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新闻类自媒体!
来源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作者丨张其成、罗浩、孔伯华
征稿丨征集中医药行业热点评论及深度分析稿,投稿荐稿微信:aicaojilu
孔伯华先生是近代中医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名医,他于1929年在北京与中医界名流创立北平第一所国医学校(院),历时15年培养了700余名高级中医人才,北平国医学校(院)和孔老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当下中医药教育仍有启迪。
北平国医学院于1929年的“废止旧医案”后创立。1929年2月23~25日,(民国)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决议。议案一出,中医药界空前团结抗争,1929年3月9日,北平地区推举以施今墨、孔伯华为首的“华北请愿团”南下参与请愿。请愿部分胜利后,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等共同开办北平国医学校(院)。
北平国医学校(院)于抗击“废止旧医”中诞生,但不反对西医,反而提倡中西医并重。萧龙友尊重西医,在学院课程里设西医课程和讲座;施今墨倡导中西医并重,他编的《文医半月刊》(北平国医学院发行)被誉为“科学化的中医学术,现代化的文艺作品”;孔伯华在北平国医学院自编教材《病理学》的序中写道,“夫医无中西之别”,1954年孔伯华致毛泽东主席的函中又写道:“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也是当下中医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时代要求,结合北平国医学院和孔伯华等前贤的教育理念,中西医并重更是中医药教育传承的理性历史选择。北平国医学校(院)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注重传统教学,一直致力于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大学学系中,以保国粹”。如何“保国粹”?方法就是汇聚名医耆宿,通过他们的教学而将国粹继承保护下来。学院董事长萧龙友,院长孔伯华,董事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韩一斋、刘一峰,均为当时京都名医耆宿。学院还聘请当时知名中医任教,如左季云、翟文楼、赵树屏、方伯屏、张退之等都来任教。北平国医学院创办7年后,孔伯华为《北平国医学院同学录》题词中写道:“七年以来,幸能存在,五衷窃慰,国医从此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也。”可见,北平国医学院实为当时京都名医耆老在中医药危亡之际为国医争取“或可少存一线之生机”,这一线之生机就在于“兴教育以继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随着科技进步,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本质上一直有“兴教育以继传承”的任务。新中国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国家“大学学系”,这是党和国家给予的重视、制度保障,但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还在中医药人自身。因此,当今中医药教育仍须重视和汇聚“名医耆宿”,如此方可保持中医药特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北平国医学院的教材多为任课老师编写,重视医德教育,孔伯华更是提出“只有一个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孔伯华认为培养人才是中医发展的基础,在1952年致毛泽东主席的信中说:“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执技精良,方能拯济疾苦,故宜首重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北平国医学院给出的方法是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院选聘老师都是临床大家,萧龙友、孔伯华二人亲自带学生实习。学院培养出的都是理论和临床皆优的中医药人才,许多早期学生成了学院停办及解放后中医药学校、医院及研究单位的骨干,如郭世魁、姚五达、张作舟等。孔伯华一生以“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为志业,其胞弟孔仲华所书“放开眼界,立定脚根”可为中医精神的写照。继承传统、实效诊疗此为立定脚根,放开眼界、融贯中西方能守正创新,这种精神至今仍适用于当代中医药教育。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的中医教育精神,那就是:培养合格的人、合格的医生。合格的人、合格的医生首先是爱中华、爱中医。北平国医学院抗击“废止旧医”而生,抵制日本侵占而止,诞生和终止皆因爱中华、爱中医。生而承续中医药之文化爱国、救国精神,“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和“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只为保全中华民族、中医药之尊严,日本侵北平欲收学院为“国立”,孔伯华自行停办学院,他说:“余以兢营十五年之学业,不欲委之外人,遂自行停办,以待时机。”《北平国医学院董事会章程》的“第二章宗旨”第二条说:“提倡医药教育,培植医药技术人材,增进民族健康,以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是务实的爱国。翻开学院年度时间安排表,“侵满国耻纪念日”“孔子诞辰纪念日”等赫然在列,这是契合当时国情的爱国教育。《北平国医学院略史》中说:“吾国之医,创自上古,嗣经轩歧阐发,代有闻人,传习不专,遂失统系。以视西国之设学教授,作专门科学者,殆有闻矣。同人有鉴于此,乃于民国十九年秋间,在北平创设国医药学校。”所谓“同人有鉴于此”的“此”就是国医传承久远、代有闻达却传习不专、失其统绪,学院创办就是要让国医鼎立为一门独立之专门科学,这是一种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1955年3月孔伯华先生患病,自知不起,令孔嗣伯代理诊务,并嘱咐说:“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要各尽全力气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竞之志。”一代大医自知不起时以“要各尽全力气为人民很好服务”训示子嗣门人,其精神必将随其学术而传承永垂!“以应国家需要”“尽全力气为人民很好服务”也应成为当代中医药教育当有之价值观导向。
公益活动 振兴中医 免费参会 扫码咨询
凤凰TCM传媒 入群请加微信:aicaojilu
↙ 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亮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