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集萃 | 第六届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特别展览及十大精品展览
为促进全省博物馆推出更多陈列展览精品,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4月,安徽省文物局组织举办第六届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
活动共选送项目50余个,通过现场陈述,对展览特点、亮点进行深度解读推介;经评述展陈内容、展陈形式、宣传成效等,推出第六届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本届推介活动参评展览数量、质量比往届有较大幅度提升,涵盖国有综合博物馆、国有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实现省、市、县馆三级联动,各类博物馆同台竞技,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喜人局面。展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主题鲜明。通过推介,促进馆藏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展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目标,深度挖掘安徽地域廉政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安徽廉政文化发展脉络,以安徽博物院院藏文物为依托,设置“清风峻节 思教为先”“清明廉洁 改善吏治”“廉以载道 资鉴春秋”3个单元,分别从廉政思想理论、经典廉政实践和传世廉洁故事三重视角,结合大量复原场景、原创漫画、原创皮影戏视频和互动游戏等展陈手段,综合展示安徽优秀廉政文化,助力新时代安徽廉洁文化建设。
展品类别为青铜器、玉器、陶瓷器、古籍、书画、砖雕、文房用具等。展览接待线下观众18万人次,团队近千批,线上互动百万次。转化制作图片联展在全省博物馆联盟推广,服务观众约30万人次。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以展示博大精深的琴文化为宗旨,创新性地采用空间叙事理论,以空间讲文化:在“一方雅室”里,讲述古代文人用琴来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的进取精神;在“庭园风华”里,展现他们以琴会友、书画对弈的风雅生活;在“山水苍茫”里,展示他们琴心交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脱。展览展品类型多样,有琴器、琴画、琴拓、琴谱,和装饰有“琴”元素的瓷器、漆器、文房用具等,共计100余件套,分别来自安徽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十家省内外博物馆。
展览以文物筑空间,以空间见活动,以活动感精神,从物、人、活动和精神等方面多层次展示中国古琴文化,传递一种平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也为观众在世俗喧嚣中打造一个精致优美的心灵栖息地。累计接待观众约12余万人次。
“生命·湿地”主题展览以安徽省湿地资源为展示背景,围绕“生命”为题眼,重点介绍了我省长江与淮河流域重要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样貌。展览划分湿地家园、湿地生灵、倾心守护等3大版块,利用场馆空间优势,在中庭水景“复刻”出真实的湿地场景,引入“扬子鳄”活体,安徽重要湿地名录与图片,“江豚”、“鸟类”和“植物”等200余件标本进行展示,让人身临其境,通过局部展示力求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全面展示安徽“最美湿地”的风采。
展览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湿地相关知识、法规和价值意义,传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生态(湿地)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公众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累计接待观众约25万人次。
展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无数英雄的光辉事迹为主题,展现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展览设置 “千钧一发挽救党中央”“永不消失的电波”“革命道路上的红色伴侣”“时刻战斗的红色尖兵”4个单元,展出21位英雄人物、20余件文物展品、140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个复原场景。开展当天同步推出线上VR,展出期间推出配套社教活动、专题讲座3场,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李白烈士为原型的原创话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在线观看30余万人次。持续开展送展览进部队、学校、社区活动,并巡展到贵州四渡赤水纪念馆。观众满意度高,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展览接待观众35万余人次。
“九里十八岗”是蚌埠当地居民对沿淮分布的十八个大小岗地的俗称。在此范围内有着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而下的诸多遗存。20世纪70年代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勾勒出一条相对完整的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展览选取“九里十八岗”具有代表性的蚌埠双墩遗址、钟离君柏墓、黑虎岗墓葬群等,分为“淮畔曙光 文明初现”“夷人东来 拓土生根”“楚风东渐 合归一统”3部分,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蚌埠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至汉末的历史轨迹,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以更直观、更易理解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整个展览立足考古,是对蚌埠地区考古工作的集中展示和阶段性总结,也是对本区域文明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意在深化公众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与热爱。累计接待线下观众约3万人次,线上观众约1.7万人次。
“阜颍之昌—阜阳历史文化陈列”作为阜阳市博物馆新馆原创基本陈列,展览坚持文物优先,立足本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以时为序,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阜阳近八千年的沧桑变迁。
展览共分为8个单元部分:文明溯源、商周南渐、淮韵楚风、汉风菁华、南北汇融、盛世殷阜、名城颍州、明清风云,选取了体现阜阳各个历史时段社会发展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珍贵文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全方位、多角度钩沉阜阳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阜阳本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独特魅力。本次展览展厅总面积为4641m²,总展线长1006米,上展文物近八百件套,自2022年11月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约30余万人次。
“安徽楚文化”陈列在展厅一楼,分为序厅、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徒都寿春、楚韵悠长5个单元,陈列面积1616平方米,共展出青铜器、漆器、玉杂等珍贵藏品740件套,其中羊首尊、“王”字纹剑等文物首次面世;展陈辅以动漫战事图、大型人物群雕、多媒体影像、场景复原及全国唯一以158件楚金币呈三角形悬浮式展示等多种展陈手法。
展览全景式展示从楚初入江淮,至为秦所灭,楚在江淮经营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呈现楚国不仅疆域东扩,也与本土淮夷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的进程。楚文化“筚路蓝缕、崇武爱国”的锐意进取精神一直激励和润泽后人,人们在参观中不断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对推动涉楚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累计接待观众约27万人次。
天长地处皖东,临江濒淮,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科学地发掘了北岗、耿家尖、三角圩、纪庄等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以三角圩西汉墓葬群最为突出,曾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考古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福地长歌——天长历史基本陈列”共分“曙天星光”“吴楚风云”“汉韵流芳”“千秋福地”“明清疏影”5个篇章,通过考古发掘成果与馆藏文物,集中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陈列采用实物、图文、史料与场景再现等多种手法,多角度地反映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文明进程。累计接待观众3万多人次。
六朝,承两汉雄风、启大唐盛世,将江南融入中华文化主脉的传奇时代。“六朝风度江南岸——马鞍山六朝文物精品展”展览从“梦回六朝”“气象万千”“超然物外”3个单元,展示了马鞍山地区在文化精进与个性觉醒的六朝,所架构的一个个人文范式、演绎的一幕幕六朝故事——通过气象万千的典型生活器具展现了六朝时期江南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生动景象;通过文房重现、贵族漆器、诗词歌赋展示了六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自由奔放的华彩篇章和精神面貌。
本次共展出精品文物7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35件,重磅文物交相辉映,是马鞍山地区出土六朝文物的一次最为盛大的携手亮相,让观众尽享饕餮大餐。累计接待观众约2.3万人次。
展览旨在构建铜文化与科技历史的海量知识资源库,打造永不落幕的铜文化与科技历史大展。展览以时间为竖线,以铜特有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形式为横线,构造了一个视野独特的展示空间。展览面积8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230米,设有铜矿资源、灿烂的铜文化、现代铜工业3大主题展示区和互动体验区。
展览以青铜时代、铜文化、青铜器铸造技术、铜工业、古铜都等为主题,以虚拟数字展览为核心,利用文物高清照片、三维模型、矿石标本展示、视频、动漫、沙画、游戏等方式,结合线下线上一体化展示平台,展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铜资源、铜文化及铜产业。全景式描绘中国铜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铜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与现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展览自开放以来接待观众约31.3万人次。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时特别指出,“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2022年7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安徽、湖北、山西等九省(区)文物局主办,我馆与省内外等13家博物馆原创设计了“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九省(区)文物联展”。
展览面积880平米,展线总长180米,分为茶的故乡、香播万里、文化之路、联合申遗4个单元,展出茶商号、茶票、茶器等精品文物218件,开幕当天同步推出360度数字VR展厅。展出期间举办9场茶文化专题讲座并举办社教活动20余场,同时开发设计了4大类17种宣教和文创产品。本次展览社会关注度高,整个活动共发原创稿件156条,接待观众8.6万余人次。
往期推荐
5月安徽展讯指南!“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些精彩展览别错过!
5月19-20日,这个5A景区门票半价!
导游带你游安徽 | 一池山水 千载诗城
丨责编:释戒明
丨审核:杨旭东
丨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