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站仪测量高程到底有几种方法?

GIS前沿 2021-06-14






1


方法一:经典方法

怎么说这个方法是经典方法,是因为:
1.其测量原理是我们在学习经纬仪视距测量时就学习过,每种测量教材中都有;
2.测量教材中有关全站仪高程测量原理,都按此原理进行阐述;
3.全站仪高程测量的相关设置,都按此原理进行的。


到底什么测量原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看下图:






我们从(1)式中可以发现,全站仪一旦设站完成,测站高程和仪器高度均为定值,若测量过程中不改变棱镜高度,则除了S·sina(即实测参数)外,等式右侧其它各参数之和均为恒等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全站仪一旦设定,同时不再改变棱镜高度的话,全站仪对各点的测量高差,其实质是每个三角高差dZ的差值。




这个结论我们先记住,它将是后面方法二和方法三的理论基础。



2
方法二:后方交会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叫“后方交会”是否准确,因为这个名字一般是指:在全站仪平面测量时,全站仪自由设站,通过测量并输入测站外两个已知点的平面坐标,从而完成设站的工作。


而这里是指全站仪在高程测量前,全站仪自由设站,通过测量测站外一个已知高程点,再通过全站仪相关的设置,从而完成全站仪高程测量设站的工作。


我们还是继续对照着这张老图进行分析:






3


方法三:对边测量


方法三的测量方法是一个纯粹的高差测量,操作也相当简单:全站仪架设在任意位置,不做任何高程测量的设置(即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使用仪器内存值),分别对两个点测量其三角高差dZ(要保证棱镜高度不变),两者之差即为两点之高差,跟水准测量的后视减前视相反,这里应该是前视减后视。其测量原理,在方法一中已经验证,在此不再赘述。



4


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


方法都出来了,都有测量原理,都是可行的,如果硬要说哪种方法好,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个伪问题,因为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如果不结合实际情况,便不能确定到底哪种方法要好。因此最后来谈谈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的适用情况。


方法一是经典方法,原理明确,地球人都知道,而且全站仪的高程测量设置也是据此设置和计算,操作时按部就班,不容易出错,很多人都喜欢用它。缺点正如很多网友所说,仪器高度量取时误差较大,因此比较适用于初学者(按原理操作),以及对高程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比如路基填挖施工)。改进的方法也有,正如很多网友说的,设置完成后,对后视已知高程点进行检验的时候,根据测量值和已知值的差异情况,调整仪器高度,直至差异小到满足要求为止。


方法二的优点是能在任意点上设站,不需要知道测站点高程而进行高程的测量,这个非常适用于进行三维测量时,平面也同时自由设站的情况,因此使用非常灵活,适应性强。缺点是设置的时候,不是按照参数的原意进行设置,比如输入测站高程,需要输入后视点高程,输入仪器高度时,输入测量三角高差的反号值等等,这时候头脑要保持绝对的清晰。而且,根据“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为恒等值的原理,实际操作中参数输入有无数种组合,比如:


1.后视点高程—>测站高程,后视点三角高差反号—>仪器高,0—>棱镜高2.后视点高程-后视点三角高差—>测站高程,0—>仪器高,0—>棱镜高3.后视点高程—>测站高程,0—>仪器高,后视点三角高差—>棱镜高……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所以大家不要再争论如何“转犯子”输入参数了,只要满足“测站高程+仪器高-棱镜高”为恒等值这个条件,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


方法二的拥趸者,主要的自豪点在于免除了仪器高和棱镜高的量取,特别是避免了量取仪器高的误差,因此,即使在已知点上架设仪器,他们也会采用方法二来设置仪器。


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共同点,就是通过测量能直接获得测点的高程,因此适用于在一个测站上获取若干多个点高程的情况,比如地形碎部点测量、路基施工放样等。


方法三的特点是,避免了啰嗦的全站仪高程测量设置,神马都不用,只在距离测量模式中读取各点的三角高差dZ,通过各点dZ之差计算各点高差,跟水准测量类似,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水准测量的记录表格。不足之处在于不能直接测量获取各测点高程,还得象水准测量计算那样进行下一步的推算。因此,方法三如果用于地形碎部点测量、路基施工放样等情形就麻烦多了,但方法三可适用于水准路线的测量,以及在一个测站不需测量多个测点的情形。


最简单的办法:随意设站,当然要整平好。如果不需要平面位置,连后视对准也不需要了。看任意一个已知高程的点,比如点A,它的高程为3.00米(这时你没有输入仪高和棱镜高,可能仪器上有之前的仪高输入和棱镜高,先不要管仪高,棱镜高在棱镜杆上有尺度,可以直接读取,输入棱镜高;也可以不修改棱镜高,但后面就不能随意拔长棱镜杆),好了,对准A点上的棱镜中心,测量,会显示一个不准确的坐标和高程,坐标不要去管它。
因为不需要平面位置。这时显示的A点的高程为一不准确值,比如为4.05米,也可能为其他值,总之,用这个值减去A点实际高程,比如4.05-3.00=1.05米,好了,现在把测站的高程,也就是Z值减去1.05米,重新输入。对准A点上的棱镜中心,测量,这时显示的就是A点的准确高程3.00米。再测任意其他点,测出的就是较为准确的高程。这个误差就是仪器的水准测量误差了,还减少了钢尺量测仪高的误差。








文章转载于:瑞德仪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END -

让你精通CASS软件的教程免费下载

全站仪八大测量方法!你了解吗?

测绘人必须了解的11个RTK基础知识

CASS地形图标准图例dwg版(可下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