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平生走过最多的路,是商家的套路丨原创

www.iqichuang.cn 企创网 2019-04-08


温馨提示:本文字数5000+,阅读耗时约10分钟


编者:笔者前段时间卧底了一些微信群,各式各样的都有,以商业企业居多,我们发现那些做招商加盟的微商,基本上发的广告都是一个套路,比如:XX年前你错过了XXYY年前你又错过了YYZZ年前你又错过了ZZ,那么现在,你还要错过TMDTMD是目前全球最领先的MD,最创新的MD,最具发展力和潜力的MD

 

       企业为什么一直都在淘汰旧款,推出新款?为什么每天一睁眼,发现世界似乎又诞生了一些新的名词和概念?商场和商家为什么隔三差五地就在搞活动、搞促销?网络上为什么总是不断出现惊世骇俗的炒作和撕逼?为什么某些城市的房价说涨就涨,而且越涨越快?所有我们看到的这些市场中的乱象,是否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

 

       首先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企创网(IDckshikong)的一个朋友,也算是客户吧,这两年做了一家舒适家居(中央空调/新风/净水/地暖)的网络平台,模式就是让经营舒适家居品类的实体经销商入驻平台,他们整合一下资源做些宣传推广,如果卖出产品就抽取佣金。企创网(IDckshikong)帮助他们做过一些市场活动策划和网络营销推广的事情,所以对这家企业了解相对还是比较深的。

 

       这段时间,他们经常邀请一些合作的经销商到公司来给他们的员工普及专业知识,一般都是行业内比较资深的,在这行混了十年左右的。其中有一次我到他们公司去时恰巧碰到了他们的一场培训,应朋友之邀我也就随意听了听。熟悉企创网(IDckshikong)的朋友都知道,小创还是个挺喜欢听演讲和做演讲的人。

 

       这次做培训的人是一位中央空调经销商,在这行做了七八年,差不多主流的中央空调品牌,他基本都有经营过。技术上的一些东西我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他提到的一个观点我倒是记忆犹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卖中央空调,是真的它就比壁挂空调强多少吗?不是的,因为壁挂空调利润太低了,我们必须得卖中央空调。

 

为什么这两年中央空调开始逐渐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厂家和经销商都更愿意生产和推销中央空调了呢?的确,中央空调有美观和节约室外机空间的优点,但同时也有购买使用维修成本高的缺点,技术上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创新,制冷制热的核心和传统的壁挂空调几乎无异。原因是什么呢?是传统的壁挂空调卖了这么多年,各个品牌不断竞争抢夺市场,利润已经非常低了,有时候一台空调利润还不到一百块,厂家经销商都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了。而中央空调作为新物种,价格还不那么透明,另外由于安装较为复杂还可以有其他收费项目,所以一套中央空调做下来,几千的利润还是可以有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的,在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而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在于企业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人性中本来就喜新厌旧(尤其是消费能力最强的年轻消费者),那么两者相遇,一拍即合。

 

这几年诺基亚是不行了,但是前些年还行的时候,诺基亚有一个被用户广为流传的调侃,叫做科技以换壳为本(诺基亚官方宣传语是科技以人为本)。用户为什么会吐槽诺基亚这一点呢?因为当时诺基亚采取机海战术,尽可能想要覆盖高中低各个领域的市场。但是手机的技术却是完全一样,没办法在技术上创新的诺基亚,只能开始了在不断换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后来被苹果和安卓阵营取而代之。

 

说到手机,不妨就再多提一句。为什么苹果自从iphone4以后,手机越来越平庸,乏善可陈了呢?有不少的果粉认为关键在于乔布斯死了,继任者库克能力问题。其实就一直关注于企业观察与研究的企创网(IDckshikong)看来,根源并不在此。众所周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呈阶段性的,也就说必须前期有长时间的积累,然后才能在某个节点上,量变引起质变,从而诞生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需要与整个市场的大环境相契合。这也正是几年前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够兴起,性价比只是表象,本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小米东风之便。


 

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企创网(IDckshikong)将之前并不是特别关注的房产领域提高到了重点关注的级别。核心点原因是,大家都太关心楼市了,如果作为一家专业财经媒体忽略大众的关注,那么可能也是要被淘汰的。而自从小创关注了中国楼市后,那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回村看一看,楼房盖满村。

 

关注和研究中国楼市后的小创,同样看到一些观点和概念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更具深度的理解和发现。这就好比是你以前推开一扇窗时只是看到了天气有些雾霾,但是现在却可以更为准确的了解这样的雾霾成分是什么,各个污染源又是从何而来的,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小创的最大业余爱好是旅游,所以对中国的主要城市几乎如数家珍,要么生活过,要么是去过多次。前几年中国的某家媒体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新一线城市”。那作为资深旅游和城市爱好者,小创当时就很兴奋了,哎呀,以前只听说过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那么现在的这个新一线城市,究竟是什么鬼?

 

根据截稿前百度百科中的介绍,目前新一线城市的名单为: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百科中对于这些城市的介绍如下——

 

“这批“新一线”城市,它们或为直辖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可观的政治资源;或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多个省份具有辐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便利的交通;或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那么,此次400个城市分级的标准是什么?据了解,此次排名并非考量城市综合实力,也不仅仅是看GDP排名,而是按一线品牌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财富》全球500强进入数量、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排名、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等作为主要指标。”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以上描述,乍一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的感觉呢?尤其是正巧工作和生活在以上十五座城市小伙伴们,可能心中更是暗自窃喜,原来自己所在的城市已经是新一线城市了,那么应该用不了多久,自己所在城市就会成为下一个“北上广深”,进阶宇宙中心,升官发财,赢取百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

 

       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非常荣幸,企创网(ID:ckshikong)恰巧去过以上所有十五座城市,并在其中的杭州、南京、武汉、西安、重庆、青岛、沈阳、大连都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么小创应该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了。那么我来给大家聊一聊这个目前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概念。

 

       首先,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该媒体造出的这个新一线城市概念,以上十五座城市也是中国目前二线城市中较为显眼的。如何显眼?那很简单,你把中国的城市GDP排行拿出来,把最前面的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去掉,看看是不是接下来的排名就和这个榜单上的差不多了呢?但是,似乎在这个概念推出来之前,绝大多数人的眼光还都只是单单盯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这点从房价也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自从这个概念推出来后的几年间,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发展思路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确实殊途同归:房价,那是涨的非常明显。我们排除其中位于经济沦陷区东北的沈阳和大连,剩下的十三座城市,近几年的房价都堪称凶猛。小创不禁怀疑,这份榜单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在以上城市重仓买地开放商的身影。

 

       这里,我重点拿其中的这个被该媒体推为新一线榜首的成都来说一说。很多人一提起成都,就会浮想联翩,什么火锅啦,美女啦,大熊猫啦,宜居之都啦,好安逸啦,好巴适啦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成都有吗?的确有,这个小创不否认;但是是不是就是成都独有的,中国几百个城市就都没有呢?或者说以上样样成都都是最佳,其他城市都排不上号?比如这个火锅,重庆的火锅同样闻名天下;比如说这个美女,就更是全国哪儿都有,而且各具特色。至于宜居什么呢,这个就更尴尬了,全国各地人眼中的宜居标准根本不同,哪里来的什么宜居之都?

 

另外,成都近几年一直在以“西部中心城市”自居,这个可不得了。因为中国的西部太大了,粗略地算一下,就有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超过中国一半以上面积的省市。就算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海,也仅仅还只是中国华东区域中心。华东区域有多大呢?不过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江西这片区域。而广州作为传统的华南区域中心城市,也仅仅是辐射两广、两湖以及云贵的一些区域。

 

其实,即使是在西南区域,成都也绝不敢自称独步天下。原因很简单,因为还有重庆在。从行政级别看,重庆是直辖市级,远比省会级的成都要高;从交通上看,成都西部已是藏区,几乎无可发展,而重庆的地理位置显然更靠近中国的经济腹地。还有西北面的西安,显然在对西北区域的辐射上,远远比成都有优势。那么成都,作为该媒体推出的中国新一线城市之首,最大的竞争力在哪儿呢?

 

答案可能大家想不到,是城市营销。城市营销这个概念,在中国说实话还很初级,很多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其实它早已发展成一个行业。什么叫城市营销?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商业包装和媒体宣传,不断提升和强化一个城市形象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品牌去打造和推广,最后收获品牌知名度和名誉度的过程。

 

因为城市营销的成本来源于地方财政支出,而这一项支出,众所周知永远是一笔糊涂账,所以企创网(IDckshikong)没办法从官方获取到成都每年的城市营销支出到底是多少。但是我们管中窥豹,有很多主流媒体,尤其是财经类的,面向中高端客户的媒体,小创留意了一下,关于成都的报道,几乎是一面倒的正向,而且作为媒体人,我不难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定期风格化的软文。更厉害的是,有几家媒体还专门开设了成都专版,每天的资讯就是专门发布赞美和宣传成都的内容。这么一看,成都用于城市营销的成本,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相应的,成都也获得了地方政府梦寐以求的东西,大量不了解成都朋友的第一美好印象。

 

又有小伙伴问了,那么这个美好印象有什么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用,而且有大用。因为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是财经从业者,那么自然也不会有过多人通过仔细比较专业数据,从而判定一座城市是否是真的如外界所说的优秀或平庸。那么如果每天我们通过媒体这个层面获得的大多数信息都是对一座城市的正面评论,那么我们就会主观地认为这里确实不错,所以当考虑投资、迁徙、旅游时,就会优先考虑这座城市。而拉动投资和吸引人才,现阶段就是中国主流城市竞争的最大资源。

 

说到这里,企创网(IDckshikong)提醒各位读者,中国的城市,虽然长相上大同小异,但是内在的实力却是相差很大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有城在,不要单纯地相信媒体上那些夸夸其谈地描述。亲身过去,在城市里走一走,在城市里生活一段时间,自己去看,去听,去想这里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前天小创推送的关于一篇《大郎,起来把药喝了》的文章,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对于文中的主要观点,房价的背后其实是中国中产阶级的集体恐慌,也引起了朋友们的热议。那么关于这个“新中产阶级”,其实也是当下蛮热的一个概念。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本身,当然也是舶来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并不久,真正富裕起来的人也远没有那么多,小康这个概念,相比中产阶级或许更适合当下的中国。

 

但是月亮永远是外面的更圆,更何况中产阶级这个词显然比小康更高大上一些。企创网(IDckshikong)也陆陆续续看过很多评定标准,有很高的,比如年收入50~100万的才能算是中产;也有很低的,年收入10万的就已经算是中产了。为什么标准相差的如此悬殊呢?我觉得还是至今也没有真正可行的评定标准,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太大,收入贫富差距也是惊人。所以,三线城市的中产,可能到了一线城市只是温饱水平。而按照发达国家的中产标准算的话,那中国的多数人恐怕都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开始罢了,距离中产还远得很。

 

但是,即使新中产阶级的概念至今都还是稀里糊涂,但是这并不妨碍商家们的宣传和炒作。小创几乎在各个领域都看到过针对中产概念营销的案例,媒体行业里有号称“只服务中国新中产阶级的”,房地产行业里有自称“新中产阶级后花园的”,消费品行业里则更是严重,觉得之前服务屌丝赚钱太辛苦,所以干脆新瓶装旧酒,换个包装价格翻上数倍,就自称是“中产阶级特供”了。

 

和其他概念不同,新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显然距离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更近,所以也更容易上当。当你潜移默化地认同了商家给你戴上的中产阶级帽子,那么你的钱包基本也就意味着要被商家攻陷了。在小创看来,是不是新中产阶级从来都不重要,自己的日子究竟过的怎么样,富裕不富裕,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帽子过度消费、透支消费,是绝对不理智的。

 

小创近些年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但今天我却想告诉大家,我平生走过最多的路,是商家的套路。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作者:林隐丨LinYin

微信:383270160

首发:企创网丨ckshiko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