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疫情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凤凰中医 2021-10-11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来源丨中国日报网
同步丨
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频号、微博号、头条号 敬请关注!投稿微信:FHzhongyi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日前在首届樱花中西医结合论坛上,做了“疫情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的讲座,分享了疫情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提出应对当下疫情,中西医协同的成效显著,同时也应直面其中的问题与挑战,要抓紧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用中国思维、中国式办法解决问题。

今天跟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题目是《疫情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要审时度势。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立足于教育但不局限于教育。新冠疫情是百年未有之大疫,必然也带来百年未有的变局。我们看疫情背景下有哪些新的形势?

在新冠防控救治中,中西医协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国家发布的每一版新冠诊疗方案中均纳入了中医药诊疗。中医参与救治90%以上的新冠患者,并且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症状和救治重症的作用。包括被广泛使用的“三方三药”,还有“辨证施治”“一人一策、一人一方”,都显示出了中医药在新冠救治方面的独特优势。

应对疫情大考,不仅考验着医术,更考验医德,见证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支援湖北前线约五千名中医药人,还有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大批的中医药从业者,包括我们中日友好医院的老师们、同道们,还有中医药学子,都主动投身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以实际行动来展示着中医药人的使命和担当,展示了中医特色的救治能力和中医人的大医精诚,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出色答卷。党和人民也给予了我们高度的评价。我们的张伯礼院士成为了人民英雄。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也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多位专家参与了国务院的科技攻关组和国家中药管理局、北京市的专家顾问团队等等,指导京内外医院新冠疫情临床救治。北中医第一时间组织编写出版新冠中医诊疗手册,由王琦国医大师牵头,这是在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情况下开展的,我们把中医的精华、防控疫情的经验梳理呈现给临床医生去救治患者,的确在临床救治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北中医附属医院46名医护人员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支援武汉一线,京内外的8家附属医院,4000多名医护人员坚守一线。我们还最早面向全市开通“新冠肺炎”线上咨询平台并制作大量的网络视频宣讲中医抗疫的经验和故事。同时坚持科技攻关拿到了许多的项目。还有3000余名北中医的学子在全国各地来参与到了疫情的联防联控,累计服务超4万小时。

这些都彰显了中医药力量、中国力量。新冠防控的中国方案彰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经历新冠疫情的考验,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的政策更加有力度,中药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对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和期望更加迫切。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发扬中医药在新冠防控防治过程的成绩和优势,更要直面问题。

二、要慎思审问。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所以肯定成绩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总结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是事业不断发展的一个动力。经过这次大考中医药发展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尚未形成适应新时代的学科体系。正如韩济生院士和黄璐琦院士的报告所讲,新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我们要从不自觉要到自觉。现代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和中医药学科的建设,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觉得现在处于新的发展时期,还应该有一个新的高度,新的理念,一定要有新的举措。我们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二是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团队,虽然我们有许多国医大师、院士、全国名中医,还有岐黄学者的团队,但是从数量上还仍然不够,尤其是能迅速组合,专项攻坚的科研平台和团队数量不够。

三是与现在国家整体需求相比,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医药服务覆盖还没有达到20%,如何能实现中西医并重?首先要在数量提升,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同时要提升中医药人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有时候还欠缺。比如说在武汉前线,中医人敢不敢用ECMO?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用。因为我们的课程没有教学生ECMO使用,甚至我们临床医学院大部分人不会用这个,这也说明了中医多学科交叉不充分,中西医结合不充分。在疫情防控当中,中医理念指导下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医在救治中的作用和优势还不是非常突出,包括一些中医非常有优势的慢病等等,说明我们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还有薄弱之处。

四是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同还不够。表现在我们疗效评价的数据证据欠缺,缺乏成熟的学理支撑,以及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对话能力还不够强。我们不能是王婆卖瓜,自己说自己好,得大家都说好,那才叫好,那才叫强。我们必须有切实有效的循证依据,有普适易懂的学理解释,这就要求中医药人必须具备好的沟通能力和对话能力。

以上问题其实也反映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是中医药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整,课程体系需要继续梳理,课程体系还不够全面,导致培养的中医药人才胜任力还有短板。临床基地还有薄弱环节,临床实践是需要统筹规划,一以贯之的,从教育处开始,到学生临床实习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教研室是怎么建设的?如何从医疗到教学,临床查房和教学查房有什么区别?怎么给孩子们更好地指导?如何对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当中如何进行战略的部署,如何加快中药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中西医结合的人才。

从我个人来看,高等中医药教育64年的历史实际都是培养中西结合人才,包括在座的许多专家都是北中医的校友,都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是真正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人才。我谈这个是想说,我们中医人不能说我是搞中医的,你是搞中西结合,不是这个概念,我们所有人都在做中西结合,治病是不分中西医的,因为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现在的我们都不是传统的中医,中西医需要双向融合,我理解的中西医结合,“西”不止于狭义的西医,应该是西医以及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无论是诊疗手段还是治疗方法。所以我们应该是新医学人才或者叫中华医学人才,这也是与美国等西方医学体系培养的医学人才的不同之处。所以今天这个中心成立,就是要做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是令人鼓舞和敬佩的。

三、要致知力行。

首先我们要紧跟时代需求。今年10月份刚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的方案。北京中药大学在前些年已经开始改革临床职称的评审工作,开通绿色通道,不是看你发表多少SCI,而是要看你怎么看病的,你看好了哪些病,把你的几十个病例从大数据当中调出来,进行综合评价,看你诊断能力怎么样,你的治疗能力怎么样。同时我们在海内外招聘临床特聘专家,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课题经费,唯什么呢?唯医德和艺术,就这两唯。这也是契合了新时代教育评价的要求。今年9月份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改革。还有去年的全国中药大会精神,我们往往记住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忘了前面还有半句话,就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这是实践的前提。

一是必须树立新理念,以更高的站位来坚定中医药自信。中医药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它的独特优势在于全链条的,是关注人的生命全周期的。从预防到有病已病救治,到病后的康复。而且中医药蕴含着非凡的哲学智慧。去年国家发改委的领导专门到我校拜访求教老中医,求教什么呢?关于长江治理,为啥会找到中医?因为中央领导说长江治理你们应该去请教一下中医。于是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专家组,王琦院士领衔,来讲中医是如何治理人体内的“水”,包括血液、体液等等。包括上、中、下三焦的治理。我举这个例子是告诉大家要坚定中医专业的自信,学会用中国式思维,中国式办法解决问题,解决疾病的问题,解决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解决社会管理的问题。

二是要强思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中西医并重”。从国家层面以及各部委上级单位,加强并确保“中西医并重”相关政策与措施的落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从制度层面保障中医发展,通过修改传染病法、传染病防治体系等,确立中医的地位,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推进中医药介入公共卫生体系。扩大中医药从业人员与中医药教育规模比重。以社会和医疗市场为人才需求导向,扩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多中医药人才储备力量。“中西医并重”“+中医”首先更应该落实在各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以后中医+、中西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将成为中国医学、未来医学的主流标配!

三是中医药学科要融合创新、综合发展。所以我认为建设的主线应该是“一条主线,二个融合,三个维度”,主线就是中医理论、中医思维,这是根本。两个融合是基础理论和临床要融合,中医和多学科要融合,包括纳米新材料、大数据、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三个维度分别是医教研产服务全领域,预警、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和依托平台来进行的全方位。尤其要建设协同研究平台,比如北京中药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理论临床和基础,我们要提高传承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对话能力和解释能力,要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得懂我们中医的学理是什么,不能说这个病治好了,怎么治的?说不通。同时中医人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求同存异,勇于创新。有西医同行在谈到一个重症的中医药治疗时说“慎重”。可是在新冠疫情我们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和团队就运用中西结合治疗重症ICU患者,患者服用中药后,很快就脱离呼吸机,又回到了普通病房。这样的例子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的专家们身上都有发生。但是我们西医同行说要慎重,这个问题不在于别人,在于我们没有把解释工作、对话工作做好。

四是构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也结出了硕果,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改革,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要整合梳理课程体系。以中医专业为核心,我们要围绕广义的中西医结合,以现代课程观为指导,按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重新梳理整合课程体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以全员、全程的师承教育为依托,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尽早建立中医思维,树立坚定职业信仰;让课程体系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现代、更加实践、更加国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交流学习平台,增加国际认同,开拓国际视野,培养传承创新型人才,带领中医走向世界舞台;突出科教融合、医护联动、针药融合,医药联动,共同促进学生形成综合能力。

要改革招生的方式,进一步吸引优质的生源。增加中医学类生均拨款,让院校凝心聚力提升办学质量;建立特殊选拔标准和培养机制,选拔中医药知识素养和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通过“申请-审核制”、非中医药类专业直攻博等政策,并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特殊技能等纳入研究生复试考核内,为中医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选拔更多高层次优质生源;逐步增加中医(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学生规模。

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我们要深刻的领会临床教学的重要性,一流的医科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临床教学基地。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医药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然需要中日友好医院这样一流的临床基地。同样,没有高质量学生的医院,也不可能成为研究型的医院,而高水平的医院,高水平的学生,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相互成就的,我们道术结合的名医名家成就了医院,也造就了学生。作为我们一代一代的学生都要感恩我们的老师,也让我们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我们的学术薪火相传,更加辉煌。

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首先要加强师承教育和经典教育,跟名师、学经典、做临床。将师承和经典学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入校之初便开展临床及跟师活动,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全部实施三个等级的经典分级考试,就像四六级外语考试一样,成为必备项。

要育人和育才要相结合。将大医精诚、家国情怀、抗疫精神融入到育人全过程中。推进中药人才下沉,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中医药学子有家国情怀,要有社会的担当与责任与使命。

新冠疫情极大地促进了网上教学发展,中医药更是要紧跟时代,认真总结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在线课程建设。同时也要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中医经典师资建设,加强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同时加强我们教师的现代的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训。

总之,大学需要一流人才,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也要需要一流的医院,当然也需要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条件,最后祝愿我们中日友好医院这样一个一流的医院会有更多的一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凤凰中医视频号,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延伸阅读


· 引人深思!为何国家如此重视中医?当今医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 自学中医10年心得:学点中医真重要!不求治病救人,但求保重自己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名医为什么要拜师中医?原来是因为……
· 关庆维:中医是生命科学!用西方意志去研究中药是对中医的一种破坏
· 为什么要学中医?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 法国西医博士苦学中医20多年,终于取得中医内科博士学位后,他这样说……

  

↙ 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 在看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