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样是消费二十块钱,究竟去看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

www.iqichuang.cn 企创网 2019-04-08


企创网:非常巧合的一件事情是,小创2011年时曾经在北京的一家出版公司工作,2014年时曾经在青岛的一家连锁影院工作,后来辗转多地,到了江苏从事了媒体行业。之所以会提出标题中的这个问题,是因为方才没忍住某图书电商平台的促销,又诱惑剁手买了几本财经图书。作为小创日常生活中高频消费的两类商品,图书和电影,究竟有什么奥秘呢,今天不妨一起来聊一聊。

 

        爱看书这个习惯呢,是从小养成的,至今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在这件事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消费,总量如今都已很难计算,但依旧乐此不疲至今。理论上说,爱看书和爱买书之间其实没有必然关系,因为书的来源渠道有很多,可以在一些地方现场阅读,可以租借,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电子书。但是这些年来,小创的阅读习惯第一是不喜欢在公共场所阅读,只喜欢找个独立空间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第二是有一定的洁癖,不太能接受图书馆中经常被蹂躏得惨不忍睹的破损书;第三是每天已经大量碎片时间用在网络新闻类的阅读上,对于图书这种相较需要更集中精力深度阅读的东西,更倾向于纸张的阅读,眼睛也会舒适一点。

 

        所以在刚刚经历的一次搬家中,可谓是劳心伤神,整整十多大箱子上千本书,三个男人一起还用了半天时间才真正搬完,然后重新分类上架,耗时耗力,至今想起依旧会觉得是一场噩梦般的回忆。搬家的时候,有路人问,这么多的书,你都看过吗?我的回答是,其中有一半的书我是完整读过的,有四分之一只挑着看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四分之一只简单翻过,还没来得及看。相比许多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小伙伴们来说,小创应该算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了。

 

        小创目前的书,多数是网购来的,某当和某逊大致比例一半一半吧,除了有一个阶段每月购书消费都过千外,多数情况下平均下来,一个月用来网购书的支出大概几百块,也就是十几本左右吧。之所以很少到书店书买,在于类似图书和3C产品这样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在实体店选购其实没有太多优势。加之小创一不喜欢人多,二不爱喝咖啡,三时间确实紧张,所以能够在网上购齐,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作为财经投资和企业服务媒体从业者,难免喜欢对生活中所有事情都用成本和利润的角度去研究思考一下,对于图书行业也是一样。谈到读书这件事,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一大硬伤。年度人均阅读量之低,绝对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倒数榜上有名。

 


        原谅小创只从网络上找到了2014~2015年度数据,不过有一点请大家放心,虽然现在已经是2017年了,但是2016~2017年人均阅读量,绝对不会有太多明显变动,我们姑且往多了算,直接算作5本好了。然后把5本书平摊进一年365当中,平均每73天,中国人阅读一本书。但是我还要提醒大家一下,这其中可是未区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实际上,肯定是还在上学期间的未成年人,占据了图书阅读中的大部分。至于成年人,实际阅读量只会更惨。至少小创身边有很多人,是一年到头也不会看一本书的,甚至只要一沾看书,瞬间就要打瞌睡。那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的年人均阅读量的时间,中国人都用来干什么了呢?当然,我们先把用来赚钱的时间除外。

 


        这份微信阅读数据也不是最新的,按照腾讯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亿+,基本上覆盖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应该数据非常具有代表性。国人本该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大部分被社交APP、新闻APP、影音APP等瓜分,每天最高可达数小时以上。

 


        更令人担忧的,其实还是上面的这个数据,不仅是成年人不喜欢读书了,现在就连未成年人也出现了下滑。青少年的时间又去哪儿了,其实想想也不难猜得到。有人说互联网和游戏腐蚀了中国一代年轻人,但小创从来不这么认为。会被腐蚀的,永远是没有自律的那一小撮人,他们即使不被互联网和游戏腐蚀,一样会被色情、赌博、毒品等一系列阴影腐蚀,互联网不该背这个锅。

 

        企创网先前做过一个调查,关于为什么你不爱读书的原因。其中排在前面的几大原因,是“没时间”、“不知道看什么”、“书价格太贵了”。没时间这个事儿我就不再重复了,时间大多都散落在各个娱乐APP上了嘛。而一直不看书,自然也就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看书和看什么书,也可以理解。但是最后这个理由,书太贵了这件事,好像并不太说得通。

 

        作为自资深买书达人,根据小创的亲身体验,目前中国图书的平均码洋(即标价)一般在20~40元的范围之间,其中根据不同种类和不同出版社的区别,价格也会有所变动。而实际卖价呢,根据国内最大的两大正版图书电商平台某当和某逊的数据,平常售价基本在码洋7折左右差不多,折合下来就是14~28元之间。但是图书不同于其他商品,往往不是急用,都会等到平台促销活动时再批量购买,而且图书平台的促销活动,月月都有,甚至一个月多次活动。常见的促销方式,要么是5折封顶,要么是满减,满减力度换算成折扣,相当于在原来七八折的基础上再来个五六折,我们取个中间数,七五折乘以五五折,就相当于总价的四折左右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定期购书阅读的朋友,选在活动期间购买,真实的单本购书价格,是在15~25元之间居多的,我们就算是20元吧。20元,在当下的中国物价水平下,仅相当于一包烟、一顿快餐。远远比不上一件衣服,一套化妆品,一双鞋子之类的消费。

 

        而如果我们说的贵不是指绝对价格,而是图书的利润的话。那作为前出版行业从业者,小创大致给大家讲一下图书的成本构成,简单归纳如下——

 

1.稿酬及校订费用:作者、译者、校订者报酬、外版版税等。

2.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费用:纸张等。

3.制版费用:排版费用、制版以及制作胶片的费用等。

4.印装(制作)费用:印刷费用、装订(包装)费用等。

5.出版损失:重新编辑加工费、退稿费、报废等。

6.编录经费:比如编辑工资、办公费等。

7.管理费用:如出版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相关税金等。

8.财务费用:为筹集资金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比如,贷款等支出的利息,外汇业务的汇兑损失,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等。

9.营业费用:又称销售费用,指出版物发行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费用。比如发行部门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发行部门的会议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宣传推广费,展览费,包装费,仓储费等。

(以上内容来自于搜狐自媒体“自费出书那些事儿”)

 

        可能看着有点复杂,我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如果我们购买一本正版图书的话,单本的综合成本大概是码洋的三成左右。当然,根据印刷数量和印刷质量差别大致还可以上下浮动一成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在网上活动期间以五折的价格买入一本书的话,它的利润可能只有一成左右。这样的利润,我想放到任何行业都绝对算不上高了。另外,单纯考虑商品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一本好的图书,其带来我们的收益价值远非图书本身20元左右的价格所能代表的。




        说完了图书,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电影。和图书不同,电影的易接受程度显然更高,属于最大众化的艺术类别,理论上所有人可以欣赏。当然,坚持等网络资源的小伙伴也是一样,他们虽然基本不去影院贡献票房,但是不代表他们不看电影,只是消费观念上有区别罢了。相比于图书,电影的娱乐属性和社交属性更强,这就好比你新交了一个女朋友,除了在大学校园里,你说我们一起去看书吧,显然不如说我们一起去看电影更容易被接受。

 

        另外,相比图书的利润基本上百分百来自于图书销售本身以外,电影的利润来源却绝不仅限于票房收入这一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影植入性广告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有些电影还未上映,单凭广告植入上的收入,就已经将拍摄成本收回了。另外,一部好的电影,即是一个优质的IP,上映后由IP带来的海量衍生产品和经济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再算上你在电影院购买的爆米花和可乐,看电影前后在影城所在商场里就餐等等一些列的周边消费,电影的票价在近几年来补贴力度高烧不退,各大在线售票平台价格战打个不停,也就不难理解了。

 


        影票这一低额、高频,最适合发展移动支付的领域,各大巨头自然无一缺席,阿里系的淘XX,腾讯系的微X,百度系的糯X,还有美团系的猫X。以至于小创现在每次想要看电影,都会逐一把以上四家的票价全都比过以后,再进行选择。因为影院是固定的,电影是相同的,各家唯一能比的,貌似仅剩下低价。目前网购一张电影票的价格,都在10~30元之间,其中20左右最为常见,10元一般是发行方冲首映量或售票平台搞活动时会出现。当然,如果你手上有各大银行的信用卡,那么基本上每部电影都能够以1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

 

        如果你真的是以1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了一张电影票,那么毫无疑问,作为消费者,你得到的其实是超值的。而作为电影的拍摄方、发行方而言,如果能够保证观影人数,对电影的广告植入商有交代,那么就可以从他们手中得到原本在票房上的亏损,扭亏为盈。而作为放映方的影院,只要观影人数够多,那么自然也可以拉动周边产品的消费,这个利润其实比影票本身更值得挖掘。这样一种全新的电影盈利模式,显然更具符合互联网思维,即不通过影票本身盈利,甚至大力度补贴影票来换取客户和流量,再通过其他方式从客户身上获得收益。换句话讲,广告植入企业花在广告和营销上的每一分钱,最终还是要回归产品价格,从而在从消费者身上取回的。只是这样的方式,更隐蔽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罢了。

 

        阿里的盈利模式是向入驻的商家卖流量,而商家通过流量再把广告投入融入产品价格从而获取利润。而腾讯则是通过直接售卖增值服务和游戏服务获得利润,两相比较,自然使得很多消费者感性得认为阿里是良心企业,而腾讯则是奸商。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小米的手机价格基本就是成本价,然后通过纵深极广的生态链产品获得收益,也是这个道理。共享单车不指着骑车收入而通过押金和广告合作获得利润,更是互联网思维的升级换代。

 


        小创小时候能够看到的动漫基本全部都是日本进口,国产动漫极端匮乏。而现如今,我们在各大网络平台都可以看到很多制作越来越精良的动漫。这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中国漫画家的质量和数量有了上升,更重要的是中国动漫产业终于找到了盈利的方向。通过免费制作和上映漫画吸引流量,再通过同名游戏来变现。为什么目前中国的动漫业中腾讯系最为发达?根本原因是腾讯的游戏业最为强大,可以整合资源把优质的漫画IP改编上映,而制作漫画的成本,最终由漫画周边来实现盈利。这才是一家接近成熟的内容平台,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而作为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我们在文化和艺术相关产业上的每一次投入,都应该清清楚楚了解自己的利润是怎么贡献出去的,又是贡献给了谁。其实中国人有很多梦想,比如希望中国电影业崛起,希望中国漫画业崛起,希望中国文化产业崛起,希望中国能够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要想成就这样的一番事业,除了时间的积累,还要你我每个人的支持。这种支持,绝不是嘴上喊喊而已的。当出现了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完全值得起它的价格时,我们应该去消费和欣赏。我们或许一生都不会去拍一部电影,写一本书,画一部动漫,但是我们的每一次欣赏和消费,都是支撑作者和产业更快更繁荣发展的成川之水。既愉悦了自己,又成全了他人的美事,何不多做做呢?




作者:林隐丨LinYin

首发:企创网丨ckshikong

微信:3832701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