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何自然教授:漫话语用学和我

何自然 语言学通讯 2020-01-18


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外教社组织策划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诚邀国内外语界知名专家学者,请他们梳理和精选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自学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和成果,结集出版,记录他们在各个外语学科领域或方面的所思、所学、所想和所为。

《何自然学术研究文集》是“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何自然教授学术生涯的代表作品。我们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创始人、名誉会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编委,现为《现代外语》顾问委员会成员。

何自然教授丨漫话语用学和我

英语的pragmatics 汉译为语用学,据我所知,此译名始于日本。毛利可信用日语说的“語用論”就是pragmatics。语用,顾名思义,讲的是语言的使用。但使用和理解是一个铜钱的两面,所以,语用不但讲语言的使用,而且讲语言的理解。


1


80年代初,我有机会到加拿大学习语言学,师从国际知名学者Steven Davis 教授,他是语言哲学和语用学方面的专家。从此,语用学就和我结下不解之缘,我的兴趣几乎完全转向当时还方兴未艾的语用学上来。回国之后我给研究生上语言哲学、句法学、语用学和实践修辞,但更心仪于语用学。我发表与语用学有关的论文和撰写语用学教材和专著,决心在国内做些普及语用学的工作,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参与学习和研究。


90年代中期我去英国访学时,与原先研究二语习得、后来从事语用学研究的Peter Grundy 共事,我们都有普及语用学的心愿。他把当时正准备出版的一本语用学专著取名为Doing Pragmatics,其中就有让大家都来研习语用学的意思。该书很快成为语言学方面的畅销书。同样,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语用学概论》。这也是一本让大家都来“do pragmatics”的入门书。如果说我为发展我国的语用学曾经一尽绵力,那只是为这门学科做过一些引介和普及工作而已。今天,我以欣慰的目光看到我国中、青年语用学家们所做的新贡献,并期盼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2


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当然还包括语言学其他的一些学科,它甚至与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中的一些学科分支、分相有关。由于语用学涉及的范围广,我们不一定要给语用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用学就会对“什么是语用学”这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有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 也有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还有从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亦有将语用学

看成是语言功能的综观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研究角度自然产生不同的研究面:有的注重研究语言本身,研究语词和结构特定的语用属性;有的以交际作为平台,研究说话人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理解及应对的意义;也有人以动态语篇作为研究面进行会话分析,研究各种类型的会话,分析其中的标记、结构、层次、策略、态度等等。随着语用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它的研究面越来越广泛,人们甚至不把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或分支,而把它看成是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了。


语言的应用是很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语言运用中的奥妙、神奇,常常让人们感到意外。在理解语言时,它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时而困惑不解,时而拍案叫绝。下面我仅就此时此刻想到的一些语用现象,谈谈语用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3


前面说过,我是在学习“语法+修辞”的基础上学习语用学的,对语用语法和语用修辞有较浓厚的兴趣。所谓语用语法,是从语用的角度看语法,或从语法的角度看语用;而语用修辞则是从语用的角度讲修辞,或从修辞的角度讲语用。语法规则是人们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不同语境中如何选择准确得体的语言结构,这正是语用语法的研习对象;除了注意不同结构的使用场合,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技巧,也就是注意语言的表达手段, 注意做到表达意图和表达效果的一致,这正是语用修辞的内容。


语用语法研究中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领域,这就是语用的语法化:我们要研究语法与语用的相互依存关系。语用语法表明,静态的语法现象有别于动态的语用现象,但语用现象有时会固化而成为语法现象。语用语法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是词类或结构的功能代谢(functional metabolism),它指语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偿: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某成分本身的功能消失,充当了具有另一功能的成分,从而出现功能之间的代换、固化,最终形成新的语法现象。

4


下面我再谈谈语用修辞。不同的社会语境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所谓社会语境,指的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对环境的认知。由于人们对社会语境存在认知差异,同样是汉语,实际语用习惯是不一样的。用“老人”来称呼年长的人应该没有问题吧,但香港人却认为如此说法不够尊重,主张称之为“长者”。于是,我们内地用的“老人优待证”,他们就主张改为“长者优待证” 。同样,他们会尊称“聋哑人”为失聪人士。正因为这样,港澳和海外同胞对国内官方和媒体把国际上称为Para Games 的由肢障人氏参与的运动会称为“残运会”、把在我国召开的亚洲肢障人氏运动会缩略为“亚残运会”,就很不以为然,总觉得我们的修辞过于生硬、直率,让人听后或读后感到尴尬。当今汉语的缩略词似乎也用得太随便了。如果我们说宣传“创卫”还能勉强捉摸到是“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感到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宣传“创文”就肯定会让人困惑一阵子的。人们还以为“创文”这个缩略词与文字、文学、文化等有关呢!但实际上那个说法竟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缩略语!这就令人始料不及了。

5


最近这些年,我对模因论产生了兴趣,总想把国外这方面的成果引进来,作为社会语用现象加以研究。模因论是由生物学家道金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基因是一种复制因子,而基因之外还有另一种复制因子,那就是模因。基因通过遗传来复制传播,推动着我们星球上生物界的进化进程;模因也像基因那样通过模仿来复制传播,促进社会文化的进化。不过它并非通过遗传,而是通过模仿;它促进的并非生物的进化,而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要指出的是, 模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举凡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一些可以不断复制、变异、更新并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的使用正好说明模因的存在,因为人们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是在前人使用语言的基础上模仿进化而来,有些表达方式或内容甚至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表现为强势的模因。一种语言或语言中的某种说法如果没有经过模仿、变异、更新,它就无法得到传播;这种语言或它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就会是一种弱势的模因,逐渐被弃用以致消亡。人民群众所热爱的成语和歇后语,其中精华语句如“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等等,至今都广为流传和应用。有人以为模因只讲模仿,不讲创造,其实不然。有些名言、诗句,在模仿、传播过程中还演变出与时俱进的新词新语,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如模仿诗词而演变出来的江铃牌汽车广告“千里江铃一日还”,既朗朗上口,又令人因熟悉李白名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而对广告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也有些在某个时期曾经广为流行的说法(如上世纪“文革”中曾被仿用的“八股式”口号、语录等),会因一时变得时髦而被滥用,也会因时境变迁而不复听闻。例如,2010 年的流行语“给力”,令人颇感吃惊地出现于《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还有“神马”“我爸是xx”等说法上了凤凰电视的“壹周立波秀”。这些词、句迅速成为势头强劲的模因而被广泛传播开来。而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陈词滥调,却早已变为弱势模因而默默淡出历史了。



以上只是我随意想到的语用学中与语用—语法、语用—修辞现象有关的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在这里只泛泛提及,没有深入揭示其内涵。我的目的只是想说明为什么语用学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那就是因为它令语言耐人寻味、生动实用。而我的另一个目的则是想通过回顾我自己研习语用学的过程来鼓励我们的年轻朋友,希望这门学科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普及,为学好、用好我们的语言,大家都一起来do pragmatics(研习语用学)!

*本文内容来自《何自然学术研究文集》,有删节。

本书目录

本文编辑: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

扫描二维码,把这本书带回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号内搜,可检索本公众号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