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语言学通讯博士文库之《多模态警示语的整体意义建构》(互动赠书)

2017-12-16 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书简介

本书运用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以商品包装、纠纷调解、公益广告、行政交际与司法领域中不同类型的多模态警示语语篇为研究素材,对多模态警示语的整体建构规律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多模态警示语整体意义建构中的开放性与对话性原则体现于语篇符号、认知、互动交际、跨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图、文、色等符号模态之间的意义照应与互动使得多模态警示语比传统的语言警示语更能体现意义的对话性倾向,实现更丰富的人际意义,但要想取得更好的警示交际效果,仍需将警示语的设计立足于交际的对话性与开放性,在平等互动的沟通过程中引领受众接受警示语的语用目的。本书不仅对于电子化时代的警示语建构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分析例证。

 

防微杜渐,警戒未然,警示(告)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举足轻重。“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居安而思危,对危险行为的防范一向是我们中国人的修身立命之道。宗教信条中流传已久的清规戒律,比如圣经的“摩西十诫”与佛教的“戒律”,都体现了告知并规避风险行为在个人修为中的作用,尽管这些宗教意义上的“戒”只是警示的一种特殊例证,但也从一方面反映了“警示”于人之存在的重要性。语言是存在之居所(海德格尔语)。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道德修养,专门规谏统治者修身治国的警示语甚至发展成专业的文体——“箴”,且盛行三世而衰(见《文心雕龙》之“箴铭篇”)。警示言语行为存在的前提是人具有理性,能自主选择并趋利避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警示更多地与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界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相联系,成为商业社会中的一种免责手段。虽然警示之于人,犹水之于鱼,但促使本书研究警示语的并非这些形而上的原因,更多缘于现实生活中使用警示语时所遇到的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电子化时代,新领域、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的自主性与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交际的手段日益多模态化,新语境下人们如何警戒未然,警示语有何语言与符号特征,这些都是本书重点考虑的问题。


警示语关乎人之生存,建构警示语就是人们如何在丰富多彩的符号世界中建构人际关系的议题。诸多哲学观点,比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儒家的“仁爱”,法家的“规则”等,都能为此建构提供哲学关照与指引,但秉承中国哲学之精神——以出世的态度过入世的生活,对警示语建构的研究需着眼于电子化、多模态化的交际语境,既要有宏观的哲学视野,又要关注现实问题,既要使警示语建构与人的俗世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又不使其脱离现实而成为空中楼阁,力图综合体现理论的前瞻性与现实的可操作性。鉴于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将生活中的话语与人之社会存在联系在一起,藉此,本书以对话性理论为指导,对警示语的语言结构与功能进行较翔实的话语分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理论研究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研究视野。虽拙于此三者,本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实践精神,本人鼓勇而为之。本研究中的多模态警示语指的是采用图、文、音、像等不同表意符号系统建构的文本或语篇,旨在“提示受众注意某些可能出现的不良信息,以便对其进行预防或降低相应的风险”。这里的警示主要限于人为可控的行为风险。通过分析与考察图文型、口语交际型、动态图像型三类多模态警示文本在商品包装、纠纷调解、公益广告、行政交际与司法领域中的交际与沟通,对多模态警示语的建构规律进行理论与实践探讨。

按照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图形、色彩、文字等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在形式布局上的结构重组,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艺术建构过程。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第一,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较宏观的哲理视角,讨论多模态警示语的整体意义建构中的开放性与对话性原则。这主要指的是: 警示语在价值意义上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特点;在警示沟通与表达过程中警示说话人主体与思维、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警示沟通所涉及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平等性与互动性。为此,首先探讨警示语的语义与语用内涵并对其进行形式化描写,然后在对话性理论的指引下,讨论了多模态警示语意义建构的对话性与开放性,运用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论证了其分析框架。第二,从较为微观的视角,选择商品包装、纠纷调解、公益广告、行政交际与司法交流等不同领域,从语篇结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跨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探讨多模态警示语意义的对话性,分析警示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中表达警示意义时,如何充分利用图、文、音乐、空间等模态实现一定的开放性与对话性,取得相应的交际效果,并对现有多模态警示语文本进行了批评分析。

经过实证研究发现: 建构多模态警示语意义的对话性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利用图、文、色、空间等符号之间的意义照应与互动,多模态警示语比单一语言符号构成的传统警示语更能体现意义的对话性倾向,实现更丰富的人际意义,但要想取得更好的警示交际效果,警示语的使用者仍需立足于交际的对话性与开放性,并对符号的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不仅对于电子化时代的警示语建构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也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分析案例。阅读本书时,既可把它作为警示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尝试,也可把它当作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一次实践应用。本书对多模态警示语的建构既有整体设计,也有对不同类别、体裁的警示语文本的具体分析,对商品包装、调解谈判、司法沟通等领域的警示语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在整体上具有体系性、完整性与连贯性,同时在章节上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读者可以根据警示语的类型、多模态话语的特征或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对多模态话语分析比较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把其中的一章(如文献综述)或多章作为阅读的重点。当然,如果能对全文做整体性的阅读那就更好,可以把握拙著的整体思路。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多模态警示语相关研究

2.1 多模态话语

2.2 多模态警示语

 第3章 对话性视角下多模态警示语整体意义的建构

3.1 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

3.2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形式化描写

3.3对话性视角下警示语语篇意义的多元性

3.4多模态警示语的结构布局与艺术建构

3.5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过程

 第4章 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对话性

4.1商品警示语在历时变化中体现的对话性

4.2烟盒警示语的多模态表述与对话性

4.3叙事性禁烟警示语的对话性:批评分析

4.4 总结

 第5章 公益警示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解读与互动

5.1 研究方法

5.2 多模态隐喻的结构特点

5.3 多模态隐喻“香烟是杀手”

5.4 语用关联下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建构与互动解读

5.5 多模态隐喻在公益警示中的语篇建构功能

 第6章 纠纷调解话语中多模态警示语的动态合作建构

6.1 纠纷调解话语中言语警示的合作建构

6.2 调解话语中多模态警示语的动态建构

6.3 多模态警示言语行为在纠纷调解会话中的功能

 第7章 行政管理中多模态警示语的英汉对比与翻译

7.1 研究方法

7.2 多模态公共警示的体裁结构

7.3 英汉多模态公共警示对比分析

7.4 中英多模态公共警示的翻译策略

 第8章 司法领域中多模态警示的意义建构与重构

8.1 司法警示的起源:米兰达警告

8.2 世界各国的司法警示与意义重构

8.3 我国“警察告知”的意义与形式建构

8.4 多模态司法警示的意义建构

8.5 警示语专家

 第9章 结论

9.1 研究内容回顾与总结

9.2 主要发现

9.3 研究启示

9.4 主要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的问题

 附录

附录Ⅰ转写规则说明

附录Ⅱ电视访谈节目语料列表

附录Ⅲ公共行政警示语篇语料列表(部分样例)

附录Ⅳ公共行政警示语篇的语料库检索样例

附录Ⅴ警示语专家出具的专家证明模板(中英文)

附录Ⅵ警示语专家的庭前质证(节选样本)

参考文献

索引




互动赠书办法:欢迎给本文留言说明获得赠书理由,留言获得点赞数量最多的6位读者将获得语言学通讯公众号提供的赠书(而且包邮哦!)。点赞截止日期 2017年12月31日。



推荐阅读

科研助力|“语言学通讯博士论丛”书稿征集

读书小札|“语言学通讯”语言学博士文库正式推出《委婉语研究》邵军航教授新作

新书推荐| 英语修辞复合词释义的结构基础

点击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号内搜,全面检索本公众号发布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