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准考证丢失”谣言不能止于辟谣

2017-06-06 张玉胜 海南观察

在这里观察海南,与我们天涯论见!


即将迎来今年的高考,而日前网上一条“刘明炜同学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记者发现,从2011年起,网上就出现过“白娅倩”“刘明炜”等同学丢准考证的信息,准考证的种类也包括中考证和高考证两种。目前,北京网警官方微博对此辟谣,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高考骗子年年有,只是岁岁“名”不同。从“白娅倩”到“杨雷雷”再到“刘明炜”,同样的季节上演着同样的雕虫小技,只需更换一个名字便可重新来过。“准考证丢失”的高考谣言,何以被骗子们乐此不疲地故伎再施?尽管警方的“辟谣”必将随之而来,但造谣、辟谣年复一年的博弈轮回,究竟是在考验民众的慧眼识假的辨别力、记忆力,还是在挑战警方从严治理网络谣言决心与效力?在笔者看来,“准考证丢失”的谣言能够反复登场,关键在于违法成本太低,终结此类谣言,紧急辟谣更需严厉查处。


  “准考证丢失”的信息缘何能够引发网友关注,并能迅速传播?究其原因不外两点:一是年年有高考学子数百万,保不齐会有哪个考生意外丢失准考证,这契合了人们的常识性认知;二是社会不乏热心肠。“准考证”就是高考入场券,丢失的后果可想而知,帮忙寻找乃网友爱心使然。第一个进入网民视野的“白娅倩”确有其人其事。这本是好人好事一桩,但却让某些不法之徒从中嗅到了“商机”:可以用作电话吸费或伺机诈骗。于是便有了不同地域版本“白娅倩准考证丢失”的谣言传播,且一“丢”就是3年。



  “准考证丢失”谣言看似商机不大,但却扰乱秩序、混淆视听、亵渎爱心,销蚀社会正能量,负面危害不容小觑。只警方一句“这是骗子”的骗术揭穿,远不能回应民众关切,更难以避免下一季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回眸此类谣言粉墨登场的6年,基本是只见辟谣不见查处。须知,对于网络谣言,一次伤筋动骨的公开查处,其震慑和治理功效远胜于被动辟谣。与其提醒老百姓“不信谣、不传谣”,不如让始作俑者付出代价心存忌惮“不造谣”。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只有对谣言制造者严查重罚, “准考证丢失”之类的谣言,才会真正得以消停和匿迹。


 来源:《海南日报》

【往期精彩】

省委书记两次力荐这本书有何深意??

对欺客宰客者要严惩不贷

保护个人信息 需强化源头管控

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三大特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小婷

责任编辑:饶思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