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顺丰身上,看中国企业什么都想做,但没几个做得好的典型心理

林隐丨LinYin 企创网 2019-04-08


企创网:除了我们多数人感性认识中速度最快、收费最高、服务最好的顺丰快递外,已经借壳上市的“顺丰控股”,目前的复杂程度其实已经远远不止是一家快递公司这么简单。打开顺丰的官网,我们看到和“物流”并列的是“金融”和“商业”。从嘿客到顺丰家再到顺丰优选的鸡肋顺丰商业,从顺手付到顺手赚再到和丰小贷、乐丰保理、顺诚融资的尴尬顺丰金融。为什么顺丰无法像腾讯、阿里、京东那样,互联网越加越成功,反而越加越奇葩了呢?

 


顺丰控股从准备上市,一直到上市成功,这期间顺丰的市值一直都在上升,并且在上市的头几天连拉几个涨停,直接把总市值拉到超过了“三通一达”的总和的高位。但是事实上,无论在市场占有份额,还是快递量方面,顺丰都还绝对达不到这么强势的地步。我记得当时我也和做金融的朋友讨论过顺丰股票的事情,当时大家的共同态度都是顺丰市值远超过了它本身应有的价值,泡沫很大,不值得购入。

 

那么作为顺丰集团本身,面对如此大的高市值压力,自然也必须在主业物流业务之外,尽可能多地进行摊大饼,以便获得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话语权。于是,“金融”和“商业”,在顺丰看来一个最容易玩概念,吹泡沫;另一个貌似和物流业关系最近,半推半就、稀里糊涂地就上了这两条贼船。但是上传几年后的顺丰才发现,金融和商业的商业逻辑和物流截然不同,既没有行业基因,又缺乏专业人才的顺丰集团,终究还是陷入了这两大错误决策的泥潭。

 




顺丰嘿客→顺丰家→顺丰优选,顺丰商业究竟想干什么?


不知道读者中有多少人还对“嘿客”这个名字有模糊的印象,作为财经媒体和企业服务从业者,企创网对于嘿客的印象是——莫名其妙。从完全看不出到底是在做什么的奇怪名字,到进店后根本看不出究竟在经营什么产品的奇怪模式。

 

嘿客刚刚大范围开设实体店时,店铺里空空荡荡,提供的服务包括顺丰寄收件,话费充值,网卡充值等所有便利店都可以提供的鸡肋服务;提供的产品甚至一度没有实物,只有图片和二维码,购买方式是看图付钱等快递送货上门。这样完全违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模式,自然不可能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消费者到实体店的目的是为了和在家里打开电脑看图下单等快递的话,那么他何必还要跑到门店去做同样的事情?岂不多此一举?消费者选择实体店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商品的即手可得。

 

后来,顺丰终于意识到嘿客这种莫名其妙的商业模式完全走不通,于是转型向了“顺丰优选”,即做电商平台的线下体验店。按照顺丰优选官网上的介绍,就是顺丰优选的商品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深入国内外产地进行直采合作,品类覆盖肉类海鲜、熟食蛋奶、时令水果、酒水饮料、休闲食品、冲调茶饮、粮油干货等。目前社区门店1600多家,覆盖全国21个省。

 

单从上述描述中,顺丰优选留给我们的印象,貌似就是一家连锁超市或者便利店这个定位。作为以物流行业出身的顺丰来说,如果涉足传统的零售行业,优势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是人才方面,顺丰优选门店的管理人员,多数是从物流派送岗位上转岗过来的,这是完全不搭的两个行业,可想而知毫无门店运营经验的原顺丰物流工作人员,在面对一家似是而非的超市面前,该是怎样的无奈和无力。而零售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渠道关系,更远非一日两日便可以速成,零售行业涉及商品品类之多,也远非顺丰最擅长的当日、次日送达分类这么简单。到头来,貌似顺丰的唯一优势就是产地购货运输速度快,可是作为实体零售门店,商品原本也不需要争分夺秒不断上货,这优势着实鸡肋。

 


再来看顺丰的线上电商之路,走的依旧十分艰难。目前中国电商行业的格局已经非常清晰,阿里的天猫+淘宝稳居第一梯队,京东第二梯队,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等第三梯队。模式也非常简单,阿里是典型的第三方模式,无论产品还是物流都不自营;京东和苏宁则是无论产品还是物流都是自营;当当和亚马逊则是产品自营,物流使用第三方。但是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共同点都是先有电商,后有物流,符合消费者消费习惯。而顺丰则是先有物流,后逆向发展电商,消费者至今依旧对顺丰“快递”的印象非常深刻,无法将之与“电商”联系起来。

 

对于既错过了发展趋势,又毫无行业、资源、渠道等各方面优势的顺丰而言,为什么一定要发展电商呢?为什么不是像很多企业一样,努力把自己的主业做到最好,而后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呢?原因有二:一是顺丰主业快递行业发展已经见顶,随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而爆发的快递总量,在未来只会增长越来越趋于平庸。市场增量一旦放缓,企业在资本市场话语权必将逐年减弱,所以三通一达和顺丰等快递企业在之前扎堆上市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二是作为快递出身的企业,几乎没有进入其他任何行业所具备的资源和优势,所以无论往哪个领域转型,过重的主业和落后的商业思维,都是对新业务开展的负累。而目力所能及的,貌似也仅有电商这一听上去挺高大上,实际又与自己的主业最接近的行业了。







顺手付、顺手赚钱、和丰小贷、乐丰保理、顺诚融资,顺丰金融到底想怎么干?

 

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应该算是过去三到五年间,互联网+中最耀眼的一个领域了。造成这种火热背后的原因,一是中国人随着收入的增加,势必要衍生出巨大的理财和投资市场需求,这是市场的大背景大趋势。而传统的金融行业太过高大上,不够接地气,于是互联网+金融的适时出现,可以说非常符合时机。二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家层面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防水的货币,导致多数中高收入人群对于资产贬值忧虑不断上升,学习和了解金融理财知识,成为和工作技能同等重要的生存必备技能。

 

但是即使有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为什么真正在这个领域做好的企业,目前却只有两种呢?一是原本就从事电子商务的互联网公司,二是有银行、证券、保险等北京的金融机构。原因很简单,金融是关于钱的买卖,信任和支付是进入这个领域最基础的门槛,没有人愿意把钱放在一个自己都会存疑的地方。

 

信任的背后是什么?是实力和专注。实力方面,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银行背景多家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是财大气粗的标志。况且,主业就是资金运转和操作,交由他们,显然更容易让人信服他们以钱赚钱的金融操作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银行机构,在支付这个领域是完全没有障碍的,毕竟这原本就是他们的老本行,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好,那基本也就没什么能干好的了。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顺丰的金融业务。按照顺丰官网的资料,顺丰金融由四部分组成——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理财、综合支付。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TO B端的供应链金融和融资租赁;一类是TO C端的理财和支付。TO B的这块业务,小创仔细看了看,基本上涉及的行业还非常有限,就是针对顺丰的老本行物流行业的一些投融资。而TO C的这端就更初级,打开页面简单到只有一句话——与易方达、南方基金、鑫元基金、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合作推出多类收益风险不同的理财产品,为顺手付的用户提供专业可信赖的保值、增值理财服务。没有微信和支付宝这样的国民级应用的庞大用户基数和技术带来的便捷操作,如果真需要理财,我干嘛不直接到你列出的这几家直接去购买,还在要顺丰一家快递公司购买金融服务?这实在是让人费解。

 

一直以来,顺丰的王卫都十分清楚,上市对顺丰这家传统行业企业有多大的影响。上市,就要求盈利水平要不断上升,不然市值就要受影响。而主业物流业的盈利已经见顶,如何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毫无疑问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开展其他业务。但不同于互联网公司非常轻量级的公司模式,大玩套路,大玩概念,而类似顺丰这样的非常重的传统行业代表,转型其实非常艰难,转型成功的代表也并不多。这一点上,联想控股可以说就是前车之鉴。在PC业务触顶后,联想开始了朝着多行业发展,但除了PC,我们至今仍然无法记住联想进入任何一个新行业的产品。




从某种角度讲,品牌其实是有生命的。比如你说“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价值高达几百亿,但是如果真有一天可口可乐开始卖电脑,卖汽车,你还会卖吗?又或者说,如果有一天苹果不卖数码产品,市场上到处都是苹果牌的饮料,你会喝吗?

 

关于集团公司如何开展业务,小米其实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入股不控股,提供品牌、渠道、资源给该领域专业的创业团队,最终实现竹林效应,这显然是更先进的生态链模式。而类似联想、乐视乃至顺丰这样想要一口吃下全部,项目全资投入,项目全掌控,最终的结果往往都并不乐观。大公司的新项目往往是一群慵懒的羊群,因为不用考虑盈利,只想背靠大树好乘凉,大公司病严重;而投资创业团队,则更像培养一支小型狼群,有较大机会在庞大的羊群中杀出一条血路。

 

另外,从顺丰这样的行为上,企创网也看到了中国企业普遍寿命极短的根源——钟爱短线操作,不爱持之以恒;一边吃着自己行业碗里的,一边看着别人行业锅里的。盲目追求热点和风口,不愿脚踏实地。比如在共享单车成功后,诸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这样商业模式上存在明显缺陷的项目也争先上马,目的无他,仅为蹭热点,获融资罢了。至于未来有多大的市场空间,盈利又有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到时自会有新的热点可以继续蹭。





作者:林隐丨LinYin

首发:企创网丨ckshikong

微信:3832701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