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ArcGIS编辑器,从标准、高级到拓扑,从此不求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GIS荟 Author 你个海怪
前言:你会画完全垂直线段吗?你可以一键将两个不规则的要素紧密贴合在一起吗?你会制作剪切、整饰、跟踪的快捷键吗?你知道如何自定义快捷键吗?你熟悉高级编辑吗?你会用拓扑编辑功能吗?看这里,这里都有答案! |
什么你都会,那赏你到文章末尾点个赞,如果有不会的,那最好收藏。
从常用到不常用、简单到不简单,详细盘点这些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的 ArcGIS 编辑(器)相关的操作。
1.编辑器大类
打开 ArcMap,鼠标右击打开工具添加菜单,找到并点击添加编辑器(Editor)。那么你就可以获得编辑器工具条。
这可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使用的也比较多。但是我们这里把这个范围外扩一下,其中还有高级编辑器(右击选择高级编辑打开工具条)、拓扑编辑器(右击选择拓扑打开工具条)、路径编辑器(右击选择路径编辑打开工具条)。
这三种编辑器可以理解为传统编辑器(Editor)的扩展,并且在使用的时候都需要开启传统编辑器(Editor)。
2.编辑器下拉工具
分割:用户可以对指定线段进行不同方式的分割(包括按距离、分成相等部分、百分比)。比如我们在距离划分中当设置为100,选段起始部分划分出长度为100m的线段;在分成相等部分当设置为4后,线段被均匀分成4部分;在百分比设置为50后,选段起始部分划分出长度占比50%的线段;
构造点:构造点以指定线段为参照,产生按点数等分线或按距离等分线的点,最后产生的点添加到某一点要素数据上;
平行复制:将特定线要素根据线的方向进行复制平移;
合并:多个要素合并到一个要素中(即多部件要素);
缓冲区:将选中的要素,按照特定的缓冲距离形成一个闭合的环,选中要素为线要素,生成的环也是线,如果选中的要素是面要素,那么生成的环就是面;
联合:选中多个要素合并成一个新要素(注意和合并的区别,推荐使用联合);
裁剪:将选中的要素作用作用于图层下所有的面要素。
3.编辑器工具条常用工具
编辑折点工具:
整形要素工具:
裁剪面工具:
4.指定快捷键
仅以普通编辑器为例,编辑工具、整形要素工具和裁剪面工具都是使用比较频繁的工具,其经常结合起来往复使用,那么每次切换工具你都要在上面点一次,非常不便。
指定快捷键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如果你不幸遇到几千个自相交或者一些只能人为修改的错误时,简单的几个快捷键能让你早点下班,当然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量...
鼠标右击工具条最右边的下拉符号(下图橙色框选部分);
在下拉框中选择自定义,开启自定义设置窗口;
在自定义窗口的下方选择键盘...,点击打开自定义键盘设置窗口;
在自定义键盘窗口中,左边类别选择编辑器类别,右边具体工具选择编辑工具,配置快捷键 Ctrl+Q,然后点击分配确认。
可以指定的快捷键,仅编辑器这个类别就有很多。强烈推荐设置下面几个快捷键:
保存编辑内容。直接保存编辑内容,推荐 Ctrl+Shift+S;
追踪。线段变为追踪模式,使用非常广泛;
直线。从追踪模式切换为普通的线段模式;
整形;
裁剪;
自动完成面。修补孔洞等还挺好用的。
不仅仅是编辑器,其他类别也可设置很多实用的快捷键。
快捷键配置无法导出,但实际上快捷键配置存储于 Normal.mxt 文件中,如果更换电脑的话,替换该文件即可重新获得以前的快捷键位置。
Normal.mxt 文件一般位于以下文件夹: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Esri\Desktop10.6\ArcMap\Templates
5.防止要素被拖动
要素被拖动是一个致命的问题,除了回退,放弃修改,几乎很难纠正回来,把粘滞移动容差数值调得很大,就不能拖动要素了。
编辑器下拉框打开选项;
将常规选项中的粘滞移动容差上调到50000000。
6.绘制垂直线
6.1绘制平行或者垂直线
以现有线段为参考,绘制一条与参考线段平行或者垂直的新线段。
鼠标点击绘制线段;
按一下 Tab 键或者鼠标右键打开要素构造菜单;
选择平行或者垂直功能;
然后鼠标选择参考线段,点击确认;
然后你直接画线就行,它会强制平行或者垂直,根据你的选择。
6.2绘制“正”矩形
“正”矩形,我自己想的名字,完全不知道该叫什么,或者叫完全垂直矩形?
绘制一个方正的、横平竖直的矩形。
构造要素工具中选择矩形;
鼠标右击打开选择框,选择水平对齐;
拖拉鼠标绘制出“正”矩形;
或者在绘制过中直接使用 Tab 快捷键也可以实现该效果。
7.按指定距离绘制点/线
绘制线段时,右击开启菜单,选择长度,可以控制绘制线段的长度。
在绘制完成线段后,如果需要点的话,直接线要素转点要素即可。
8.线段与手绘快速衔接
在线要素和面要素的绘制中都有一个手绘构造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跟踪鼠标绘制曲线/图形。
以前工作的时候很喜欢使用手绘工具,因为不用一直点击鼠标左键来画点,不那么累。
如果你想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既可以使用手绘,又可以快速切换到传统折点绘制,可以使用流。
9.高级编辑工具条工具
高级编辑工具条工具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在很多情况都能用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的效率,以下根据工具条从左到右介绍。
复制要素工具:这个工具复制的时候可以任意选择你要复制的图层,和复制粘贴唯一的区别是可以以画框的形式指定粘贴图形的大小;
内圆角工具:可以选择两条线或者面的两条线来生成他们的相切圆。按“O”或者鼠标右键可以调出菜单选择是否新建图形或者指定半径;
延伸工具:延伸线与选中的特定要素相交;
修剪工具:选择参照图形(线或者面),再点击要修剪的线,可以将参照线一端的线段删除或者把参照面外面的线段删除;
线相交工具:分割和延伸两种作用:在交叉点处分割线要素;在多条线段之间寻找潜在相交点,然后连接起来。
分割(不推荐,我也搞不懂为啥就切开了,不过推荐使用线延伸功能,简单好用)
延伸。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许多交叉点,虽然一次只能分割一个交叉点。可通过按 TAB 键循环显示各个可能的交叉点。移动指针时,将显示最离指针最近的交叉点解决方案。单击此位置,进行延伸。
O 键设置交点选项。可选择是将要素延伸至交点还是添加一个新要素。
拆分多部件要素工具:将多部件的单个要素拆分成多个;
构造大地要素工具:创建线或面的测量值要考虑到投影空间的固有变形并经过适当增密以反映地球的曲率。
https://desktop.arcgis.com/zh-cn/arcmap/10.3/manage-data/creating-new-features/creating-geodetic-features.htm
对齐至形状工具:将要素与现有要素形状的追踪路径对齐,可设置容差来控制对齐精度和距离;
替换几何工具:用全新形状替换要素几何,保留所有属性;
构造面工具:根据其他要素形状构造面,根据现有线或面的形状创建新面。和线要素转面要素一个效果;
分割面工具:如果有一个与面相交的要素,可通过该要素来分割面。例如,需要按道路或河流来划分森林边界;
打断相交线工具:在交叉点处使用该工具来分割线;
概化工具:使用指定的最大偏移容差来简化输入要素,输出要素是包含原始输入折点的子集。概化工具会减少折点;
平滑工具:使用指定的最大偏移容差来光滑折角。平滑工具会增密折点。
Note:配合自定义快捷键,让你效率起飞! |
10.拓扑编辑工具条工具
拓扑是描述自然界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相邻、重合、连通等,是地理对象空间属性的一部分。目前 ESRI 提供的数据存储方式中,Coverage 和 GeoDatabase 能够建立拓扑,Shapefile 格式的数据不能建立拓扑。
简单且狭义来说,拓扑就是多个要素类之间的位置关系,更直白一点就是说两个或者多个矢量图层之间的位置关系。
拓扑编辑工具条中的工具我喜欢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要素修改,另一类是拓扑验证。
10.1第一大类 要素修改类
要素修改类。要素修改功能在不同编辑工具条和高级编辑工具条中已经有很多工具了,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要素修改类?
因为拓扑往往涉及两个或者多个图层,我们希望在修改要素的时候同时保证拓扑关系不变。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拓扑编辑工具,编辑的不是拓扑,而是保持拓扑关系不变的同时一次性修改涉及的多个要素类,即修改编辑共享几何(共享边或者说拓扑边)。
工具条从左到右依次介绍。
选择拓扑工具:用于创建地图拓扑。因为不是所有的图层都有建立拓扑,使用该工具可以建立一个临时的缓存拓扑;
选择编辑工具:用于选择拓扑边,选中的拓扑边是洋红色;其实该工具也可以用于创建地图拓扑缓存;
修改边工具:修改拓扑边,编辑拓扑边上的折点和线段时,共享该边的所有要素都同时进行更新;
整形边工具:整形拓扑边,工具编辑边时,将同时更新共享该边的所有要素;
对齐边工具:有时,你可能发现现有要素的一些部分未与其他要素正确对齐。对齐边工具允许你将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快速匹配,以使其重合而不必手动追踪或修整边;
概化边缘工具:概化边缘即简化拓扑边;
Note:配合自定义快捷键,让你效率起飞! |
10.2第二大类 拓扑验证类
工具条后面的几个工具属于拓扑验证类,用于验证、检查、显示我们建立的拓扑关系是否符合我们事先选择的拓扑规则。不涉及到图形要素的操作,所以就不展开了。
最后
这篇文章可以让你收获:
三种编辑器:
标准编辑器工具条的常用工具的使用演示和说明;
高级编辑器工具条所有工具的详细演示和使用说明;
拓扑编辑工具条中所有涉及拓扑边工具的详细演示和使用说明。
编辑器下拉菜单中的通用工具;
如何绘制各种垂直和平行的几何、以及流的使用、按指定距离绘制点线以及避免要素被拖动;
配置各大类工具条的快捷命令。
文章图文并茂,基本把常用的三大编辑器内容囊括完全,朋友觉得有用可以收藏下来,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