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杜维明:人文水准不强的大学很难成为一流

2017-06-09 高楚清 重建巴别塔

“一个大学只突出理、工、农、医,但人文水准不强,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一流。”6月21日,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杜维明先生在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演讲。他认为,一个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关注人文学。大学的灵魂和人文学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的终极关怀是什么?这些一般人认为虚无缥缈的课题,和大学有没有关系呢?杜维明认为,这些问题虽不能量化,也无法客观掌握,但非常有价值。不仅一般人应该注意,社会精英层也应该注意,而且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教育就不全面,甚至是肤浅的。大学是以追求知识为主的,但除了追求知识、科学、研究之外,还要追求人文精神。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人文学,这个大学从国际视野看,就是一个科技培训的基地,不可能成为综合性的一流大学。


对于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的关于一流大学的评判,杜维明认为除了用量化标准外,还可以以“影响”来评判。“影响”的标准包括这所大学在所在国家的影响力、大学自身的历史等。他认为,培养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目的,要培养年轻人自我反思的能力、追求智慧的能力和对话、辩论、讨论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其内在的价值。年轻学生,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再学习,还要学会“忘却”,把学到的很多不成熟的知识“消除”掉。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成为关切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的公共知识分子,做既有经济资本,又有社会资本的21世纪的领袖。大学还要为社会服务,但大学不能只根据社会需要来提供服务,关键是要发现并创造社会应该有但现在还没有的东西。


杜维明认为,文科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要发展好,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但这个特色不能仅局限于大学本身。如果具有特色研究的个体越多,这个大学的影响力就越大。大学要为人文学创造软实力,要为人文学者创造对话、讨论的宽松环境和与其他领域互动的条件。作为人文学者要弘扬相互鼓励的学术风气,摒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浮躁作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