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测量员:见证测绘技术的发展
我是个老测量员。所谓“老”,不仅指我已年逾古稀,更是指我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相当长了,超过了半个世纪。我亲身经历了基层测量单位各个时期的技术进程,身旁的经纬仪、水准仪、标尺、花杆、红白测旗等测绘工具,陪我一起慢慢变老。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自1953年入学测绘学院后,我就与测量结下了不解之缘。“裁缝出门像先生,木匠出门像搬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房东老乡常用裁缝、木匠来比喻测量员野外作业出发时的“阵仗”:背上背着仪器(当时规定作业组长背仪器),肩上扛着脚架、标尺、大小木桩、钢卷尺等,满山遍野地转悠。
江苏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建队初期,所有测绘仪器全部都是进口的。我们当时最精密的一款游标式经纬仪,产自捷克,操作时作业员要在仪器周围“团团转”。当时有位作业员不慎将其摔了一下,仪器受了点损伤,被记过处分,也因此“一夜成名”,在全队乃至省内其他测量单位无人不知。
1958年,我们领到了上海仪器厂出产的平板仪和水准仪,还有两台当时东德蔡司仪器厂出产的030经纬仪(相当于J6级),算是进入真正的光学经纬仪时代了。然而在1960年到南京去领取第二台蔡司030经纬仪时,省局后勤处的同志对我说:“你们要小心使用,这是你们领的最后一台经纬仪了。我们国家不再进口这类仪器了。”“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领新仪器呢?”“要等我国自己生产。”这谈何容易!当时国产的手表才刚上市,何况要生产精密的光学仪器,下回领新仪器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但是没等多久,1963年我在省物探大队里见到了国产的光学经纬仪。当时还特意扛着它到野外操作了一番,试试精度和性能。“很好,做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其精度足够了。”
1961年,无锡地质队与我队合并。虽然无锡队测量人员只有一个人,却带来了一台蔡司010光学经纬仪。这可是J2级的经纬仪,我们当时简直把它看作镇队之宝,只有在做控制测量时才拿出来用。我们就是用这些仪器和传统的测量方法测量并提交了苏州阳山、西迹山、潭山等地质勘探测量报告。
“文革”十年,测绘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处于停顿状态,后来重新回到测绘岗位时,只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特别是测量的计算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各类计算器、计算机。“文革”前,我们普遍用的计算工具是对数表加算盘,后来有了手摇计算机,但现在用计算机编写成程序,计算的速度、精度和准确率都十分惊人,我与测绘队的同志都痴迷于这些测量计算程序,力求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计算程序,使测量计算又快又准。
1984年,我们测绘队结束了单一完成指令性任务的工作模式,开始走向市场。在与省地质测绘院合作中,我们深感测距方法的落后。当时只能用检定钢尺丈量基线,而测绘院使用的红外线测距仪功能极佳。这时,队里开始设法引进测距仪,买了常州仪器厂出产的测距仪装配在我们的经纬仪上,成了既能测距又可测角的半站仪,虽然样子土气了一点,但效果不错。我们用这台半站仪,测量了G204苏州段改线工程。后来干脆引进了日本产的测程更长的测距仪,还是改装在我们原有的经纬仪上,这样做是舍不得撇下那些为我们服务了多年的“老伙伴”——光学经纬仪,它们还能发挥作用。我们用这些半站仪完成了苏州太湖大桥选线测量、苏州齐门立交桥等工程的测量,均获得了省测绘科技奖。
1995年,我们接到了苏嘉杭高速公路的测量任务。当时为了赶进度,我们邀请了安徽省某地质测绘队帮助做控制点。他们当时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全新的测量方法,此次测量工程结束之后,在队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立刻引进了GPS设备和RTK技术,测绘队的装备和技术向前迈了一大步,彻底摆脱了透明纸、小笔尖的手工绘图时代,实现了计算机制图。
时光流逝,岁月峥嵘,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测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快速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我们新一代测绘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刻苦学习高新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测绘技术,为测绘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来源:中国矿业报社
作者:毛燮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