于其装饰特征和其每一部分所采用的植物和无机材料。
同济大学副教授陆地认为:“本体:fabric,构成遗产的一切物质元素,包括树木等等。一般认为历史园林算历史地景,不考虑世界遗产的背景,也有人把园林绿地算在文化地景里。我国的文物法是很落后的,文物的分类中未提文化地景,台湾的就有。历史园林的遗产元素构成比较复杂,首先要判断哪些属于历史真迹,哪些历经翻新的不是。历史真迹,包括物质本体因长久存在而有遗产的价值的名木古树,自然还是要本体保护的。历经翻新、重栽、重制的元素,尤其是植物,当然不用考虑这一点。”
根据人民公园张庆红在2001年撰写的文章《广州府前市民广场绿化养护技术初探》,其时公园内乔木大多是建园早期种植的, 树龄均超过六七十年,大部分是乡土树种,共463株。为了保持人民公园历史悠久的绿化风貌,公园保留了大部分乔木和草坪。而对杨锡宗设计的研究显示:人民公园的植物是沿园路行列式种植高大乔木形成荫庇空间,底层配以耐阴地被。这说明人民公园建园之初并非“疏林草地”。
专家:改造应做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
或应恢复景观面貌最好时期
李敏教授认为:“合理有效地保护人民公园,应该尽可能让它恢复景观面貌最好的时期。一个历史名园的形成一般需要三五十年,树木要慢慢长大,小树和大树的效果不一样,大树和参天古木又不一样。因此,1921年10月建成开放的人民公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应该是面貌比较好的时候,比较接近于造园设计初衷。后来园内树木因维护管理不当而有些杂乱,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乱种的树木,导致有些地方长得过密。所以,适当进行植被梳理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大变风貌,搞得面目全非,变成千篇一律的草坪,人也进不去,无形中缩小了公园的可游览面积。”
正在改造中的公园南半部被挖得面目全非
移除树木后的树坑
曹劲则表示:“城市的历史景观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做设计时要做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现在还留存了哪些价值要素,今天还有没有可能继续保留下去。但现在的方案没有把人民公园整体当作文物来全面考虑,少了这个评估的过程。”
市民吐槽大量迁移树后树荫少,活动空间少,休息凳子少
专家称:广州高温高湿不适合“疏林草地”
迁移213株树,从树影婆娑到“ 疏林草地”的变脸,是人民公园景观优化提升工程中饱受诟病的焦点,专家们除了批评其破坏历史风貌,更指其降低绿量和生态效益,而普通市民更多是从使用者的切身感受来表达其不满:大量迁移树后树荫少了,草地面积大了但禁止入内,活动空间少了,休息的凳子少了……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25位市民,17位差评,4位点赞,另有4人赞成改草坪,但又认为少了树荫、座椅和活动空间。
市民:树少了,想晒死人吗?
榕树是几代广州人的,不舍得!
作为广州首个拆除围墙的免费公园,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不仅是附近生活、工作的市民休闲娱乐运动之地,也是喧嚣都市中的一方绿洲,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市民吐槽最多的是迁移树木:
“现在草地多了,树少了,只有中间几棵,北边这片很多树被砍了,我看着它们被移走。以前树多好啊,公园是想晒死人吗?”(钟小姐80后 从小住在附近,经常路过)
据市民回忆,原来中轴榕树和玉兰大道的玉兰树之间还种植了其他树木,现变成草坪
“以前进入公园,最大的感受是树木遮天蔽日,树影婆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巨大的榕树与榕树的‘胡须’,是童年的回忆。有‘胡须’的大榕树,仿如见证历史的老人,是有灵性的,都是陪伴着我们几十年光阴的好朋友,为我们遮阳挡雨!是属于几代广州人的,也是城市记忆。看着他们一个个消失,是不舍得!应该尊重树木,尊重生命,尊重城市的文化特色。”(古粤秀色)
有几个读者还在新快报深读新闻微信公号上留言投诉人民公园砍树:
“树木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者,还是结合了当地气候的个性化的活见证,它们本可与广州共老,谁剥夺了这权利?“(关人隐士)
“在风中”在给新快报留言前还跑到信访部门,投诉人民公园砍树破坏生态环境。
3月19日,她在信访部门的来访登记表上写道:
昨天下午路过人民公园,老树被砍了不少,只留下稀疏的几棵树,种上草,新修的道变窄了,草地被围住,很是惊诧、悲哀。
砍大树破坏生态环境,广州市区人口密度大,人民公园的老树是碳中和以及调节生态环境的最好方式,请问这个项目的论证做了没有,怎么做?这项工程项目与国家生态环境碳中和政策是相逆的。改造有没有环保部门的参与,环评论证?要求暂停此类砍树造景的施工项目,进行环评论证。
但是,也有一些市民喜欢“疏林草地”:
“现在树少了,阳光灿烂,大家有地方晒一晒,补补钙,需要遮阴时,可以走到树下。”(陈先生 住附近,每天都会来散步)
“改造后空旷一点,视觉好点,不热的时候就挺好。”(一位在附近上班的市民)
“现在改造完,更开阔,更能衬托市政府。”(50后梁伯,小时候也经常来,现在带孙子过来玩)
专家:疏林草地降低了绿量与生态效益
砍树根会伤害榕树
对于“疏林草地”改变带来的生态影响,一位园林与植物专家分析道:“生态效应主要是看绿量,绿量是单位面积上的叶片的多少,有叶片才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绿量最低的是草坪,最高是树。”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副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李敏教授批评道:
“现在这样改造使整个公园的绿量大大降低,生物多样性也削弱了。在广州这样高温高湿的南亚热带地区,疏林草地并不实用,广东人历来偏爱园林环境有比较好的树荫。大家可以看看人民公园对面中山纪念堂的疏林草地景观,那里草地上白天人们能呆得住吗?但它的设计没错,因为那是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堂庭园,不是让人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的地方,整体空间需要有庄重的仪式感。而人民公园是要让市民欢乐游憩的地方,原来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树荫,不应贸然毁掉葱茏植被改种草皮。”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程晓山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全广州市所有的绿地都在搞疏林草地,这段时间群众反映砍了很多树。”
她说:“我不反对做疏林草地,这也是一种很漂亮、很有特色的种植风格,能够体现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但一个城市的绿化造景不能只有一种样式,需要因地制宜,该密的地方密,该疏的地方疏,做到空间开合变化、疏密有致才是对的。我们岭南地区气候宜人,植物品种繁多、生长茂盛,多层次的复合群落恰恰是本地植物景观的特色,也有利于生态环境。岭南地区夏季漫长炎热,种树遮荫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需求。疏林草地空间开敞、视线通透,作为市民游览拍照、休闲聚会的空间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因此,一个城市的植物种植,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记得在十几年前,全市到处都种满了,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生态”的,现在又纷纷“清杂抽疏”,甚至不管什么地方都一概清空所有中层灌木,只剩下几棵开花树和底下的草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说,任何事情,搞‘一刀切’都是不对的,这叫做‘过犹不及’。”
她担心:“这些树已经上年纪了,这么大年纪的树断了根,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会不会在移的过程中就自然死亡了?”
新快报记者在人民公园现场还看到,几乎所有露出地面的榕树根都被砍切,树干底部全是一个个伤疤似的切口。
程晓山指出:“砍树根肯定对榕树生长有影响,树吸收养分要靠树根。榕树的生命力很强,被砍了树根后,一时半会儿不会危及生命,但是这些榕树毕竟年纪大了,断根对它身体有伤害,说不定会‘元气大伤’,正如年轻人和老年人受伤后的恢复肯定不同。”
她认为:“在这里砍榕树树根不合适。现在这样做也许认为榕树根系太发达,破坏人行道,也许是为了让草地看上去好看。但是,植物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我们不仅可以观花、观果、观叶,还可以观根。榕树的美就在于它虬根如虹、挺拔苍劲、枝繁叶茂。人民公园靠吉祥路的边界是一个大斜坡,大斜坡上盘根错节的榕树根特别能体现岭南地区地带植物特色风貌,并见证了百年公园的历史沧桑,是一处非常非常难得的岭南植物特色景观。一个新城市高楼大厦起得再多再漂亮,你也会觉得它只是个‘暴发户’,但如果城市里有很多参天古树,人们会感叹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
榕树是乡土树种,很适合在岭南生长,移和砍这么多榕树确实很不应该,它们已经在这里盘根错节千百年,修炼成精了。它们才是这个地方的主人,我们反而都是新人,应当心怀敬畏。”
然而,也有专家指出:“人民公园的树随着树龄的增长,冠幅不断增大,郁闭度差不多达到100%,看不到天了,这会出现树木内斗的问题,自己跟自己抢阳光,导致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有些树你不管它,它也会自然被搞死。所以这时候移走一些树,疏开一点是对的,但不要过头。”
草坪增加,挤占了活动空间
坐凳减少,市民坐在草坪围栏上
“疏林”被批评,草地也并不受欢迎。改造后新种的草坪都加了围栏,插着“足下留情,脚下留青”的牌子,反对的市民认为草坪挤占了活动空间。
“以前草坪面积没那么大,多数是麻石地,很多树,老人家们在树荫下的麻石地上打太极、跳舞,现在活动空间少了。”(钟小姐80后 从小住在附近,经常路过)
“以前活动空间宽阔一点,现在草地太多了,很惹蚊子。以前有很多灌木,应该种回来,多些景观可以欣赏。”(张伯住广卫路附近,一早一晚都会来打太极,踢毽子、散步或跑步)
改造后,灌木被移除,增加了草地面积
“政府不应该拿三千多万元来改造成这个样子,既然是改造,给老百姓活动的区域和空间就要大一点,草坪应稍微减少一点,天气好时公园里人挤人,走都走不动。但现在路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尺一寸都没有扩,里面的路好像还变窄了。”(某局长,在市政府上班,天天中午会来散步)
改造后,人们只能聚集在中轴线上活动
在公园东侧中部靠近吉祥路边,以前有一排榕树,现在让位给一块新建的活动场地,但市民们跳舞、打太极、打板球都在有树荫的中轴线、白兰大道下,没有人在光秃秃的空地上活动。
原来此处是一排榕树,现建成活动场地,但却没人在场地上活动
阿姨们在有树荫的白兰大道下跳舞
“好好的树怎么都砍了,即使有活动场地也要阴凉才行,这新做的活动场地都没遮阴的,没用啊。”(在中轴线上跳舞的阿姨)
在改造后的公园北部还可以看到这样一“景”,因为仅有的10多张座椅都坐满了,不少市民坐在草坪边低矮的围栏上歇息。
“以前公园有很多给人休息的椅子、长凳,现在连凳子都没得坐。我和六十多岁及三四十岁的家人都反对这样改造,有些街坊也说越搞越差,人们就只能坐在草地栏杆上休息。”(张伯住广卫路附近,一早一晚都会来打太极,踢毽子、散步或跑步)
改造前,中轴线两旁有长椅供大家休息
改造后,中轴线两旁没有设椅子
“现在椅子少了好多,老人家们坐哪里啊,真惨啊!而且以前的椅子是有靠背的,现在新椅子都没有靠背了!这是在市中心的公园,是人民公园,都不为人民着想。”(在中轴线上跳舞的阿姨)
改造后新增的椅子无靠背
人民公园改造未征求市民意见?
迁移树木未有现场公示
这次人民公园的大“整容”、大变脸,新快报记者只查到一次公示,是在2020年7月20日至2020年7月24日《越秀区城市更新改造补短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编稿)》在越秀区政府官网上进行公示并征求意见。人民公园提升工程是作为其子项目之一,有提到迁移树种、修剪树木,坐凳迁移,花岗岩铺装翻新。但无提及要迁移213株乔木。
而根据《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七条 因公益性市政建设需要,砍伐、迁移城市树木二百株以上的,由市、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报批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当地居民的意见和绿化专家评审论证结论。
据新快报记者调查现场住在附近的居民,均表示未有人为此工程征求过他们的意见。一些市民对此颇多质疑:
“作为城市中心的公园,一下子迁移这么多树,有没有权衡得失?有没问问广州市民的意见,特别是经常去那里游玩市民的意见?”(古粤秀色)
“改造前应该征求市民意见,如果征求意见,我会去提建议。”(张伯 住广卫路附近,一早一晚都会来打太极,踢毽子、散步或跑步)
“改造前不知道,突然有一天就搞了,很多亭子被拆掉了,以前雕塑很集中,现在不知道要怎么移。”(某局长,在市政府上班)
而根据《广州市绿化条例》第四十三条,临时占用绿地或者砍伐、迁移、修剪树木的,施工单位应当在现场显著位置设立告示牌进行公示。公示期从施工开工之日起至完工之日止。
新快报记者绕着人民公园走了一圈,未见到有公示。
你觉得人民公园改造有何利弊?请在文末留言,发表你的意见,让改造者、设计者听听市民的心声。
来源:新快报深读新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